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鑫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胸腔鏡切除術是目前治療食管癌常用的手段,但患者術后容易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影響患者康復進度[1]。加之,患者對疾病預后不確定感較明顯,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患者遵醫(yī)行為及治療效果[2]。慢性疾病軌跡模式認為護理干預需隨著疾病分期而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不同時期護理需求,提高患者干預效果,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改善其生活質量[3]。相關研究指出[4],應用慢性疾病軌跡模式護理,可以使肺癌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減少,臨床成效頗為突出。食管癌胸腔鏡手術患者的身心反應存在較大差異,常規(guī)護理難以滿足患者不同時段的護理需求,無法有針對地將精確護理落到實處,護理效果難以與預期相符[5]。為了更好地促進食管癌胸腔鏡手術患者預后,本研究探討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在胸腔鏡食管癌患者中的應用。
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選取醫(yī)院行胸腔鏡手術的食管癌患者76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皮穿刺活檢確切診斷為食管癌,預估生存時間>1年;年齡為18~70 歲;患者及家屬知曉且自愿加入此次研究。排除條件:存在關鍵器官障礙,如心臟病變、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合并精神異常;無法與人正常互動及中途退出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觀察組中男18 例,女20 例;年齡25~70 歲,平均45.22±3.40歲;病程1~4年,平均2.45±0.67年;臨床分期:Ⅰ期10 例,Ⅱ期14 例,Ⅲ期14 例;學歷:小學6 例,初中8 例,高中14 例,大?;蛞陨?0例。對照組:男16 例,女22 例;年齡25~70 歲,平均45.52±3.42 歲;病程1~5 年,平均2.58±0.69年;臨床分期:Ⅰ期11 例,Ⅱ期13 例,Ⅲ期14例 ;學歷:小學7 例,初中9 例,高中16 例,大?;蛞陨?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圍手術期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責任護士在其入院之后做好對其基礎信息的收集,并對其展開自我概念、疾病有關知識、日常生活方面的干預。與此同時,將本院自行擬制的食管癌健康宣教小畫冊發(fā)放給患者,手冊內部包括疾病癥狀、診治方法、保健等內容,并通過知識講座等對患者進行詳細闡釋。此外,通過開展病友互動及認知重建活動,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從運動、飲食、心理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如下:
(1)設立慢性疾病軌跡模式小組:成員由護士長和護理人員組成,均已學習相關方法,且通過了相應考核。
(2)計劃:責任護士收集患者的疾病情況、癥狀、生活習慣等基礎信息,并完成針對性干預內容。通過分析國內外相關資料,結合患者的情況,完善食管癌健康宣教畫冊,畫冊按疾病軌跡始發(fā)期、急性期、穩(wěn)定期的時間順序編寫,各個時期內容對疾病相關行為、日常生活、自我概念行為等內容進行增設,各個時期依照患者的現(xiàn)實狀況而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增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及認識,初稿完成后,2 位主任醫(yī)師進行批改,并請受過高等教育的5 名患者提出建議,最后定稿獲得。
(3)實施:依照患者的基線資料將患者分為3個時期,即始發(fā)期、急性期、穩(wěn)定期,主要對3 方面進行干預,即疾病相關知識、自我概念、日常生活。
(4)評價:干預結束后,責任護士以復查、隨訪等方式對患者3 個時期的干預效果進行評價,對于存在的缺陷給予改進,干預時間為2 個月。
(1)不良情緒: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6]、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7]進行評價,HAMA 共14 個項目,每個項目賦值1~4 分,總分14~64分;HAMD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分,總分17~68 分。HAMA、HAMD 評分越高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明顯。
(2)自我管理效能:采用中文版癌癥自我管理效能量表(SUPHH)[8]進行評價,量表包括正性態(tài)度(10 個條目)、自我決策(10 個條目)、自我減壓(8 個條目)3 個維度,合計28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 分,總評分28~112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798~0.902,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3)疾病知識知曉率:應用自擬的“食管癌疾病知識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包括食管癌發(fā)病機制、胸腔鏡治療原理、胸腔鏡術后并發(fā)癥預防、胸腔鏡圍手術期護理措施等4 個方面,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 級評分,總評分>70 分為疾病知識知曉。
(4)遵醫(yī)行為:采用自擬的“患者遵醫(yī)行為量表”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用藥、飲食、運動、日常生活等4 方面,共10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1~4級評分,總評分10~40 分,>30 分為遵醫(yī)行為良好。
(5)并發(fā)癥:包括氣胸、乳糜胸、肺部感染等。
(6)生活質量:采取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ORTC QOL-C30)[9]評價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量表包括認知、情緒、角色、軀體癥狀及社會功能5 個維度,每個維度賦值0~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理想。
應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自我管理效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效能評分及各維度(包括正性態(tài)度、自我決策、自我減壓)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感受負擔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疾病知識知曉率、遵醫(yī)行為良好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疾病知識知曉率、遵醫(yī)行為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均分及各維度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由于食管生理解剖結構特殊,患者行胸腔鏡治療術后容易出現(xiàn)氣胸、乳糜胸、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會增加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影響患者康復信心,從而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影響患者圍手術期身心健康[10-11]?;诼约膊≤壽E模式護理是根據(jù)病情將治療分為不同階段,責任護士再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從而促進術后康復[12]。本研究對胸腔鏡食管癌患者實施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不良情緒。這是因為此模式護理將慢性疾病分成多個發(fā)展階段,而且在各階段展開疾病相關行為、自我概念行為、日常生活行為3 種干預,有助其掌握更多的疾病知識,確?;颊咝膽B(tài)平穩(wěn),從而減輕患者不良情緒[13]。
研究指出[14],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患者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疾病。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自我管理效能感評分及相關維度(包括正性態(tài)度、自我決策、自我減壓)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使其慢慢地恢復到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并順利過渡到自身的社會角色,形成正向應對方式,從而提高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效能[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可降低食管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讓患者能更好地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提升身體素質,同時借助自我概念行為等方式促使其更好地接受各種現(xiàn)狀和變化,從而提高其遵醫(yī)行為,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6-17]。兩組疾病知識知曉率、遵醫(yī)行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可能因為本研究納入病例數(shù)較少,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有關,在日后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均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胸腔鏡食管癌患者生活質量。這可能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通過借助對患者的健康指導,使其慢慢地恢復至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更好地適應患病后的角色轉變,能夠防止其由于各種原因而出現(xiàn)的心理負擔,使患者能有效應對疾病,增強患者應對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8-19]。
基于慢性疾病軌跡模式的護理干預可提高胸腔鏡食管癌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降低患者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從而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