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銘輝 王 曾 張艷麗* 王心妍 陳 濤 廖俊均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大學物理實驗中微細線徑的測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難點,不同儀器有不同的測量方法,所用到的原理、知識不盡相同[1]。為了創新學生實驗思維,利用實驗室儀器:分光計、邁克爾遜干涉儀、CCD 測徑儀,對2.5mm、2mm、1.5mm、1mm 四種細絲進行直徑測量綜合實驗,然后對測量得到的數據進行誤差分析和不確定度的計算,以期從實驗理論、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實驗誤差四個方面對三種微細線徑的測量方法進行比較。
在分光計測量微細線徑實驗中,利用3D 打印技術打印基座固定細絲(如圖1),通過分光計的自準光路測量偏轉角度,在三棱鏡邊BC、FG 和細絲前端CG 構成的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函數計算細絲的直徑[2]。

圖1 分光計測量基座

圖2

圖3


為了減少人工造成誤差,固定細絲前端距三棱鏡B 點的距離。細絲利用3D 打印基座(圖1)固定在游標卡尺上,游標卡尺、基座、原分光計載物臺組成本次實驗的新載物臺。
用邁克爾遜干涉儀測量細絲直徑精度較高,其讀數可以估讀至10-5mm[3]。用邁克爾遜干涉儀測量細絲的直徑時,利用邁克爾遜干涉儀自身蝸輪蝸桿傳動系統,基于光學放大法,通過觀察讀數顯微鏡中細絲的放大像,利用載物臺的位移來測量微細線徑[4]。
測量前,將細絲固定在邁克爾遜干涉儀的托板上,并對整套儀器調平。第一步,轉動讀數顯微鏡的調焦旋鈕,當讀數顯微鏡中觀察到細絲清晰的像,轉動手輪將讀數顯微鏡刻度線與細絲的上邊重合,讀出讀數X1,調零后轉動將讀數顯微鏡刻度線與細絲的下邊重合,讀出讀數X2(如圖4)。

圖4
所測得的微細線徑的直徑:X=|X1-X2|。
運用CCD 成像測量技術,通過脈沖的方式得到視頻信號,電腦通過計數脈沖讀出被測細絲的像元個數,根據這個原理可以用系統定標的方法測量出細絲的直徑,但是測量得到的結果精度不會很高,除此之外還不可避免有系統誤差因素影響,為了降低系統本身因素對實驗數據的影響,對此次測量方法進行了改進,引進二次定標的新方法測量微細線徑[5]。
實驗表明,實際測得的細絲直徑D 與對應像元個數N 之間有一定聯系:D=K×N+b,并且,K 為二次定標方法的像元分辨率,b 是系差[6]。參數公式:



根據上述三個實驗,實驗結果及數據處理和不確定度分析如表1~表4。本實驗涉及的儀器,邁克爾遜干涉儀屬于直接測量,測量誤差由實驗儀器、操作等直接產生。分光計和CCD 測徑儀屬于間接測量,待測物理量與直接測量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函數關系,誤差產生原因較為復雜。

表1 分光計測量微細線經數據表

表2 邁克爾遜干涉儀測量微細線經數據表

表3 CCD 測徑儀測量微細線經數據表

表4 三種儀器相對不確定度的比較
實驗數據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三個實驗進行分析和比較:
從實驗原理和測量方法上看,利用分光計的自準光路測量了細絲直徑形成的夾角,運用三角函數將角度轉換為長度,從而計算出細絲直徑。邁克爾遜干涉儀通過改裝實驗儀器,基于光學放大法,利用讀數顯微鏡準確觀察細絲,通過蝸輪蝸桿傳動系統精確測量。CCD 通過脈沖的方式得到視頻形式的信號,電腦通過計數脈沖讀出被測細絲的像元個數,再通過二次定標來測量細絲的直徑,減少了系統誤差。
分光計測量實驗基于3D 打印技術打印基座(圖1),避免由人為操作引起的過失誤差和系統誤差,提高測量精度。邁克爾遜干涉儀結合光學放大法,基于自身蝸輪蝸桿傳動系統進行實驗。CCD 則將細絲形成的黑影在CCD 的輸出信號上得到一個缺陷,通過顯示屏直接顯示微細線徑數值[7]。
由上表所知,在四根細絲的測量實驗中,除去錯誤的實驗數據,三種儀器測得結果均接近標準值,實驗效果良好。
分光計實驗中除分光計測量角度本身誤差外,3D 打印技術制作的基座本身會帶來系統誤差,這些都會影響測量的最終結果;邁克爾遜干涉儀實驗中,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略低,如提高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進一步提高測量精度。CCD 測徑儀實驗中,被測器件的圖像信號轉換成電信號時電信號轉換不完全,且二次定標在計算過程中會產生理論誤差。
實驗利用多種方法測量微細線徑,選用了分光計、邁克爾遜干涉儀、CCD 測徑儀三種儀器對四種細絲進行直徑測量,從實驗理論、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實驗誤差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實驗所用三種測量方法所得實驗結果均接近標準值,測量結果的相對不確定度基本都小于0.05,證明三種實驗方法都能測量細絲直徑。其中CCD 測量微細線徑不確定度最小,測量精度最高。該實驗涉及儀器較多,理論知識較為復雜,可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作為大學物理實驗綜合性物理實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