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文 劉興明 楊文赟
目前,人類活動是造成大熊貓種群衰退和棲息地受威脅的重要原因之一。大熊貓國家公園在大熊貓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解決和緩解公園內及周邊社區群眾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壓力和威脅,實行更嚴格的保護,是國家公園的中心工作任務。與大多數大熊貓保護區一樣,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大熊貓及其棲息地面臨著森林盜伐、非法狩獵、薪柴利用等多方面的威脅,而這些威脅絕大部分來自社區的社會經濟活動。
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目標,實質上是管理和引導社區群眾生活及社會經濟活動不會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產生威脅。因此,社區參與大熊貓保護工作的程度與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是息息相關的。白水江分局區域內及周邊社區群眾多,社會經濟活動對大熊貓保護起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社區群眾是大熊貓保護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者和主體力量,帶領轄區公眾廣泛參與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可以最大限度發揮社區力量和群眾的保護積極性;另一方面,社區的生產活動又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造成威脅和破壞。通過深入開展自然知識教育,令公眾經自然觀察和自然體驗,感受大自然的回饋進而達成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的和諧關系,最終實現公眾極力參與保護自然的目的。
自然教育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白水江分局在此領域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大熊貓國家公園評定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分局自然教育基地。
白水江分局轄區位于甘肅南部,岷山東端北坡,包含小部分秦嶺南坡和西秦嶺,總面積183799 公頃。區內海拔落差達3477 米(595 米~4072 米),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高山草甸等6 個垂直分布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第四次大熊貓調查表明,白水江分局有大熊貓110 只,是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最多的保護區。
行政區劃上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文縣,共10 個鄉鎮、70 個行政村、12000 多戶、3 萬余人,是全國涉及人口最多的保護區之一。社區在主動保護、生態建設、社會經濟、項目實施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為此,大力開展自然教育,將對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針對社區存在的現實突出問題,結合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分局豐富的自然資源,以自然保護區學、保護生物學原理為指導,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方式,廣泛開展自然教育,增強轄區公眾主動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鼓勵社區參與資源保護。挖掘傳統資源,保護傳統文化,在荒山宜林地營造薪炭林、防護林和經濟林,聘請群眾參與巡山護林活動。通過增加群眾收入,使他們由被動保護,轉變為主動保護大熊貓、珙桐等珍稀動植物資源。
其次,以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引,促進林緣社區良性循環的經濟鏈、環境優美的生態鏈及其當地社會綜合系統向前發展。具體措施是:選拔社區青壯年開展相關生產技能培訓,推廣使用液化氣灶,改變傳統建房利用木材現狀,利用農家樂、生態體驗等方式,開展節能示范引領。
再者,以生態林業理論為基礎,引導社區群眾開展參與式資源利用調查,為社區群眾參與大熊貓保護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積極爭取富農惠農項目,在實施項目活動中開展自然教育,提高保護成效。
白水江分局以自然保護區學及保護生物學理論為指導,采取布設展板、懸掛橫幅、高音喇叭、張貼標語、召開村社干部會議、散發資料、上門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對林緣社區民眾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自然資源保護意識,提升他們保護自然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
自白水江分局成立以來,組織林緣村社群眾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免費為當地群眾提供華北落葉松、側柏、花椒、刺槐等樹種苗木2500 余萬株,同時,利用國家造林項目資金,購置適宜苗木,完成造林2 萬公頃,有效擴大了動植物資源生存棲息地。
實施公益林戰略后,轄區已有近200 名年輕力壯、保護意識強、有責任心的村民被白水江分局聘為護林員,參與森林巡護監測、森林防火和搶救大熊貓等工作。
轄區內大熊貓種群數量由1987 年的94 只增長為2010 年的110 只。種群的擴大,證明了社區自然教育活動成效顯著,大熊貓保護成果顯著。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經濟和社會復合系統運動規律的科學,以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開展自然教育是增強社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
1.開展技能培訓:長期以來,白水江分局以及山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相關組織,舉辦各類培訓班60 多期,為社區培養了近千名科技致富、森林資源保護帶頭人,為當地社會經濟良性發展和森林資源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如轄區茶葉產區群眾通過技術培訓,改進了茶葉加工技術,他們加工的龍井、毛尖、炒青等優質茶葉,每公斤價格由以前的50 元左右,提升到近年來的500 元至5000 元不等的價格,農戶收入大幅增加。
2.探索降低資源消耗措施:為轉變“靠山吃山”傳統理念,降低社區群眾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白水江分局多方籌措資金,在社區發放液化汽灶、炒茶機,推廣節柴灶、太陽灶和沼氣池等。在全球環境基金(GEF)、WWF、山水和香港樂施會資助的項目中開展了土灶改節能灶示范,目前已改造5000 多戶。
3.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廣泛開展藥材、花椒、油桐、柑橘、茶葉、生漆、核桃、木耳等多種生產經營活動,引導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社區社會生態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在文縣碧口鎮的茶鄉——李子壩村、馬家山村,為了給茶樹營造良好的生長微環境,茶農們不僅不會破壞森林資源,而且積極參與森林資源保護。隨著茶產業不斷發展,茶農年人均純收入達1 萬余元。
4.建設生態體驗小區:白水江分局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已相繼在轄區內鐵樓鄉、碧口鎮、范壩鎮等近林緣地帶開展生態體驗試點工作,同時帶動發展數十家農家樂。2020 年碧口保護站被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評為生態體驗小區。
自然教育以社會林業理論為基礎,使社區參與大熊貓保護具有一定的責任、權力和利益,為社區參與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開展自然教育以來,白水江分局及其下屬各保護站與四川省和省內毗鄰政府部門、林草部門、有關自然保護區制定了反盜獵、護林防火等長效機制,在整合人力資源的基礎上,為社區群眾開展環境保護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爭取政府部門及相關非政府組織的支持,開展參與式保護工作,社區群眾參與大熊貓保護的主人翁意識得到加強。
1.開展PRA 調查,建立社區共管示范村
白水江分局對30 個林緣自然村開展了參與式PRA 調查和公益林保護效益評估,結果顯示,隨著自然教育的深入開展,大熊貓等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群眾依賴森林資源解決溫飽問題得到糾正,社會經濟發展步入健康軌道。
在社區PRA 調查的基礎上,通過GEF、WWF 等項目選擇文縣鐵樓藏族鄉迭堡寨村、范壩鎮竹園村為社區共管示范村,在白水江分局和當地鄉鎮政府的指導下,組建了共管組織。結合示范村實際情況,制定了詳細的、可操作的社區資源共同管理措施,村民參與制定了村規民約,簽署了資源共管承諾書。
2.鞏固充實村級護林防火組織
白水江分局轄區內所有行政村均成立了以主要村委干部為組長,民兵連長、護林員為副組長,青壯勞力為骨干的撲火隊伍,隊伍規模視村里勞力情況,人員在50 名至150 名之間。撲火隊每年都要接受白水江分局防火業務培訓和實戰演練,以提高森林火災撲救綜合能力。平常,撲火隊就是預防和監測森林火災的中堅力量。白水江分局轄區近20 年來沒有發生過比較嚴重的森林火災,撲火隊是一個重要因素。
3.實現土地流轉集約化管理
白水江分局范圍內的大部分鄉鎮林緣村社,通過土地流轉程序,將一部分集體林地承包給有能力、懂管理、誠信好的農戶或社會愛心人士進行種植、養殖業生產,不但盤活了閑置土地,還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
4.實現社區參與下大熊貓棲息地健康運行
參與式PRA 調查是白水江分局和社區共同分析和掌握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現狀的過程,是分析問題、選擇正確對策和采取有效措施的基礎行動。社區共管極大地減少了對大熊貓棲息地的負面影響,實現了社區參與下大熊貓棲息地持續健康運行。
白水江分局以區域經濟學理論為指導,明確區域優勢和存在問題,協助社區經濟發展。主動與當地政府溝通,引導社區群眾勞務輸出,鼓勵社區青壯年出外打工,化解社區人口與資源利用矛盾;引導群眾走“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產供銷模式,創新開發綠色產品,推出“熊貓”牌蜂蜜、“白水江”牌茶葉等十多個綠色產品;社區群眾還可以就近參與公益林保護行動增加收入。這些措施,提高了社區經濟實力,為社區參與大熊貓保護夯實了經濟基礎。
通過實施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項目,以項目為載體促進自然教育全面發展。在項目建設中,強調社區村民的廣泛參與性,特別是強調社區中貧困戶、婦女等急需幫助群體的廣泛參與,通過一系列項目活動實現其特定目標。
白水江分局在自然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今后還將繼續探索,并加強以下工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等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在自然教育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我們要積極主動匯報工作,爭取更多項目,促進自然教育在白水江分局全面發展。
自然保護地離不開社區群眾參與保護,要與當地政府協調,處理好社區共管關系,爭取全社會對自然教育的支持。
白水江分局在自然教育方面精力和能力有限,通過引入社會組織(如GEF、WWF、山水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及本地科研力量,發揮各自優勢,提升社區能力,持續開展自然教育。
如果社區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不能滿足,自然教育就等于紙上談兵。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中,要通過社區共管促進綠色發展,使社區從自然教育中持續受益,讓群眾享受生態保護紅利,從根本上解決其生產生活問題。
目前,白水江分局自然教育多在轄區及周邊區域開展,活動方式多依托自然資源保護等行動來實施,還沒有完全發揮自然教育的潛力。今后,需要面向全國開展生態體驗、中小學研學等自然教育,建設好自然教育平臺,確保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