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元祖
外來樹草種是相對于鄉土樹種而言的樹草種,是在本地沒有自然發生,種植在當地及分布區以外自然生境的樹草種,包括種及其以下單元,如變種、種源、無性系、轉基因植株等。本文所述外來樹草種是指我國沒有自然發生的樹草種。外來樹草種的引進可以豐富我國林草資源,但也存在一定風險,尤其是生物安全風險。部分外來樹種因具備較強的繁殖、傳播等能力,在適宜的氣候、土壤、水分及傳播條件下,極易擴散蔓延為入侵樹種。入侵樹種通過競爭、排斥、雜交等方式抑制鄉土樹種生存,造成鄉土樹種種類和數量的逐漸減少,甚至瀕危或滅絕,令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加拿大一枝黃花”原產北美,在當地并非有害物種。1935 年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我國上海、南京等地后,由于缺乏天敵,表現出超強的生長優勢,繁殖力極強,每株獨立植株1 年可形成20000 多粒種子,容易形成單生群落,與周圍植物爭奪陽光和養料,導致其它植物死亡,可謂“黃花開處百花殺”。
外來樹草種的入侵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有些外來樹草種的入侵導致本地某些樹草種的滅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這種威脅還可能是十分長久的,甚至危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據報道美國每年因為外來樹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500 億元,印度為1300 億元,我國僅幾種主要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到574 億元。其中,對美國斑潛蠅的防治費用就需要4.5 億元。近年來,紫莖澤蘭、大米草、水葫蘆等草種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都在增加。
甘肅省由于自然條件差,林業資源相對短缺,造林綠化樹種較單一,為豐富造林、城市綠化和經濟林樹種種類,或滿足科學研究需要,各級林業和草原管理部門、科研推廣單位及企業或個人,通過不同方式,從國外和國內直接或間接引進外來樹草種,開展引種栽培試驗,或直接用于造林、城市綠化等。外來樹草種的引進豐富了甘肅省林業和草原資源,但也存在一定入侵性風險。
1949 年以前,甘肅省引進外來樹草種中,典型樹種為刺槐。該樹種由于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生長的速生性和用途的多樣性,在甘肅廣為種植,成為主要的荒山造林樹種。
據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甘肅省外來樹種調查與研究”項目調查結果,截至目前,甘肅省境內現種植栽培外來樹種16 科20 屬56 種,草種1 科1 屬2 種,分布在14 個市州。其中:喬木有火炬樹、鉛筆柏、歐洲云杉、意大利石松、油橄欖等45 種;灌木有四翅濱藜、沙漠葳、綿毛優若藜、海黃(牡丹品種)、島京(牡丹品種)、仙人掌等11 種;草種有黑麥草、蘇丹草等2 種。甘肅省境內沒有引進各種桉樹等全國10 個主要外來喬木、灌木樹種,也沒有引進入侵風險等級前10 名的紫莖澤蘭等外來草本植物。
甘肅省引進的外來樹草種在生態建設、經濟林果、木本糧油、園林綠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如美國紅櫨、美國紅楓、日本矮櫻已經成為甘肅境內適生區園林綠化的重要樹種;油橄欖不僅成為適生區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搖錢樹,也成為當地生態建設、城市美化的生態樹種。所引進外來樹草種正在成為甘肅省生態建設、特色經濟林果產業發展和城市美化綠化的有益樹草種,而且為滿足日益擴大的苗木需求,引進樹草種種苗繁育也為從業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帶動當地群眾從事苗木繁育,解決困難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增加收入,不斷提高生活水平。
按照“LY/T 1990-2011 外來樹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入侵風險評價技術規程”,通過對所調查的58 個樹草種進行入侵風險等級評價,歐洲云杉、鉛筆柏、油橄欖等56 個樹種,黑麥草、蘇丹草等2 個草種的入侵性等級為I,生態系統影響等級為I,防治難度等級為I。火炬樹入侵性等級及入侵擴散程度等級為Ⅲ,對生態系統影響程度與防治難度為Ⅱ。根據外來樹種入侵風險等級劃分表,得出火炬樹對自然生態系統入侵風險等級為中等。根據評價體系提供的管理措施,對火炬樹可以不用限制引進或重復引進次數、栽培區域和面積。但鑒于火炬樹較強的入侵性和入侵擴散程度,要選擇合適的栽培地點與規模,在引種火炬樹時做到科學合理。
甘肅生態環境條件差,地理地貌獨特復雜,氣候類型多樣,鄉土樹草種種類多樣性程度低。隨著生態建設、特色經濟林果產業發展和城市美化綠化快速推進,以及人們對更多生態產品的需求,引進和發展更多適宜甘肅自然條件的外來樹草種,不僅可以彌補甘肅省樹種豐富度低、多樣化不高的短板,也可增加甘肅省生態建設、特色經濟林果產業發展和城市美化綠化樹種的種類。因此,對科學有序引進外來樹草種應予支持,而不可因噎廢食,極力排斥。在堅持“有序引進、先試再引、定期監測、嚴格管控”原則的前提下,可以量力而行,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全面掌握外來樹草種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背景下,引進適應當地自然條件、不會帶來入侵風險、滿足生態環境建設需要和人民群眾需求的樹草種。

雖然甘肅各地在引進外來樹草種中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但也存在著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一是未能嚴格辦理引進外來樹草種審批或備案手續。二是相應管理部門對本地引進外來樹草種情況掌握得不全面,缺少入侵性應對措施。三是對所引進外來樹草種生長狀況沒有進行跟蹤觀測,對是否存在潛在入侵風險缺乏研究分析。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各類引進外來樹草種主體對外來樹草種入侵性風險的認識不夠高,在引進外來樹草種過程中未能充分調研,并對所引進樹草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進行全面、準確、科學的評價。二是對外來樹草種的監管工作還不夠細致。各級主管部門對當地引入的外來樹草種基本情況掌握得不夠全面,對所引入的外來樹草種沒有進行詳細的登記或備案,對其是否存在潛在入侵風險缺乏全面科學的分析。
有效管控外來樹草種入侵風險的對策主要有:一是各級林業和草原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外來樹草種引進工作的管理或備案,掌握各地引進外來樹草種的單位或個人、引進樹草種種類、數量、分布及生長狀況。二是強化對引進外來樹草種生長狀況的跟蹤觀測,掌握所引進外來樹草種是否具有入侵性或潛在入侵性,制定防范預案,采取有效管控措施。三是提高對外來樹草種的防范意識。督促引進外來樹草種單位或人員學習國家關于引進外來物種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做到引進外來樹草種合法合規,引入后及時向主管部門備案登記,并對引進樹草種生長狀況進行跟蹤觀測,對其對引入地環境及其它植物是否具有入侵性進行觀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