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帥
(澄邁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南澄邁 571900)
“綠色發展、生態文明、鄉村振興”是我國現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指導思想。農業資源的可持續高效利用,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基礎問題。稻鴨共作模式是以水田為基礎、以種稻為中心、家鴨野養為特點的自然生態與人為干預相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1-2],目前稻鴨共作模式已在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成功推廣應用[3]。稻鴨共作通過鴨在田間活動,起到捕蟲、吃草和踩踏田塊表土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蟲草害,而且鴨糞還可作為有機肥還田,促進稻谷的生長,減少肥料用量,保護稻田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稻米的品質[3-6]。稻鴨共作是農業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的重要模式,可達到減肥減藥的目的,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農田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探明稻鴨共作模式對水稻主要病蟲害的影響,本研究以稻鴨共作和單一種植水稻為對象,對比分析不同種植模式下的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以期為稻鴨共作模式在我國南方熱區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試驗地位于海南省澄邁縣金江鎮,土壤類型為潴育水稻土,成土母質為河流沖積物母質,土層深厚,利于耕作,其土壤剖面構型為Ap1-Ap2-Br1-Br2/C[7]。
供試水稻品種為特優808,供試鴨品種為澄邁福鴨。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2個處理:1)稻鴨共作區,全生育期不施用化學農藥,鴨投放密度為20 只/667 m2,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面積為1 334 m2,每個重復投放鴨40 只;2)空白對照處理區,不放鴨,全生育期不施用化學農藥,設3 個重復,每個重復面積為667 m2。
每個小區之間設置20 cm 高的田埂,并用地膜覆蓋,隔離水肥,同時在不同小區田埂周圍用尼龍網設置80 cm高的圍欄。
供試水稻于2021 年4 月5 日播種,4 月22 日插秧,種植規格均為25 cm×30 cm。種植前每667 m2施用有機肥500 kg和復合肥(15-15-15)20 kg,返青期施用尿素10 kg/667 m2,抽穗期施用氯化鉀10 kg/667 m2。所投放的鴨苗均為16 日齡,稻鴨共作區放鴨時間為5月27日至7月5日,共40 d。
放鴨期間調查3 次水稻病蟲害,分別在放鴨后20 d、30 d、40 d,分別對應水稻的分蘗期、抽穗期、灌漿期。每個小區按五點取樣法進行取樣,每個點調查6叢水稻,結合盤拍法和直接觀察法,測定稻瘟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福壽螺及天敵蜘蛛、瓢蟲等的發生數量。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表明,稻鴨共作區釋放鴨20 d 后,在水稻分蘗期對稻飛虱開始起到控制作用,處理區與對照區之間的蟲口量差異顯著,稻鴨共作區稻飛虱數量較空白對照區減少46.91%;抽穗期,隨著鴨個體長大,捕食能力增強,稻鴨共作區稻飛虱數量顯著下降,僅為1.11 頭/百叢,顯著低于對照區的291.67 頭/百叢;灌漿期,由于鴨已被趕出稻田,稻鴨共作區的稻飛虱數量略有上升,為26.67 頭/百叢,但仍低于對照區。試驗表明稻鴨共作模式可以較好地控制水稻稻飛虱的發生(見表1)。
稻鴨共作區釋放鴨20 d 后,其稻縱卷葉螟數量與對照區差異不顯著,分別為12.22、13.33 頭/百叢,說明鴨個體較小尚未對在水稻植株較高處為害的稻縱卷葉螟起到控制作用;在抽穗期,經過鴨一段時間的捕食,稻縱卷葉螟數量有所降低,為5.56頭/百叢,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6.67 頭/百叢;灌漿期,2 個處理區的稻縱卷葉螟數量都有所增加,但稻鴨共作區的稻縱卷葉螟數量顯著低于對照區,較對照區減少了44.44%。試驗結果表明放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稻縱卷葉螟的發生(見表1)。

表1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發生情況 單位:頭/百叢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稻鴨共作區的福壽螺數量均低于空白對照區(見表2)。隨著水稻生育期延長,福壽螺數量逐漸減少,從分蘗期的4.50頭/百叢降低到灌漿期的3.00頭/百叢;而對照區的福壽螺數量前后差異不顯著,從分蘗期到灌漿期的平均數量在6.00頭/百叢左右,說明稻鴨共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福壽螺為害。調查過程中發現鴨不能取食個體較大的福壽螺,僅能取食卵塊和個體小的福壽螺,這可能是導致其防效降低的原因。

表2 水稻不同生育期福壽螺發生情況 單位:頭/百叢
由表3 可見,稻鴨共作對稻田蜘蛛和天敵瓢蟲均存在一定的影響。在水稻分蘗期,稻鴨共作區的蜘蛛數量顯著高于對照區,分別為33.33 頭/百叢和10.00頭/百叢;抽穗期,2 個處理區的蜘蛛數量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降低,可能是期間連續降雨導致了稻田中蜘蛛種群數量降低,但稻鴨共作區的蜘蛛數量仍高于對照區,為對照區蜘蛛的2.67 倍;在灌漿期,蜘蛛數量均有所上升,稻鴨共作區、對照區分別為38.89、20.00頭/百叢。

表3 水稻不同生育期蜘蛛和稻紅瓢蟲發生情況 單位:頭/百叢
在水稻分蘗期,兩個處理區均未發現天敵稻紅瓢蟲的存在;在抽穗期逐漸出現瓢蟲,但稻鴨共作區的瓢蟲數量顯著低于對照區,分別為3.33 頭/百叢和11.67頭/百叢,這可能是由于鴨捕食瓢蟲的成蟲和幼蟲導致其數量減少;在水稻灌漿期,由于鴨被趕出稻田,稻鴨共作區的稻紅瓢蟲數量逐漸增多,稻鴨共作區和空白對照區之間的天敵瓢蟲數量差異不顯著。
由表4 可見,在水稻分蘗期尚未出現稻葉瘟病;在抽穗期和灌漿期,空白對照區的稻葉瘟發病率顯著高于稻鴨共作區,抽穗期稻鴨共作區的稻葉瘟病發生株率為5%,顯著低于對照區的10%;在灌漿期,稻葉瘟病發生株率均有所上升,稻鴨共作區發病率僅為10%,顯著低于對照區的38%。

表4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葉瘟發病率
灌漿期稻鴨共作區的穗頸瘟發生株率為22%,反而高于對照區的7%,為空白對照區發病率的3.14 倍,表明稻鴨共作對穗頸瘟并無控制作用。
稻鴨共作充分利用自然界的“食物鏈”關系,通過鴨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除,實現綠色種養結合,是一項值得推廣的生態型種養模式。本研究表明,稻鴨共作可以顯著抑制稻飛虱的發生,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如施慎年報道放鴨半個月后,稻田中稻飛虱數量可以減少72.8%左右[8];禹盛苗等報道稻鴨共育后稻飛虱數量比不養鴨的稻田減少了63.8%,防控效果十分顯著[9]。稻鴨共育對水稻螟蟲的防控則表現出不一致的防控效果,有研究顯示稻鴨共育對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等卷葉害蟲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9],也有報道通過稻鴨共作可以顯著降低田間稻縱卷葉螟數量,并可以基本清除田間的福壽螺,晚造對福壽螺的防效可達到100%[5,10],這與本研究對福壽螺的影響結果類似,推測兩者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與放鴨時間有別相關,因為稻縱卷葉螟基本在水稻葉尖部為害,若鴨個體較小而水稻植株較高時,鴨很難捕捉到植株中上部的稻縱卷葉螟[11]。
稻鴨共作模式有利于恢復田間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12]。有研究表明,盡管放鴨能夠捕食稻田中占少數比例的狼蛛、圓蛛等大型蜘蛛,但其有利于優勢種草間小黑蛛、球腹蛛等小型蜘蛛的種群繁殖,稻鴨共作放鴨20 d、50 d 后,每百叢的蜘蛛數量分別為對照區的1.59、1.60倍[3],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通過稻鴨共作,可以顯著增加稻田中蜘蛛和瓢蟲數量,說明在水稻全生育期不施化學農藥的情況下進行稻鴨共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天敵的數量和類群。本試驗中稻鴨共作模式對水稻稻瘟病控制效果一般,因此在稻鴨共作模式下,建議選擇抗蟲、抗稻瘟病、高產的水稻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