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祥來,趙繼獻,胡 權,程國平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油菜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8)
油菜是我國種植面積超億畝的五大作物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同時菜籽油又是我國人民的主要食用植物油[1]。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增長,膳食結構不斷改善,對食用油的需求量將大大提升,但當前國內油料作物自給率仍然不足,60%的植物油仍依靠進口[2]。近年來在多名專家的倡導和帶領下,我國油菜多功能開發利用發展迅速[3],在適當時期采摘油菜薹既能滿足居民對蔬菜飲食的需求,又能為種植戶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4]。油菜薹作為一種很好的食用蔬菜,許多研究人員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對油菜摘薹產量、品質及栽培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方博云[5-6]、劉念[7]等通過對油菜摘薹次數與經濟效益的影響研究表明油菜摘主莖薹及一次分枝薹的經濟效益最好;白桂萍[8]、黃華磊[9]等對油菜摘薹適宜的栽培技術進行了相關研究;黃華磊等[10]以17個油菜品種為材料,對各品種農藝性狀,菜薹、菜籽產量,品質、適口性及綜合經濟效益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種的菜薹產量、菜籽產量、總產值及營養品質和適口性存在一定差異;張雪梅等[11]還利用了不同包裝材料對油菜薹貯藏品質進行了研究。目前,油菜摘薹對菜籽產量的影響相關研究很多[12-38],但研究結果差異較大,有的研究表明油菜摘薹菜籽產量減產[15-16,18,25,27-30],有的研究則表明油菜摘薹能提高油菜菜籽產量[13,19-20,31,34]。本文結合前人對油菜摘薹的研究結果,對油菜摘薹對產量、經濟效益影響的研究進行綜合分析,旨在為油菜摘薹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本文中所用的27篇文獻數據資料全部來源于“中國知網”。
對搜索到的文獻進行梳理,因各文獻的研究品種、密度及試驗年度、試驗地點等的不同,有的文獻進行了不同摘薹方式對比研究,有的只摘薹不收菜籽產量,文獻數據錯綜復雜且量大,導致難以進行一一列舉說明,故本文采用列表和對比的方式,對所用文獻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并用WPS 表格2016 版及DPS v3.01專業版進行數據統計及分析。
2.1.1 油菜摘薹的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
2.1.1.1 油菜摘薹試驗增產處理下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
有摘薹試驗增產處理,以不摘薹作為對照的文獻17篇,摘薹與不摘薹對應的油菜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列于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增產處理下,油菜摘薹每公頃菜籽產量最高為4 072.05 kg,最低為1 758.00 kg,平均為2 539.56 kg,比不摘薹平均菜籽產量增產11.18%。油菜摘薹平均株高為163.50 cm,比不摘薹(171.33 cm)降低4.57%;摘薹單株角果數平均為492.57 角,比不摘薹(457.05 角)增加7.77%;摘薹二次分枝數平均為20.04個,比不摘薹增幅達105.33%。摘薹與不摘薹相比,平均有效分枝位降低70.12%,一次分枝數減少30.40%,角粒數增加3.78%,千粒重變化不大,降低0.27%。由此說明,油菜摘薹二次分枝數及單株角果數的增多,是油菜摘薹菜籽產量增產的主要原因。
2.1.1.2 油菜摘薹試驗減產處理下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
摘薹試驗減產處理,以不摘薹作為對照的文獻21篇,油菜摘薹與不摘薹對應的油菜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列于表2。

表2 油菜摘薹試驗減產處理下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減產處理下,油菜不摘薹菜籽產量每公頃平均為2 470.20 kg,摘薹菜籽產量平均為2 194.09 kg/hm2,不摘薹比摘薹增產12.58%。油菜摘薹株高平均為160.64 cm,比不摘薹(176.04 cm)平均降低8.75%;摘薹單株角果數平均為431.25 角,比不摘薹平均降低11.00%,差異較大;摘薹二次分枝數平均為15.62 個,比不摘薹平均增加60.21%。油菜摘薹與不摘薹相比,平均有效分枝位降低61.17%,一次分枝數減少30.58%,角粒數減少2.45%,千粒重降低2.45%。從產量構成三要素的增幅大小來看,油菜摘薹減產的主要因素為單株角果數的減少,這應該是試驗中,因采摘菜薹過長或過早,留樁過低,追肥不足,導致油菜后發長勢不強。
而這1.18億人,享受到了多大的減稅好處呢?劉克崮迅速計算了一下,從3500到5000元,適應3%的稅率,也就是45元繳稅額。“也就是說,他們每個月雖然省了45元稅款,卻無法享受6項專項附加扣除,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2.1.1.3 油菜摘薹試驗所有處理下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
以不摘薹作為對照,綜合27篇文獻的所有處理資料,摘薹與不摘薹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列于表3。

表3 油菜摘薹試驗所有處理下菜籽產量及植株性狀
從表中可以看出,油菜摘薹平均每公頃產量為2 350.71 kg,與不摘薹每公頃菜籽產量(2 412.60 kg)相比,每公頃減少61.89 kg,減產不明顯。油菜摘薹與不摘薹相比,株高平均降低6.14%,有效分枝位降低68.78%,一次分枝數減少37.04%,二次分枝數增加85.54%,單株角果數減少2.96%,角粒數增加1.04%,千粒重降低1.63%。從產量構成三要素的差異大小來看,摘薹與不摘薹的單株角果數、角粒數、千粒重變化均不明顯,說明在油菜摘薹后合理加強管理措施的情況下,摘薹對菜籽產量的影響不大。
2.1.2 油菜摘薹的菜薹產量及經濟效益
油菜摘薹的菜薹產量及經濟效益列于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摘薹菜薹每公頃產量最高為8 289.45 kg,最低為945.75 kg,平均為3 609.10 kg。從產值來看,油菜摘薹每公頃最高為45 749.25 元,最低為5 225.40元,平均為18 107.83 元;不摘薹每公頃產值變幅為2 432.25~15 067.35元,平均為9 540.46元;油菜摘薹比不摘薹每公頃平均增收8 567.37 元,增收達89.80%。由此可說明大力推廣油菜“油蔬兩用”栽培技術,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對蔬菜的需求,更有利于提高油菜種植的經濟效益,還有利于提高農戶種植油菜的積極性。
2.1.3 菜薹采摘高度及品質
從表4 中可以看出,各摘薹試驗間摘薹高度略有不同,摘薹高度變幅為15.00~60.00 cm,平均摘薹高度為34.84 cm;摘薹長度變幅在3.50~22.50 cm,平均摘薹長度為15.19 cm;當摘薹高度及摘薹長度在平均值上下時,能獲得較好的菜籽產量及經濟收益,即可說明油菜摘薹最適采摘菜薹高度為35 cm 左右,最適采摘菜薹長度為15 cm 左右。同時梅少華[21]、陳永海[22]等研究表明,在薹高35~40 cm 時摘薹,與不摘薹(對照)相比,不僅油菜籽、菜薹產量較高,菜薹產值和效益均最高;劉麗等[39]研究也發現摘薹長度在15 cm時,菜籽產量、菜薹產量、產值都最高。

表4 油菜摘薹的菜薹產量及經濟效益
在品質方面,石有明等[25]研究表明,雙低油菜薹營養豐富,除鐵的含量外,其VC和鈣、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明顯高于白菜型紅菜薹,可溶性總糖、粗纖維等營養指標與紅菜薹相當;王塽等[40]研究表明,與白菜薹和紅菜薹相比,油菜薹的干物質、VC、總氨基酸、粗蛋白等含量均較高,油菜薹營養更好、更利于健康;梁曉梅等[41]發現,油菜薹(獅山)同白菜薹(雪嬌)相比,油菜薹具有更好的菜用品質;同時陸森林等[17]品嘗試驗表明,油菜薹與青菜薹相比,油菜薹略帶甜味,適口更加酥嫩,且炒后顏色、色澤更佳。
2.1.4 油菜摘薹栽培技術
從表4 中還可以看出,在播期方面,各摘薹試驗主要集中在9 月中下旬播種,孫利祥[29]、李洪菊[42]等研究表明,9 月播種比10 月播種的菜薹產量、經濟效益均要高,說明適時早播有利于提高油菜摘薹的經濟效益。在密度方面,育苗移栽密度變幅在每公頃6.95萬~15.0 萬株,平均為10.8 萬株左右;直播密度變幅在每公頃22.5 萬~52.5 萬株,平均為35.8 萬株。當移栽油菜密度在每公頃12.0 萬株時,摘薹的產值達到最大(36 776.55 元/hm2);當直播油菜密度在每公頃36.0 萬株時,摘薹的產值達到最大(45 749.25 元/hm2),表明適當增加栽培密度,有利于提高油菜摘薹的經濟效益。同時陳愛武[43]、雷元寬[44]、吳美娟[45]等研究表明,移栽密度在10.5 萬~12.0 萬株/hm2時,菜籽平均單產最高,菜薹產量及經濟效益也最高。在施肥方面,油菜摘薹底肥施用量應與大田生產管理水平相當或稍高,摘薹后及時追肥,促進油菜后發優勢,降低對菜籽產量減少的影響。張志鳳[26]、吳美娟[37]等研究均表明,油菜摘薹后追施5 kg/667 m2尿素比不摘薹對照均增產,摘薹后不追肥比對照減產,摘薹后追肥的經濟收益比摘薹后不追肥更顯著。
2.2.1 油菜摘薹的菜籽產量
盡管油菜摘薹對菜籽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在不同試驗研究中菜籽產量變化是不同的,既有油菜摘薹菜籽產量增加或減少,也有在同一試驗中同時存在增產及減產的情況。在增產處理下,摘薹菜籽每公頃平均產量為2 539.56 kg,比不摘薹平均增加255.36 kg;減產處理下,摘薹菜籽每公頃平均產量為2 194.09 kg,比不摘薹平均減少276.11 kg;綜合來看,油菜摘薹平均菜籽產量為2 350.71 kg/hm2,比不摘薹平均菜籽產量2 412.60 kg/hm2減產不明顯。說明不同品種、不同管理措施對油菜摘薹菜籽產量的影響差異較大。黃芳等[36]利用三個油研系列品種研究表明,油研50摘薹比油研57、油研817 產量及效益更好,也可說明油研50 更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與豐產穩產性[46];同時劉麗[2]、王國槐[18]等研究也證明,不同品種(組合)之間油菜摘薹菜籽產量變化較大。由此可知,并不是所有油菜品種均能摘薹,應選擇早熟、適應性廣、生長勢強、植株體大,且摘薹后對產量減少影響不大或略有增產的品種。
2.2.2 油菜摘薹的菜薹產量及經濟效益
不同的試驗研究,因密度、采摘方式等的差異,最終導致菜薹產量及經濟效益變幅較大。油菜摘薹菜薹產量變幅為945.75~8 289.45 kg/hm2,平均產量為3 609.10 kg/hm2;摘薹產值變幅為5 225.40~45 749.25元/hm2,平均為18 107.83 元/hm2,比不摘薹(9 540.46元/hm2)增收達89.80%。說明推廣油菜摘薹栽培技術,不僅有利于農民增收增效,也是未來我國油菜多功能開發與應用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同時王塽[40]、梁曉梅[41]、李洪菊[42]等研究表明,在只摘薹不收菜籽情況下,采用菜薹專用油菜品種(獅山菜薹、綠菜薹1號等)菜薹產量平均可達1 000 kg/667 m2以上,若菜薹按市場價2~3 元/kg 計,油菜摘薹平均產值可達2 500 元/667 m2左右,是單收菜籽產值的近2倍。
2.2.3 油菜菜薹采摘高度及品質評價
菜薹采摘的高度不僅決定著菜薹產量(產值)的多少,還直接影響到菜籽產量的高低。菜薹采摘部位過低,留樁不足,油菜后發長勢不強,必然減產嚴重,不利于收獲菜籽產量;菜薹過長,莖薹下部木質化程度高,影響菜薹的品質及口感。菜薹采摘部位高,雖然有利于收獲菜籽產量,但菜薹產量減少,總收獲產值必然降低。因此合理確定采摘部位,在薹高35 cm左右時,選擇晴天下午采摘15 cm 為最佳,同時摘薹后立即追施75 kg/hm2尿素比不追肥增產、增效更明顯。油菜薹作為蔬菜食用,其營養豐富,富含VC和鈣、硒、鋅等微量元素,油菜薹的干物質、VC、總氨基酸、粗蛋白等含量比白菜薹均較高,食用油菜薹對人體營養更好、更利于健康。
2.2.4 油菜摘薹植株性狀的變化
3 種不同處理植株性狀,油菜摘薹與不摘薹相比,平均株高、有效分枝位、一次分枝數及千粒重均有所降低,分別降低6.49%、66.69%、32.67%及1.45%,千粒重差異不明顯;摘薹二次分枝數均增加,平均增加83.69%;單株角果數及角粒數各有增減,摘薹單株角果數平均降低2.06%(增產處理增加7.77%,減產處理降低11.00%,綜合處理減少2.96%),角粒數平均只增加0.79%(增產處理增加3.78%,減產處理降低2.45%,綜合處理增加1.04%),差異不明顯。從產量構成三要素的增幅大小來看,單株角果數差異較明顯,千粒重及角粒數差異均不明顯。說明油菜摘薹菜籽產量的增加或減少,主要是受單株角果數的影響。實際生產中可通過合理增加密度、加強管理措施、及時追肥,提高油菜單株角果數(群體角果數),從而提高摘薹油菜的菜籽產量。
2.2.5 油菜摘薹的栽培措施
油菜不僅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菜薹還是一種很好的蔬菜。在實際生產中,大多數農戶都不愿意去摘薹,普遍認為摘薹會導致油菜大幅度減產。雖然摘薹會降低油菜產量,但在試驗中也證明了存在增產的現象,說明通過合理改善栽培措施,能有效提高摘薹的菜籽產量。因此,為達到油蔬兩用的最佳效益,經分析發現,適時早播有利于提高油菜摘薹的經濟效益,育苗移栽在9月上旬播種為宜,直播油菜在9月下旬播種較好;育苗移栽密度控制在10.0 萬~12.0 萬株/hm2時、直播油菜密度在36.0 萬株/hm2時,能有效地增加油菜摘薹的經濟效益;油菜摘薹應以施足底肥為主(600 kg/hm2復合肥、總養分含量≥45%),多次追肥為輔,盡早培育壯苗,生產管理水平應略高于大田,摘薹后每公頃及時追肥尿素75~100 kg,利于獲得高產及高效。
綜合現有的研究結果,油菜摘薹對菜籽產量雖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不大,有的甚至并不會減產。油菜摘薹與不摘薹相比,平均減產2.57%,減產不明顯。摘薹菜薹產量平均可達3 609.10 kg/hm2,摘薹每公頃產值平均為18 107.83 元,比不摘薹(9 540.46 元)增收可達89.80%。因此,在當前油菜種植面積、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的趨勢下,推廣油蔬兩用油菜栽培技術,適宜增加密度、完善栽培管理措施,不僅能豐富人民日常生活對蔬菜的需求,還能收獲較高的菜籽產量,促進增產增收,更利于提高農戶種植油菜的積極性,推動油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