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黎 羅丹 何夢薇 時元菊
2015 年以來,互聯網被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互聯網+護理服務”是指醫療機構利用在本機構注冊的護士,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適合在家庭條件下進行醫療護理的患者提供居家護理服務[1]。我國目前“互聯網+護理服務”還處于探索階段,不管是相關法律還是監管體制都尚不健全[2]。重慶市護士上門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產科護士上門服務僅有個別醫院針對聽胎心等服務項目進行嘗試。本研究通過調查重慶市產婦對護士上門服務的認知及需求,旨在為今后臨床上開展產科護士上門服務提供參考。
選取2020 年8—10 月醫院住院并分娩的產婦279 例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足月生產;認知及理解能力正常;無嚴重妊娠并發癥及合并癥。排除條件:發生嚴重的分娩并發癥;未能計劃出院;母嬰分離者。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
1.2.1 調查內容 課題組自行編制產婦對互聯網+產科護士上門服務的認知及需求調查問卷。問卷分兩部分:①一般資料調查,包括產婦年齡、職業、學歷、月收入、產次、調查當日產后天數、月子期間主要照顧人、出院后是否入住月子中心等。②產婦對互聯網+產科護士上門服務的認知及需求情況調查。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自行設計認知及需求問卷,并經過6 名專家3 輪修訂而成。問卷內容包括產婦對護士上門服務的認知條目1 條;需求條目共12 題,包括單選7個和多選5個。條目內容涵蓋產婦的知曉度、接受度、對接受上門服務的疑慮和原因、服務項目的需求內容、上門服務預約方式、能否接受聯合社區上門訪視等。
1.2.2 調查方法 研究者將問卷內容導入問卷星進行調查。對實施調查的4 名護士集中進行逐個條目填寫說明解讀和培訓,保證其充分理解條目的意思。在產婦出院后3~7 d 內,通過醫院眾康云醫隨訪系統向產婦推送問卷二維碼,部分未及時填寫的產婦由參與調查的護士電話回訪的形式完成。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279 張,有效279 張,有效率100%。
應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計算構成比。
產婦的一般資料包括產婦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產次、出院后是否入住月子中心等情況,見表1。

表1 產婦的一般資料(n=279)
參與該項調查產婦僅24.37%聽說過護士上門服務,75.63%的產婦未聽說過。目前產婦對產科護士上門服務的認知情況較低。
參與該項調查產婦96.06%產婦能夠接受護士上門服務,67.38%產婦認為有必要開展;92.83%的產婦能夠接受醫院聯合社區提供上門服務項目等,具體條目態度情況,見表2。

表2 產婦對“互聯網+產科護士上門護理服務”的態度(n=279)
參與該項調查產婦對上門服務內容需求涵蓋廣泛,但需求度最大的四項內容依次為母乳喂養指導及新生兒護理均占60.57%、黃疸監測需求度45.16%、新生兒睡眠指導占40.86%,具體需求情況,見表3。

表3 產婦對“互聯網+產科護士上門護理服務”內容需求情況(n=279)
調查顯示產婦對護士上門服務的預約方式,48.57%的產婦建議網站預約、70.97%建議軟件APP、56.27%建議微信預約,但僅24.01%選擇電話預約。
本調查顯示,75.63%的產婦未聽說過互聯網+產科護士上門服務模式,96.06%的產婦能夠接受護士上門服務,67.38%產婦認為有必要開展,說明大部分產婦對此項服務持積極態度,但僅有24.37%產婦聽說過護士上門服務,說明對護士上門服務產婦的知曉度低。這可能與重慶市“互聯網+護理服務”處于起步階段,絕大多數醫療機構還未推出或推廣相應的服務有關。由于我國目前護士上門服務的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對患者隱私的威脅及管理體制缺乏等,我國“互聯網+護理服務”在發展中仍面臨一定的挑戰[3],研究[4]表明非試點省份的護士僅19.8%了解“互聯網+護理服務”,47.5%愿意參與“互聯網+護理服務”。60.8%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社交網絡。因此需由地方政府及衛生部門管理者加大宣傳力度,醫護人員不斷努力,共同逐步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實施。
產婦希望護士上門服務預約方式以軟件APP 預約和微信預約為主,分別占70.97%和56.27%,軟件APP 及微信預約可不用等待排隊,享受綠色通道的便捷服務,降低醫療管理成本,整合醫療資源,節約產婦時間。但接受電話預約的產婦占24.01%,可能與便捷性差有關。隨著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的建立,平臺預約可能成為互聯網+護士上門服務的主要預約方式,且與預約者身份核實、病情延續性管理有關[5]。
92.83%的產婦能夠接受醫院聯合社區提供上門服務項目。這提示在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產科在開展護士上門服務時,可將社區醫院聯動服務納入統籌范圍。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形式,聯合醫聯體建立“互聯網+”醫院-社區-家庭合作型護理服務模式已經成為一種必要趨勢。“互聯網+”醫院-社區-家庭合作型護理服務模式打通護理和互聯網結合通道,能夠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資源的浪費,拓寬護理工作方法,使護理工作邊界延伸[6]。
調查表明產婦對問卷中提到的各項服務內容均有需求,但是限定了產婦選擇條目后,60.57%建議提供母乳喂養指導及新生兒護理;45.16%和40.86%的產婦分別建議上門監測黃疸、給予新生兒睡眠指導。產婦對母乳喂養指導的需求性最高,可能與目前我國護理人員健康教育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護士專業知識及健康教育技能參差不齊,產婦住院時間短,護士工作繁忙等因素,導致住院期間母乳喂養宣教效果欠佳[7-8]。本次調查中,40.86%產婦提出需要護士上門指導新生兒睡眠。睡眠質量影響新生兒生長發育、產婦及家屬的情緒狀態等,降低純母乳喂養率,應值得醫護人員的重視[9-10]。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黃疸是新生兒期的一種生理現象,但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核黃疸,這是一種導致終生神經殘疾的嚴重疾病[11-12]。經皮膽紅素(TcB)篩查可以幫助減少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目前醫療機構普遍重視對出院后新生兒黃疸監測的宣教,因此本研究中45.16%產婦希望能夠上門監測黃疸。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互聯網+產科護士上門服務產婦的認知情況及需求進行了調查,產婦及護士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認知程度需要不斷提高,在今后應加強此方面的宣傳力度。產科開展互聯網+護士上門服務可借助社區聯動的服務模式,將上門服務的內容重點放在母乳喂養指導及新生兒護理方面。同時國家應逐步健全醫療保險制度及管理體制等,減少產婦對費用的疑慮,保障服務過程中產婦及護理人員的安全。但因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代表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今后應納入多中心研究、增加樣本量,獲得更準確的研究結果,為重慶市以及國內開展產科護士上門服務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