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通知》,強調要以更加有力的舉措解決群眾身邊各類急難愁盼問題,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成都市各級各部門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深入了解群眾需求,集中解決突出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市交通運輸局
“全程網辦”優化營商環境
市交通運輸局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以審批“不見面”、辦事“零跑路”為重點,以減環節、優流程、提效能、強服務為主線,持續深化交通運輸行政審批改革,大力推進“不見面”網上審批,實現了市交通運輸局審批服務事項“全程網辦率”達100%,切實提升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持從企業和群眾辦事的痛點難點出發,深入推進全鏈條優化審批、全過程網上辦理、全環節提升服務。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取消全部道路運輸許可事項的初審環節,將原“線下多部門初審、線上走流程”的審批模式改為“全程網辦”,實行申請材料在線提交和審核,實施證照免費寄遞服務并啟用道路運輸電子證照。今年以來,市交通運輸局全程網上辦理審批事項86344件,真正實現“審批不見面、辦事零跑路、依規辦事不求人”,切實增強了企業和群眾辦事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市生態環境局
深入開展環保督察排查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人為本、生態惠民,努力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環境問題。通過深入開展生態環保督察排查,嚴格時限,動真碰硬,全力推進各類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截至目前,涉及整改問題共計13445個,已完成13268個,完成率98.7%,打造出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凈、景更美的成都生態畫卷。通過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不斷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在全國首創非道路移動機械標志管理和排放監管制度;深化油煙、噪聲污染治理,餐飲門店清潔能源改造;構建天空地一體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布點建成1191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和210個水質水量自動監測站;制定環保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二十條措施,累計解決企業反映問題451個。
成都高新區
案結?事了?人和
成都高新區針對城建規劃執法領域的群眾信訪投訴量大、重復信訪率高等問題,在全區城建規劃執法領域先行先試釋法說理工作,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改進文書說理性,將“釋法說理”要求嵌入行政執法程序,提高執法公信力。關注群眾訴求,聚焦投訴熱點及不滿意點位發放釋法說理提示函,針對不同領域投訴分類建立釋法說理流程,并將釋法說理納入案件質量評查,突出群眾滿意度。納入回訪倒查,從投訴人滿意度調查延伸到對執法人員開展釋法說理的倒查,倒逼執法人員將溝通群眾工作落到實處,完善管理機制。強化學習指導,建立“周二固定學習日”制度,組織集中學習會、釋法說理研討例會、案卷評審研討會、文書制作點評會,促進素質提升,推動釋法說理工作取得實效,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溫江區
建設安全美麗幸福河湖
溫江區水務局大力推動幸福河湖迭代升級,積極創造新時代幸福美好生活。著眼建設安全河湖,創新“水下堤防+親水馬道+綠植護坡+堤頂綠道”生態堤防建設模式,固堤強岸牢筑“安全門”;緊盯內澇薄弱環節,除澇清障疏通“大動脈”;構建一體化數字防汛系統,將天網工程、雪亮工程接入防汛指揮中心,增強群眾安全感。著眼勾勒美麗河湖,創建“一城一網一主體”排水管理機制,組建專業公司對全區管網進行全覆蓋專業化運營管理;全覆蓋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堅持治水與筑景相結合,提升群眾獲得感。著眼打造幸福河湖,配套直飲水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溫度;開展鄉村水系綜合治理,筑巢引鳳釋放消費活力;連水環島、引路為景、增景添趣,串珠成鏈轉化生態價值,擴展群眾幸福感。
都江堰市
學有優教?行有所便?老有所養
都江堰市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繪就了一幅厚重而溫暖的民生畫卷。學有優教,讓家長放心。9月1日,永豐小學新校區、都江堰市實驗中學迎來了新學生,這是都江堰圍繞“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目標,在教育軟硬件上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一個縮影。行有所便,讓群眾舒心。在指定的交通線路上,通過科學設置交通信號燈,確保車流到達每個路口時正好遇上“綠燈”,有效緩解交通壓力。同時,加速成灌快鐵公交化,開行跨區域網絡預約定制客運專線方便群眾出行。老有所養,讓老人暖心。以高齡、失能、半失能及老年癡呆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養老中心,推行“醫養結合”的服務模式,受到了老年人及家屬的點贊。創新使用區塊鏈技術,上線“智慧社區+區塊鏈”場景應用,運用科技更好服務老年人。
市科協
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成都市科協充分挖掘學會(協會、研究會)資源,以“學會+服務”凝聚合力,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跨域+互動”,讓學會資源活起來,舉辦2021“科技創新·會企服”線上推介會,聯合舉辦2021年成德眉資放射學術年會,成都市電子學會與眉山市電子信息產業協會簽署推進成都都市圈電子信息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科技力量,調研助農謀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以“品牌+共建”,打造會地聯合創新中心,讓區域資源聚起來。借力全國學會和學會聯合體資源富集優勢,共建成都天府科創生態環境產業研究院、先進材料會地聯合創新中心、國際多式聯運會地聯合創新中心。依托院士專家在生態環境、先進材料、國際物流等產業領域開展協同攻關,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