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 鞏甜甜 王明轉
喉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男性多于女性,占全身惡性腫瘤發病率的15%。也是頭頸部腫瘤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1]。手術+術后放化療聯合治療方式可徹底滅活腫瘤細胞,降低復發率以及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首選方式[2]。但由于術后喉部功能喪失、與外界交流受到限制,加之放化療治療可出現惡心、嘔吐、疲乏以及骨髓抑制等嚴重不良反應,導致患者陷入無助與消極的境況。為提升喉癌患者心理水平,促使其以舒適的身心狀態面對生活,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焦點聚集于患者身心健康上[3-4]。且多次研究顯示,患者的心理狀態對疾病轉歸和身心健康存在相關性。臨床常規干預方式為根據積極心理領域-自我超越方式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幫助患者主動面對生活性壓力事件,但由于忽略了對患者疾病知識需求的影響,導致干預效果不佳[5-6]。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是通過圖文形式將主題利用層級形式展現,將主題關鍵詞利用顏色、圖形建立成記憶鏈接,患者可直觀了解所需要的知識內容,助于提高其認知水平[7]。為此,本文就自我超越思維框架下系統護理干預+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對喉癌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選取2016 年3 月—2020 年6 月于醫院治療的87 例喉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41 例與觀察組46 例。納入條件:符合喉癌相關診斷標準,經過病理組織學、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喉癌[8];病情穩重,無并發癥;預計生存期≥6 個月;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獨立完成問卷調查。排除條件:病灶遠端轉移或擴散;合并全身性惡性腫瘤;同期參與其他臨床研究;存在溝通障礙、精神障礙、意識障礙;臨床資料不全;合并內分泌、血液系統疾病。對照組男26 例,女15 例;年齡45~75 歲,平均62.32±5.21 歲;手術方式:喉部分切除術22 例,喉全切除術19 例;TMN 分期:Ⅰ期12 例,Ⅱ期14 例,Ⅲ期11 例,Ⅳ期4 例;患病時間1~10 月,平均5.36±1.27 個月。觀察組男29 例,女17 例;年齡46~74 歲,平均61.77±4.52 歲;手術方式:喉部分切除術25 例、喉全切除術21 例;TMN 分期:Ⅰ期11 例,Ⅱ期16 例,Ⅲ期12 例,Ⅳ期7 例;患病時間1~10 個月,平均5.14±1.35 個月。兩組性別、年齡、手術方式、TMN 分期、患病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實施自我超越思維框架下的系統護理,主要包括護理策略設計、確定干預主體內容、具體實施程序等流程幫助患者對患者提供治療指導、并發癥預防、家庭護理技能培訓等[9]。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策略。具體措施如下:
(1)思維導圖的制作:以疾病健康教育為藍本,以“喉癌患者健康教育”為關鍵詞設置疾病相關知識、病因病理、臨床表現、不良反應、預后、家屬配合事項、心理支持6 個1 級分支,每個1 級分支采用結果框架散發出3-5 和二級分支。各級分支與主題成隸屬關系,應用節點連接形成圖文結構圖,具體見圖1。

圖1 喉癌患者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
(2)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的培訓:組織參與思維導圖的護理人員參與培訓,主要培訓內容為情景模擬、思維導圖相關內容以及教育流程等,確定統一指導用語[10]。
(3)思維導圖教育的實施:患者入院當天,護士對患者與家屬疾病認知程度評估,分析文化程度對疾病認識的影響。患者入院2 d 后,采用集中培訓方式應用導入問題、知識梳理、鞏固以及總結歸納的方式對患者實施宣教[11]。宣教結束后,將導圖發放給患者,方便患者學習,持續干預2 周。
(1)焦慮:采用焦慮狀態-特質問卷(STAI)進行評價,問卷主要包括狀態焦慮分量表(S-AI)與特質焦慮分量表(T-AI)兩部分組成,每部分20個條目,共40 個條目,采用4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每個條目1~4 分,總分40~16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焦慮狀態越嚴重[12]。
(2)疾病不確定感:采用疾病不確定感成人量表(MUIS-A)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疾病信息缺乏、復雜性、疾病不明確性以及不可預測性4 個維度共32 個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評分,總分32~160 分,總分越高表明疾病不確定感越嚴重[13]。
(3)疾病接受度:采用疾病接受度量表(AIS)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括疾病引起的限制、依賴他人、自尊降低、子給自足能力降低或消失等8個問題,采用5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總分8~40 分,<20 分表明患者對疾病接受度較低,20~30 分表示患者接受對適中,>30 分表示患者完全接受疾病或接受度較高[14]。
采用 SPSS 13.0 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焦慮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I、T-AI 評分均低于實施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焦慮狀態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疾病不確定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疾病信息缺乏、復雜性、疾病不明確性以及不可預測性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疾病接受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疾病接受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兩組疾病接受度評分比較(分)
喉癌病理類型主要以鱗狀細胞癌為主,主要多發于50~70 歲的男性。研究調查顯示,喉癌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且發病趨勢呈年輕化。目前,臨床多以手術+放化療治療。而術后放化療治療屬于漫長的過程,患者在院期間可得到醫護人員的專業指導,而在出院后,多數患者對疾病知識以及先關康復技能相對缺乏,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如切口感染等),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生存質量,且不利于提高遠期療效。傳統教育以口頭宣教為主,且缺乏對患者疾病認知的補充。同時患者年紀普遍偏高,記憶能力有限,對疾病先關知識很難掌握。導致患者出現焦慮、疾病不確定感等癥狀,護理效果不佳。
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是利用關鍵詞以放射狀結構鏈接代表性詞匯,將枯燥乏味的文字信息轉變為具有嚴謹性、層次性、簡單性的圖畫,利用人們記憶以及閱讀規律發揮大腦機能,幫助患者準確的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梳理正確的疾病觀念,避免因疾病認知低而產生的緊張焦慮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焦慮狀態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S-AI、T-AI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陳翠清等[15]研究中,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實施思維導圖引導康復護理能夠消除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結果相吻合。由此說明,自我超越思維框架下系統護理干預+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可緩解患者焦慮程度。
疾病不確定感是指個體缺乏對疾病相關事件的判斷能力,包括對疾病的不可預測性感知。研究顯示,疾病不確定感不僅影響患者尋求疾病相關信息的能力,也會引起患者心理適應能力降低,引發焦慮等情緒,最終導致患者對疾病反應能力下降,加速疾病的發展,影響生命質量。在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中,首先確定患者疾病不確定感來源,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思想,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以及癥狀處理方式。同時利于家庭配合、指導患者尋求家庭的幫助,充分調動家庭的動力,且提供足夠的家庭支持,從而降低患者對疾病不確定感以及提高疾病接受程度。本次研究中,干預前,兩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以及疾病接受度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疾病信息缺乏、復雜性、疾病不明確性以及不可預測性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疾病接受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喉癌患者實施自我超越思維框架下系統護理干預+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接受度,降低其疾病不確定感。
綜上所述,對喉癌患者實施自我超越思維框架下系統護理干預+關鍵詞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可緩解患者焦慮程度,降低疾病不確定感,提高患者疾病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