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雋
(江蘇緯信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4)
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重載車輛不斷增多,對公路承載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部分早期修建的公路受到當時技術條件和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建設標準相對較低,現已無法滿足車輛通行需要。針對此類公路,可以進行拓寬改建,在改擴建的過程中要做好路基路面設計優化[1]。
某公路工程修建的年代較為久遠,在服役期間出現大量的病害問題,于2005 年采用“白改黑”的方案,對該公路全線改造,目前為瀝青混凝土路面。隨著車流量的進一步增大,原本的雙向四車道已經無法滿足通行需要,經研究后決定對該公路拓寬改建,以兩側拼寬的方法,將四車道改為八車道。與此同時,提高行車速度至100km/h,拓寬后的路基寬度為42m。
2.1.1 原路基填料分析
在查閱該公路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現場勘查獲悉路基采用的是亞黏性土填料,軟土路基以碎石樁加塑料排水板的方式處理,由勘查結果得知,路基基本處于穩定狀態。為進一步了解原路基所用填料的物理力學性質,在路基拼寬范圍內共計布設測點8 個,對填料取樣試驗,檢測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原路基填料試驗檢測結果
由表1 中的數據可知,原路基填料的性質為弱- 中等膨脹性,路肩的壓實度與現行規范標準的規定要求不符。
2.1.2 地質情況
在本工程沿線上,多處分布軟土,基本上都被黏性土覆蓋,以淤泥質粉質黏土為主,埋深深度在0-5.0m 之間,厚度最大的部位達到16.5m。通過檢測得到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具體如表2 和表3 所示。

表2 軟土物理性質

表3 軟土力學性質
2.1.3 設計原則
在開展路基設計時,要遵循資源再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安全舒適的原則,按照路基的挖填高度,合理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選取適宜的路基斷面型式、填料設計參數、搭接模式、不良地質處理方案,確保改建后的路基結構穩定[2]。
2.1.4 路基橫斷面設計
本次改擴建將公路的雙向四車道改為八車道,行車時速提升至100km/h,按照拼寬方案,并參考現行的公路路基設計規范標準,擬定以下幾種斷面形式:兩側拼接、右側單側拼接等。
2.1.5 填料設計
2.1.5.1 該公路地表土體以弱- 中等膨脹黏性土為主,依據土體的物理力學指標,采用路堤填土摻灰5%、路床8%;挖方路基將路面以下1.2m 左右全部翻挖,承載比不達標的路床,通過石灰改良土體性質后回填;要求0.3m 以內的承載比值達到8,0.3-1.2m 的承載比值應達到5。
2.1.5.2 臺背、管涵以及通道等部位,用碎石土直接填筑。縱坡抬升高度達到2.0m 以上的路段,選用氣泡輕質混合土作為填料;池塘清淤后,用舊路的水泥混凝土板經破碎處理后回填,欠缺的部分用5%石灰土回填,壓實度要達到規范要求。
2.1.6 銜接設計
2.1.6.1 雙側拼寬路基的銜接銜接設計方法如下:在填方路段上,對原路邊坡進行清表、削坡,開挖臺階。如圖1 所示,首級臺階的尺寸為1.5×1.5m,之后每一級臺階的尺寸均為1.0×1.0m,而最后一級臺階的尺寸小于1.5m 時,可一次性開挖,超過1.5m 時分成兩次開挖;在路床位置處開挖三級臺階,并在頂部鋪設厚度為15cm 的舊料,其余部位回填摻灰土,當舊料不足時,可以用摻灰土替代。同時在路床頂面以下30cm 和75cm 的地方,分別鋪設土工格柵。對于填方高度超過8.0m 的路堤,可在中部增設土工格柵。

圖1 路基拼寬示意圖
2.1.6.2 將原路堤的擋土墻拆除,基礎保留不拆,同時拆除原路肩擋土墻的上部,下部不拆,具體的工序為填土、拆墻、填土,搭接方式同填方路段;對挖方路段的路床進行開挖,開挖位置選擇在距離路基邊線1.7m 處,挖好之后,在頂部鋪設厚度為15cm 的舊料,隨后用摻灰土對其余部分回填;對于巖質挖方路段,在路基拼接時,可以不對路床做任何處理。
2.1.7 不良地質設計
結合本工程地質勘查報告,以軟土的物理和力學指標作為主要依據,得出如下結果:軟土地基處理完畢后,路基拼接部位的沉降量為1.1-1.5cm 左右,邊坡坡腳位置處的沉降量約為1.0cm,與規范要求的工后沉降相符。原路基的地基土體在公路結構自重和車輛荷載的作用下,已經基本固結,現場檢測地基土的固結度在85-96%左右,為避免拼寬后的新路基與原路基之間出現較大的沉降差異,針對含有軟弱土體的路段,設計如下措施:
2.1.7.1 軟土厚度在3.0m 以內的路段,采用土體換填的處置措施,選用級配良好的碎石作為換填材料,同時并將表層的淤泥直接清除。對于高度在5.0m 以上的路堤,選用臨時鋼板樁支護措施,需注意防止路堤開挖過程中導致原路下沉[3]。
2.1.7.2 軟土厚度在15m 以內的路段,采用水泥攪拌樁處理措施,樁徑為500mm,樁間距設定為1.2m,按三角形布設;軟土厚度在15m 以上的路段,設計采用預制管樁處理措施,樁徑300mm,管壁的厚度為70mm 樁的中心間距控制在2.2-3.2m 之間,呈正方形布設,樁頂深入樁帽50mm,選用強度等級為C30的混凝土對樁帽進行現場澆筑。
2.2.1 新路面結構
為滿足該公路路面拼寬后重載車輛的通行需要,以路面行駛大型車輛為依據,計算軸載,車道的系數取0.5,使用年限為15a,經過計算得到的累計軸載為3.224 次,據此對拼寬后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彎沉值進行設計取值,為0.189mm。原瀝青路面結構層的厚度為18cm,拼寬后的瀝青面層的總厚度為28cm。為進一步減小基層內荷載應力,在瀝青混凝土面層下設置瀝青穩定碎石聯結層,該公路拼寬后的主線路面結構如下:上面層為厚度4.0cm 的改性瀝青混凝土,中面層為厚度6.0 的改性瀝青混凝土,下面層為厚度8.0cm 的改性瀝青混凝土,聯結層為厚度10cm 的瀝青穩定碎石。通過測算,增設厚度10cm 的瀝青穩定碎石聯結層后,路面結構的整體性能得到顯著提升,使瀝青路面能夠承受40-45a 左右的工可預測交通量。
2.2.2 拼接設計
原路肩的路面結構缺少底基層,拼寬改建后路肩的承載力無法滿足行車需要。故此,在拼接設計中,需要將之挖除重建。該路段的承載比值為6%,依據現行規范要求設計路床處置措施,要充分考慮拼寬后的行車道行駛重載車量的要求,選用4%水泥處置路床。
2.2.3 排水設計
拼寬后的新路面要高于原路面,降雨后會引起舊路積水無法從橫坡順利排出,可采取如下排水舉措:出水口的間距設定為100m,在臨時排水路面上開槽,每隔20m 鋪設一道鋼筋管,橫向排水選用直徑30mm 的HDPE 管,外部用混凝土包覆。
綜上所述,為使改建后的公路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要合理進行路基路面設計工作。路基設計時應注重分析原路基的填料及地質情況,合理設計填料,滿足拓寬路基填筑要求;路面設計時將重點放在結構和拼接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