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葉 劉 爽
(南昌交通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工業產業屬于有色金屬高污染行業,排出的污水,已對我國的環境造成污染,一些工業廢水進入生活用水中,對健康造成威脅。在對工業單位的考察中發現,一些生產廠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其污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水域中,導致水體中含有大量重金屬離子[1]。為降低污染,我國2010 年起,提出對工業單位的污水“零排放”要求,并要求廢水進行凈化處理與質量安檢后排放。早期技術落后,無法做到重金屬離子的有效清除,并且,按照常規的處理方式進行處理,會導致水體結垢附著在設備上,最終增加處理成本。
為了實現對工業污水中重金屬離子的有效濾除,本章提出基于“超濾膜+超濾膜”的雙膜處理工藝,對工業廢水進行凈化處理。通過超濾膜進行預處理,超濾膜處理裝置由2.0 個ZeeWeed 裝置構成,膜體厚度約為1.0mm,超濾膜的抗裂性能優良[2]。每套超濾膜結構的透水量最少為180.0m3/h,為了確保超濾膜結構在應用中具有作用,在使用前,進行技術指標設計。如表1 所示。

表1 超濾膜技術指標
按照上述表1 中內容,對超濾膜技術指標進行設計,當濃水被引入時,廢水在膜內進行反洗處理,此時,水體中的大顆粒細菌和雜質均被去除。在此過程中,廢水從進水泵進入裝置,進行初次透水,從膜內空腹區域排出,進入廢水池。在廢水池靜置30.0min~40.0min,通過超濾膜初次過濾高分子與大直徑顆粒[3]。與此同時,液泵產生負壓,并在中空纖維膜內部形成真空區域,透過液通過超濾膜的孔洞,進入纖維膜內部,并由抽泵抽取到超濾膜表層,送到水箱中。上述提出的膜技術屬于反滲透前的預處理,采用全自動控制系統進行調控,經過此步驟后的水體更加清澈,同時,強絮凝試劑有效地去除顆粒物與病原體,實現初步凈化。
完成預處理后,使用雙膜處理工藝中的納濾膜,進行脫鹽處理。此膜體適用回水處理,通過提高透水面積,提高單位時間的凈水量,因此,使用納濾膜可以有效地提高污水堵塞處理效率[4]。納濾膜外型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 納濾膜外型結構示意圖
按照上述圖1 所示結構,對納濾膜過濾結構進行設計,在此基礎上,對納濾膜技術指標進行描述。如表2 所示。

表2 納濾膜技術指標
對接表2 中提出的工藝參數與圖1 描述的納濾膜結構,以此種方式,保障脫鹽(脫MgSO4)效果。
完成參數設計后,污水導入沉淀池,從超濾膜進入水箱,加入氧化試劑進行處理。污水經過自動清洗過濾器進入納濾膜裝置,納濾膜自動截留水體中>100.0μm 的離子。
考慮到在濾除過程中,產生混合物并堆積,或堵塞影響纖維膜入水,因此,在納濾膜出口位置安裝一個壓力傳感器,并進行通信連接,實時監測過濾器在運行中的壓力[5]。同時,設定安全運行閾值,壓力值超過此范圍,觸發預警,證明此時過濾口的運行壓力較大,影響濾除行為。當壓力達到邊界范圍時,過濾器自動清洗纖維網,過程持續10.0s~45.0s,完成清潔后,繼續進行過濾行為,完成處理后,清洗裝置停止運行,此時,從出水口排出處理后的水體,便可認為完成了工業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的有效濾除。
為了證明本文設計的濾除方法,在應用中具備一定可靠性,將其與基于微濾膜的重金屬離子濾除方法進行對比。選擇與設計單位具有合作關系的Y 工業單位作為實驗廠址。在生產線上設計兩個排水路線,分別為A 與B,在A 排水口使用本文的方法進行凈化處理,在B 排水口使用基于微濾膜的濾除方法進行凈化處理。此次實驗為期6 個月,實驗周期為一個月,每天對處理后的廢水進行水質抽樣檢測,以污水中重金屬離子濃度作為評價指標,記錄每個月的平均濃度。將實驗結果繪制成折線圖,如圖2 所示。

圖2 重金屬離子濃度對比結果
綜合上述圖2 結果可知,本文設計的濾除方法,可實現將污水中重金屬離子濃度降低到國家標準范圍內,而傳統的濾除方法無法實現。因此,可以認為本文設計的方法,對于重金屬離子的濾除效果更佳。
為了改善工業污水排放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問題,本文引進雙膜法,設計一種重金屬離子濾除方法,此次研究結合“超濾膜+超濾膜”雙膜處理工藝,從基于超濾膜的工業污水預處理、脫鹽處理、自動清洗并過濾重金屬離子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設計,并將此方法與工業廠現用的方法進行對比,對比后發現,本文的方法處理效果更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從工業污水中提取有利用價值的物質,為工業生產帶來經濟效益,總之,以此種方式降低工業生產對水環境造成的危害,可實現以工業帶動經濟建設工作的同時,提高工業園區水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