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漳電大唐塔山發電公司,大同 037001)
生產和生活所用電能的來源均為火力發電廠,在強調節能減排的當下,火電廠尚未實現完全利用燃煤熱能的目標,這也是其前進腳步放緩的主要原因,如何使鍋爐余熱得當充分利用,現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圍繞其所展開討論也變得更加深入。事實證明,只有以火電廠實際訴求為依據,對現有利用方案加以選擇并利用,才能使上述問題迎刃而解,對相關技術進行探究自然很有必要。
在離開鍋爐時,煙氣普遍有較高溫度,對高溫煙氣進行排放,通常會造成嚴重的熱損失。圍繞排煙熱損失展開討論的背景,主要是在火電廠熱損中排煙熱損失占比逐年加大,研究表明,熱損失和排煙溫度的關系為正相關,這也表明煙氣溫度越高,排煙熱損失越大,只有對余熱利用率進行提高,才能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火電廠機組自然能夠擁有更為理想的運行效率[1]。
這里要明確一點,雖然對排煙溫度進行降低,可使能源利用率得到顯著提升,如果以傳熱學視角為切入點加以分析,傳熱溫差減少極易使熱交換效率大幅降低,基于此,將傳熱面積與煙道面積進行擴大很有必要。然而,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這樣做必然會增加火電廠用于前期建設和日常維護的成本,在此背景下,技術人員以均衡二者效益為前提,提出對排煙溫度加以調整的方案,希望能給火電廠帶來更為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某火電廠鍋爐參數如下:首先,煤種為褐煤;其次,機組容量為2×600 MW;再次,爐膛出口煙溫375 ℃,流量為915 kg/s;最后,引風機入口煙溫約為105 ℃。
技術人員決定對回收換熱器加以調整,而擬定方案將余熱利用技術明確分為一級系統(如圖1所示)和二級系統(如圖2所示)。前者強調利用出口所抽取煙氣加熱凝結水,實驗結果表明,這樣做可對煙氣中約35 MW的熱量進行有效回收,在進口煙溫與旁路煙氣、出口煙溫與二級系統出口煙溫對應比例不存在明顯變化的前提下,鍋爐效率能夠達到93%至94%。后者則選擇對除鹽水加以利用,通過加熱一次風和二次風的方式,確保預熱器壁溫及氣溫同步升高,這樣做可有效解決低溫腐蝕問題,鍋爐排煙所造成熱損失也能夠被控制在合理范圍內[2]。

圖1 一級系統

圖2 二級系統
事實證明,加裝換熱器能夠使耗煤量、耗水量得到顯著減少,其中,耗煤量減少了約2 g/kWh,耗水量則減少了大概35 t/h,該火電廠針對凈效率所設定目標超額完成。
余熱利用技術強調以螺旋動力機為依托,經由煙道將煤炭所釋放煙氣向余熱鍋爐進行運輸,在經過蒸發器、省煤器與過熱器的處理后,通過煙囪排放到外界,使火電廠原有熱力循環能夠被賦予更高的運行質效。下文著重介紹了該技術所用原理,供相關人員參考:
2.2.1 凝結水的預熱
該項技術強調以排煙余熱為依托,通過加熱凝結水的方式,使其溫度接近給水初溫。目前,可被用來對凝結水進行加熱的方式,主要為直接加熱和間接加熱,前者是通過安裝加熱器的方式,使煙氣、凝結水擁有熱交換的直接渠道,而后者既要安裝加熱器,同時還需要安裝換熱器,目的是確保換熱過程發生在閉合環境下,這樣做既能夠避免低壓缸被大量抽汽,還可使汽輪機內效率得到顯著提高,與能源階梯利用所制定原則不謀而合。
2.2.2 干燥褐煤的預熱
作為熱量值較低的一種煤炭,褐煤含水量往往能夠達到65%,這也決定其具有明顯的燃燒不完全性。目前,大部分火電廠均選擇對介于泥炭與煤炭間的褐煤加以應用,旨在對發電效率進行提高。而借助煙氣余熱對褐煤做干燥處理的原理為:以傾斜角度固定的圓筒為載體,在上部放置濕物料,確保物料與熱煙氣充分接觸,當物料完全干燥后,再在下部對其進行收集[3]。事實證明,這樣做可使出口煙溫得到顯著降低。
2.2.3 一次風和二次風的預熱
預熱一次風和二次風的目的,主要是確保進風溫度能夠達到預期,為鍋爐效率的提高提供支持。在實際操作時,第一步是利用傳熱介質對進口煙溫進行降低,這里所用傳熱介質通常為除鹽水,第二步是利用除鹽水所吸收熱量,先后加熱一次風和二次風,在降低輔助蒸汽實際含量的基礎上,利用剩余蒸汽為機組發電助力。
其一,技術人員考慮到煙道系統對運行環境所提出要求較為嚴格,遂決定對脫硫與除塵裝置進行加設,此外,為確保煙囪能夠長期處于正常運行狀態,在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后,將排煙溫度設置如下:引風機入口煙溫約為105 ℃;脫硫煙溫應在50 ℃左右。在此基礎上,根據煙囪運行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對煙氣進行GGH處理,以確保利用效率達到預期。
其二,如果出口煙溫過低,極易出現換熱器壁溫沒有達到硫酸蒸汽凝結臨界點的情況,大大增加了受熱面被腐蝕的幾率。要想使該問題得到解決,關鍵是對低溫省煤器加以應用,但由于低溫省煤器對排煙余熱加以利用的效率較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可酌情引入聚四氟乙烯等聚合材料,從源頭規避金屬被腐蝕問題的出現。
2.4.1 相變換熱器
相變換熱器是對熱管換熱器進行相變所得,通過對控制壁面溫度所依托機理加以細化的方式,確保低溫腐蝕情況始終處于可控范圍。而相變模塊所指代內容,主要是整體優化熱管換熱器,在縮小溫度梯度差的前提下,對水量參數調節進行集合,從而使壁面溫度得到可續控制。在實際應用時,技術人員應將管式換熱器與汽水分離裝置進行連接,確保下端蒸發段可將煙氣余熱盡數吸收,當介質呈現出相變狀態后,先進入分離裝置,隨后,蒸汽進入冷凝段,狀態過渡到液態后,再沿管壁進入相應裝置,達到吸熱并放熱的目的。在此過程中,介質工況及質量均有調節量的作用,技術人員可通過對其加以應用的方式,確保壁溫能夠獲得理想控制。
該方案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余熱回收有良好的適應性,其構造能夠使排煙溫度得到大幅降低,在確保余熱被盡數回收的前提下,通過減少能源消耗的方式,為火電廠謀取更為可觀的利益。其次,可使低溫腐蝕得到精確規避,對參數加以控制的主體為水量,無形中提升了壁面溫度所受控制的精確性,低溫腐蝕所帶來問題,通常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再次,相變換熱器對獨立部分進行關聯,使其成為一個整體,不僅結構更加簡潔,其一體化水平也有所提高。最后,相變換熱器對不凝結氣體所帶來危害進行了有效規避,隨著耐用性的增強,材料使用壽命自然更加靠近理想狀態[4]。
2.4.2 熱管換熱器
熱管換熱器的主體是管體。作為高效傳熱元件的代表,諸多火電廠均已引入熱管,其應用價值也有目共睹。在日常工作中,熱管往往憑借工質循環,確保熱量能夠得到有效傳遞,而導熱能力方面的優勢,賦予了熱管良好的節能性,現將熱管換熱器的運行原則歸納如下:在吸熱段由熱源處獲取熱量時,熱管內部低沸點液體由于吸熱而出現汽化情況,受壓力影響,汽化工質沿管進入放熱段,通過釋放熱量的方式,從蒸汽轉變為冷凝液體。在此過程中,對節流閥角色進行“扮演”的是毛細液芯,而強調由高品位能量過渡為低品位能量的該循環,與熱力學定律所強調內容十分契合。
實踐所得經驗表明,該方案具有較多優勢,例如:其一,確保工作管體導熱性良好,可充分發揮出應有作用。其二,由于該換熱器具有控制壁溫的功能,因此,技術人員可利用其對壁面溫度進行提高,從而達到避免低溫腐蝕問題出現的目的。其三,裝配和操作難度較小,可有效解決操作不當帶來不必要麻煩的情況。其四,技術人員能夠在固定范圍內,對熱流密度進行調節,借助熱管對熱流走向加以操控,根據實際需求,判斷是否需要將熱流集中或分散。其五,傳熱方向可逆,在零重力場對吸液芯熱管進行水平放置,受熱一端便是蒸發段,與蒸發段相對的則是凝結段,并且傳熱方向可逆。
通過上文的分析能夠看出,在強調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當今社會,對可使煙氣余熱得到充分利用的技術進行推廣是大勢所趨,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增加火電廠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另一方面能夠使持續發展與節能減排得到整合,為經濟水平提高助力。在落實相關工作時,技術人員需要考慮到該技術被引入火電廠的時間較短,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斷對其進行優化和完善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