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松英,袁正偉,張忠武,趙伯蓮,王 玲,張滿琨
(1.桃源縣農業農村局,湖南桃源 415700;2.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湖南常德 415000)
瓦爾崗七星椒又名七姊妹、番椒,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牛車河鎮地方特產[1-3],因乾隆年間作為貢品而聞名。七星椒適宜在海拔500 m 左右、光照充足、年均氣溫20 ℃、晝夜溫差15 ℃的坡地種植。該品種果實色澤紅艷,辣香沁人,辣口不辣心,適宜加工,其系列加工產品“魯胡子”辣醬以獨特的風味在2004年榮獲中國湖南第四屆(國際)農博會金獎,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桃源縣牛車河鎮被冠名為中國七星椒之鄉,2012年333.3 hm2瓦爾崗七星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多年來,瓦爾崗七星椒留種方式以農戶自行留種為主,粗放的留種方式加之與線椒、燈籠椒、牛角椒等不同種株間串粉混雜,種性嚴重混雜退化,導致產品品質下降,制約了瓦爾崗七星椒產業發展。為了保護地方良種,確保產業綠色高效發展,筆者從提升種性為目標,開展了瓦爾崗七星椒提純復壯工作。經過2016—2020 年連續5 年的試驗研究,使七星椒植株整齊度、生物學性狀、產量表現、果實商品性、抗性及口味等特性都得到了明顯的恢復與改良。
試驗分5 年進行,2016 年進行個體初選,2017—2019年開展株系比較,2020年開展品系比較。
試驗地選在牛車河瓦爾崗七星椒生產基地,海拔500 m,壤土,向陽,肥力中等,選種圃與大面積種植田及其余品種間設隔離帶。
試驗材料從桃源縣牛車河鎮唐家坪村農民自留種中獲得。
復壯流程:單株選擇→分株行播種→株行選擇→株系比較。試驗過程遵循湖南省地方標準《辣椒地方品種提純復壯技術規程》[4],采用分次分期淘汰法進行單株選擇,定點、定株掛牌,定時觀測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測取相關指標,記錄標準按《辣椒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5]執行,將第一、二批果中單簇果5個以上果簇選留種椒。
雜株判定標準:以被測單株的性狀值超過本群體2倍標準差為依據,判定是否為雜株。
1.4.1 單株選擇
2016 年在牛車河鎮唐家坪村瓦爾崗七星椒生產基地優選留種田塊進行個體初選。根據前期生長情況、株型等在開花期選擇100 個單株標記觀察,再綜合豐產性、果實性狀和抗病抗逆性等指標在果實紅熟期確選30 個單株為本次提純復壯原始個體,分開采收風干、脫粒貯藏,做好標簽。
1.4.2 株行選擇
2017 年對30 個原始單株后代的種植表現進行觀測、比較和鑒定,三龍村謝家嶗組辣椒基地作選種圃。30 個單株后代同水平種植,每個單株后代為1 個株系(小區),種植密度為18 株/m2,各小區間設隔離帶。播種后開始觀測各單株后代的出苗率、長勢、株型、抗性等,在緩苗期和現蕾開花期各進行一次初選,淘汰性狀表現差的小區;花期選擇優勢小區中的優良單株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果實紅熟期再從優良株系中選擇了TY-H-1、TY-H-2、TY-H-3、TY-01、G-01-1、G-03-1、G-04-2、G-05-1、G-06-2、G-07-1、G-08-1、G-09-1、G-09-2、G-10-1、G-10-2 等15個優良單株,分開采收、脫粒貯藏。
1.4.3 株系初選
2018年將上年度選留的15個株系后代繼續分株系種植,選種圃設在牛車河三龍村基地,周邊1 000 m內無辣椒種植。每個株系栽100 株,株行距為40 cm×60 cm,其余栽培管理及選擇方法同上年度,不再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通過田間觀察比較,分別在開花期和果實成熟期進行評選,淘汰8個劣系,選出TY-H-3、TY-01、G-05-1、G-09-1、G-09-2、G-10-1、G-10-2 等7 個綜合性狀表現較好的株系,再從中選擇優良單株,株系內混合采種,7 個株系間分收分裝,單獨脫粒保存。
1.4.4 株系復選
2019 年對上年度選留的7 個株系后代的種植表現進行比較鑒定。設牛車河鎮三龍村和木塘垸鎮仁豐村兩個選種圃,栽培管理及選擇方法同前,各株系開花期覆40 目網紗隔離防雜。綜合植株長勢、果實性狀、商品性、抗病抗逆性、變異性等多個因素,淘汰TY-H-3、TY-01、G-05-1 等3 個表現不佳的株系,其余G-10-1、G-09-2、G-10-2 和G-09-01 等4個株系表現基本一致,從中選取部分優勢單株,分別采收、脫粒貯藏。
1.4.5 品系比較
2020 年將上年度中選出的G-10-1、G-09-2、G-10-2 和G-09-01 等4 個優良株系進行全面比較鑒定。試驗地塊選在牛車河鎮三龍村農戶菜地,海拔500 m,壤土,中等肥力,周邊2 km 內未種植辣椒。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設5 個處理,以未經提純復壯的株系作對照處理(CK),三次重復,單株種植,株行距40 cm×30 cm,每個株系一個小區,小區面積120 m2,每小區栽1 000 株,插好標識牌。各小區同水平管理,每667 m2施復合肥2 000 kg 作基肥,覆黑膜,5 月底至8 月噴霧代森錳鋅、農用鏈霉素、吡蟲啉等防治炭疽病、疫病、青枯病及蚜蟲等。生長期間對植株長勢、豐產性、整齊度、果實性狀、抗病抗逆性等進行觀測與調查,9 月初對4 個備選株系進行育種家種子的田間選擇、測產考種及數據分析等,確定G-9-1 和G-10-2 兩個株系后代為提純復壯后育種家種子。
果實成熟期對參加比較試驗的4 個株系開展雜株調查,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與提純復壯前相比,4 個株系的雜株率顯著下降,從36.10%降到了2.60%、2.45%、1.40%和1.30%,種子純度明顯增加,達到了良種標準。

表1 參試瓦爾崗七星椒品系純度
2.2.1 植株性狀
由表2可見,提純復壯后,4個株系的平均株高為90 cm,株幅在40 cm 左右,株型整齊,明顯優于未提純的株系;分枝性方面,子葉節與第一分枝的間距為6~8 cm,單株平均分枝數為7~10 個,比提純前的分枝位更理想,有效分枝數明顯增加,單株有效分枝數增加了2~3個。

表2 參試瓦爾崗七星椒品系生物學性狀
2.2.2 果實性狀及產量
表3 可以看出,提純復壯后的瓦爾崗七星椒果實商品性明顯優于提純前,4 個株系的果實長度增加0.59~0.63 cm,果橫徑增加0.03~0.05 cm;從單果重和單株掛果數來看,提純復壯后的4 個株系平均單果重增加0.56~0.57 g,單株掛果數增加5.5~10.1 個,表現出明顯的產量優勢;從產量表現來看,G-9-1 的產量表現最好,平均單株產量為161.87 g,折667 m2產量為899.72 kg;G-10-2 次之,平均單株產量159.32 g,折667 m2產量為885.55 kg,其余2個株系的產量相差不大,4 個株系的產量都較提純前有明顯增加,增產39.35%~52.07%。

表3 參試瓦爾崗七星椒品系果實性狀及產量
通過田間調查,統計發病情況。據表4,提純復壯后的瓦爾崗七星椒發病率明顯低于未提純的原始種子,細菌性葉斑病、疫病、炭疽病的發生率明顯下降。

表4 參試瓦爾崗七星椒品系病害發生率
在桃源縣連續五年開展瓦爾崗七星椒提純復壯工作,從2016 年初選30 個單株,2017—2019 年對單株后代的種植表現進行比較鑒定,選出符合提純指標的優良株系,再通過2020年的品種比較試驗,發現提純后的瓦爾崗七星椒植株性狀、果實商品性、生長勢、產量、抗逆性等方面都明顯優于未提純株系:株高介于0.8~1.0 m,株幅42 cm 左右,長勢旺盛,葉色濃郁,單株分枝數7 個以上,單簇果5~10 個,單株產量160 g左右,單株掛果50個以上,果長5.0~6.5 cm,果橫徑1.2~1.4 cm,果柄長3~4 cm,肩平,3~4 腔室,尾鈍或尖,果色紅艷,果形整齊,具肉質堅實、含水量低、果味辛辣、較耐貯運等優點,宜淹漬或干制,抗病性強,選育出來的育種家種子純度達到97%以上,具備良好的遺傳性狀。試驗表明,提純復壯后的瓦爾崗七星椒品種特性得到明顯恢復與改良,達到了提純復壯目標要求,可以在當地作原原種推廣應用。建議今后加強七星椒的種質管理,栽培過程中建立良種保護田,每年精選適量優良單株混合采種后進行良種繁育,從根本上防止品種混雜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