沈佳諾
(常州市兒童醫院心臟科 江蘇 常州 213003)
先天性心臟病是常見畸形病的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其常見癥狀有胸痛、發紺、暈厥等,會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2]。目前臨床中最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為手術介入治療[3-4],由于其具有微創傷、治療時間短、恢復快等顯著優點使之具有較佳治療效果。但是由于患兒年齡較低、對手術的耐受度及配合度均較低,因此,對術后患兒實施一定的護理干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本文以探究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先天性心臟兒童的實際效果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進行介入治療術的63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常規組33例和觀察組30例,經臨床檢查確診,所有患兒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均正常。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1個月~12歲,平均年齡(7.31±1.23)歲,動脈導管未閉5例,室間隔缺損12例,房間隔缺損13例;常規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11個月~10歲,平均年齡(6.10±1.31)歲,動脈導管未閉3例,房間隔缺損25例,室間隔缺損5例。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接受手術治療且在正式治療前均進行了專業的超聲診斷和醫學影像診斷,年齡>5歲,患兒家屬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效排除了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感染、患有糖尿病以及神經異常等不適合行手術治療的患兒。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患兒予以基礎的常規護理服務。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采取舒適護理,內容如下。(1)術前宣講:在手術前需做好與患兒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工作,仔細講解手術的流程和相關注意事項,詳細核對患兒基本信息,并對有禁忌史或過敏史等特殊情況的患兒做好標記,多余患兒互動,建立彼此信任感,以便有效疏導患兒焦慮緊張情緒。(2)術前護理干預:保持病房的舒適度,保持病房干凈整潔,通風良好,避免強光照射,調節好溫濕度,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密切關注患兒情緒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可能消除患兒不良情緒,對可能出現鬧騰的患兒提前做好安撫工作。(3)術后護理干預:使患兒保持平臥狀態,待患兒醒后可輔以其進食一些流質食物。仔細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如有異常,立即報告醫師并即刻加以處理。密切注意患兒心理變化情況,可為其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或以講笑話、故事等方式緩解患兒術后的不適感。(4)出院相關事宜:對于術后恢復良好已達出院標準的患兒,對患兒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出院后注意事項,謹遵醫囑服藥,保持合理健康飲食,注意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如有異常,立刻返院檢查。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的穿刺時間、住院時間、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評分和并發癥總發生率。疼痛程度根據疼痛行為量表(FLACC)進行評定,分值在10分以內,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強;生活質量采用我院自制評分量表進行,包括心理狀態、社會關系和獨立性三部分,各考核項目下均包括10個子項目,各子項目分組均為2分,最終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質量改善效果越好;并發癥包括出現感染、術后嘔吐及發熱癥狀,統計其總發生率。實驗結束后,對照組開展同觀察組的護理措施。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的穿刺時間、住院時間及疼痛程度對比,觀察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穿刺時間、住院時間及疼痛程度比較(±s)

表1 兩組穿刺時間、住院時間及疼痛程度比較(±s)
組別 例數 穿刺時間/min 住院時間/d 疼痛評分/分觀察組 30 4.89±1.37 2.94±1.46 1.48±0.37常規組 33 7.05±2.43 4.48±1.82 2.26±0.55 t 4.286 3.680 6.536 P<0.05 <0.05 <0.05
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的生活質量即心理狀態、社會關系、獨立性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得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心理狀態 社會關系 獨立性觀察組 30 17.13±3.65 16.51±4.08 17.09±1.81常規組 33 13.37±2.33 13.37±3.36 13.69±3.13 t 4.918 3.346 5.208 P<0.05 <0.05 <0.05
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的36.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先天性心臟病為臨床醫學畸形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其發病因素一般較多,常分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多見于病毒感染、環境污染、輻射過多等[5-6]。患兒的臨床癥狀多表現為發育遲緩、營養不良等且易導致患兒發生心力衰竭、腦膿腫、腦栓死等嚴重并發癥[7]。此前臨床上針對該疾病采用的最常見方式為介入治療,有效規避了傳統開胸手術可能帶來的諸多問題,同時該治療方式還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手術時間短等顯著優點,應用較廣。但是由于患兒年齡尚小且對醫院有一定抵觸情緒會直接對治療依從性有較多不利影響。因此,對患兒采取有一定的術后護理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醫學意義。
舒適護理干預是近年來運用較普遍的新型護理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生理、社會等諸多方面,具有個性化及有效性,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使護理人員在加強患者護理工作的同時也更加意識到注重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8]。而在執行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通過簡單明了的闡述對患兒及其家屬講解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及相關注意事項,再配以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及互動交流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消除其不良情緒,以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有相關研究表明:通過舒適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縮短其治療及住院時間[9-10]。本文探究舒適護理干預應用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穿刺時間、住院時間和疼痛度評分均低于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舒適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兒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干預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術中具有極佳實用效果,臨床醫學意義顯著,值得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