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漳電大唐塔山發電公司,大同 037001)
當前我國電網建設規模逐漸擴展,人們用電需求增加,電力企業更要重視電力輸送的品質,確保供電穩定安全。傳統的電力管控系統發展較為緩慢,無法滿足當前供電系統規模,這便需要對發電機組的協調系統進行優化,通過優化控制邏輯,改進負荷控制等方式,從而降低經營成本,確保供電安全穩定。
以某地600 MW火力發電機組為例,鍋爐采用亞臨界中間再熱控制循環爐,配備六套正壓直吹式制粉系統;汽機采用四缸四排單軸凝汽式汽輪機;DCS的型號為INFI-90,具有DAS、FSSS、SCS等功能;ETS由西門子生產的S5PLC構成,汽機旁路采用AV6+控制系統。該機組的運行方式為:以燃煤為主要燃料,在制粉系統中將煤變成粉末狀,利用配風運送到鍋爐之中,再利用產生的熱能將水轉變為蒸汽,在蒸汽作用下驅動汽輪機使其高速運轉,由此推動發電機轉動,并反復切割磁力線形成電力,實現火力朝著電力的轉換。上述環節的連接需要做好各設備的協調工作,促進發電系統正常運轉。
在該機組工作中,在提高目標負荷時應對調門開度進行調節。當指令強度增加時,整體機組延遲性發生變化,且鍋爐燃燒需要一定時間,由此產生的延遲對熱量的監控準確度產生不良影響,無法做到及時反饋,難以準確掌握實時燃燒狀態;當升降負荷時,升速率會發生改變,負荷指令前饋輸出固定值,如若單純憑借汽輪機能量需求信號、熱量信號差值改變燃料量,將導致壓力響應速度降低,穩態偏差也很難被迅速消除,引發主控氣壓響應緩慢問題。
該機組內部汽輪機符合響應緩慢、機前壓力波動量之間存在矛盾關系。當負荷提升時,應使負荷響應速度得到保障,這便要求提高調門的調節速度,并利用鍋爐蓄熱,但此舉將致使主汽壓力迅速降低。要想保障該項指標平穩,便無法使負荷響應速度達到標準,使鍋爐燃燒與蒸汽量更加穩定。通常情況下,可通過適當犧牲負荷響應速度的方式,使主蒸汽壓力穩定度得到保障。但是,在AGC投入運行后,網調更注重負荷響應速度,因此勢必要對原本控制策略進行優化,不但使主蒸汽壓力波動量得到保障,還要確保AGC與負荷響應速度相符[1]。
該機組通過燃燒的方式,使燃料在化學反應下形成蒸汽驅動發電機運轉,由此產生電能。在此過程中,燃煤在制粉系統的作用下變成煤粉,經過鍋爐一、二次風系統配風后投入鍋爐中燃燒,將低溫的水轉變為高溫蒸汽,再在汽輪機內部驅動汽輪機,以3 000轉/min的速度促進發電機旋轉切割磁力線,實現動能與電能間的轉換。在此過程中,對機組負荷調節性能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為:制粉系統類型、汽包類型、主汽調門特點、爐內熱量交換特點等等。在該機組中采用的是HP963型號的直吹式制粉系統,通過給煤機運送磨煤機磨成煤粉后,由一次風送入鍋爐之中。鍋爐的功能在于通過燃燒的方式,將煤從化學能變成熱能,通過煤量與送風量的變化,對高溫高壓蒸汽數值進行調整。本文重點分析鍋爐燃燒能量轉換,用以下傳遞函數表示:
式中,Bm代表的是燃料量;Ts代表的是蒸汽流量。在該機組的汽機中,主要包括高中低壓缸,其中高壓缸為單缸,中低壓缸為對缸設置。主蒸汽通過汽輪機主汽門、調門進入調節級后開始做功,排汽進入鍋爐后再熱器后進入中低壓缸做功,最后排入凝汽器中冷凝成與環境溫度相關的水、熱量,并經過循環冷卻水帶走。在該機組中,可通過2臺冷卻水塔冷卻,用汽設備流通阻力關系式為:
式中,Rt代表的是動態流通阻力系數;Kt代表的是調節閥靜態放大系數;μt代表的是調節閥開度。
3.2.1 縮小制粉系統延遲
根據上文分析可知,因蒸汽熱量很快便可轉變為電負荷,機組負荷對鍋爐相應速度具有決定作用,屬于延遲較大的高階慣性環節,與鍋爐類型、制粉系統息息相關。因該廠采用爐跟機為基礎的協調控制模式,在調門快速響應AGC指令時,由主汽壓力變化幅度對煤量增減進行動態掌控。在此基礎上,制粉系統延遲對主蒸汽變化產生較大影響。在AGC投用后,負荷指令并非為平滑曲線,而是為鋸齒狀波動,在鍋爐穩定狀態下,如若過度調節制粉系統延遲,將使PID控制器積分作用提升,導致系統震蕩。對此,可增加磨煤機熱風門超調功能。在加負荷過程中,煤量迅速提升,此時超調開大磨煤機熱風門,使設備內的存粉被迅速吹出,此時負荷指令降低沒有明顯變化。同樣的道理,當負荷降低時,熱風門超調關小,粉量由此降低。風量超調環節使鍋爐負荷發生改變的基礎上,迅速超調熱風門,可使磨煤機出粉速度超過供粉速度[2]。
3.2.2 超調功能優化
因該機組為直吹制粉系統,從客觀角度來看具有較大負荷延遲,這就需要對煤量進行適量的超調,不但使AGC指令增加后的煤量得以彌補,還需要更多煤量回復主汽壓力。超調的煤量增加,則持續時間縮短,主汽壓力波動范圍縮小,但對鍋爐擾動程度增加;而超調煤量較小,持續時間應延長。在原本控制邏輯中,采用主汽壓力的微分機組對壓力變化進行控制。在加負荷狀態下,調門開大,主汽壓力與預定值相比差值為△P,當鍋爐指令增加后,應適當對其超調,直到歸路負荷大于電負荷后,主汽壓力回升到預定值,即△P的數值為0,此刻超調量也清零。如若△P的數值與所需量相近,可適當縮小超調幅度。但因該機組處于429MW以內,負荷段可采取滑壓運行的模式,在低負荷情況下,主汽壓力應隨著負荷變化而發生改變,且具備一定的耦合效應。對此,在本次優化中應在原本協調系統的基礎上,采用與AGC負荷指令相對的煤量作為前饋信號。
3.2.3 負荷控制改進
協調系統的TM可對汽機調門開度進行控制,汽機側PID調節單位輸入It超過0時,TM調門開大,當It的數值小于0時,則TM調門關小,因此PID的調節作用較強,可加速系統平衡,也就是It的數值為0。在優化后的協調控制系統中,汽機側控制模式間根據狀態不同發生改變,即“加負荷”“穩定”“減負荷”三種。與常規爐跟機相比,穩態與原協調方式一致。在汽機加負荷狀態下,當△P數值處于0到m之間時(m為常數,本文取0.4 MPa),則N的數值與N0相同,其中N為電負荷,N0為負荷指令。可見,在加負荷狀態下,主汽壓力降低到特定數值時,電負荷與負荷指令具有正比關系,與電網加負荷速率要求相符;當△P的數值小于0時,則N>N0,說明如若主汽壓力數值固定或者偏高,電負荷便會超過負荷指令,使負荷速率加快;當△P超過m時,則N 針對原本方案中的不合理之處,在升降負荷過程中,通過負荷指令前饋作用與汽機主控指令相加的方式,使負荷得以改變;再利用PID對負荷進行細致調節,這樣不但可提高負荷響應速度,還可節約更多超調時間。將熱量信號重新校正后,使各項參數得到優化,熱量信號也變得更為精準可靠。在優化完畢后,網調對該廠的一次調頻進行驗收。在一次調頻驗收中,將調頻指令的最大值設置為±24NIW,對負荷響應速度、燃燒量、主汽壓力等關鍵參數進行觀測。優化結果為:在一次調頻瞬間升降24NIW負荷中,主蒸汽壓力波動的最大值為±25 MPa,燃料量變化值為±26,實際負荷響應速度加快,各項指標均與網調相關規定相符;在AGC驗收中,投入AGC,分別開展升降40NI認負荷擾動試驗,該試驗速率為6NIW,對實際負荷響應速度、主汽壓力、燃燒量等指標變化進行觀察。優化結果為:與以往相比,各項指標經過優化后更加符合現實要求,有助于電力品質提升,促進供電系統的穩定運行。 綜上所述,火力發電機協調系統具有發電率高、經濟性強、安全穩定等特點,為了滿足當前供電新要求,對該系統進行優化調節顯得十分重要。在實際應用中,要求采用反偏差函數法對負荷壓力耦合問題進行解決,減少不良因素對系統運行產生的干擾,最大限度的降低反應延遲,使反饋速度得以提升,數值更加精準可靠。將優化后的系統投入到工作中,可使供電品質更加良好,用戶的供電需求得到充分滿足。3.3 效果分析
4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