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寶國
甘肅河西走廊主要包括嘉峪關、酒泉、張掖、武威、金昌市5 市20 個縣市區(qū),分別屬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和蘇干湖四個內陸河流域。氣候干旱,光照充分,年降雨量100~200 毫米,年蒸發(fā)量達2000 毫米以上。總體特征是熱量充足、冷熱變率大,干燥少雨,風大沙大,蒸發(fā)強烈,春季干旱少雨多風,夏季短暫炎熱,冬季長而冷,是全省土地沙化危害嚴重主要地區(qū)和農田防護林建設主要區(qū)域。
河西走廊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重點區(qū)域,河西走廊農田防護林建設對于標準化農田建設和糧食豐產穩(wěn)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據初步調查,我省農田防護林分布在嘉峪關、酒泉、張掖、金昌、武威、白銀6 市河西走廊地區(qū),總面積282.4 萬畝,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綠洲外圍邊緣和綠洲內部。農田防護林網基本由主林帶和副林帶兩部分構成,主林帶依托縣鄉(xiāng)公路兩側的樹木綠化帶、干支渠兩側的樹木綠化帶、防風固沙帶、園區(qū)綠化帶而建,副林帶主要建在綠洲內部的耕地周圍,以渠、路兩側樹木為骨架構成小網格組成。雖然隨著多年來大規(guī)模造林綠化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深入推進,主林帶質量較以前有所改善,但從河西走廊農田防護林網整體狀況來看,副林帶普遍存在著分布不均、林帶覆蓋面不廣,老化退化、缺株斷帶、網格殘缺不全,老樹多、新造少,只見林、不成網,人為破壞嚴重,建設標準不高,防護功能不強等問題,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衰退現象。
(一)水資源對農田防護林建設的影響。水資源是影響河西走廊農田防護林建設最重要的因素。河西走廊地區(qū)內陸河水基本全部源自祁連山雪水,隨著工農業(yè)生產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農田林網可利用水資源的多少成為制約農田防護林建設的重要因素。
(二)受林木生理過熟、害蟲危害等影響。目前,河西走廊的農田防護林主要是上世紀80 年代營造的防護林帶,已進入自然成熟過熟期,且樹種單一,近年來,黃斑星天牛、青楊天牛等蛀干害蟲發(fā)生面積大,對楊樹中、近熟林分危害嚴重,致使林木成片死亡,加之農戶擔心脅地影響,對恢復林網抵觸情緒強烈,更新恢復阻力大,新建林網難落實,防護林“帶斷網破”現象進一步加劇。
(三)受土地流轉影響,一些地方林網損毀現象普遍。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規(guī)模化集約經營的發(fā)展,土地流轉經營成為新常態(tài)。因未納入林地管理的農田林網不受采伐限額限制,采伐審批相對寬松,農戶采伐林網樹木較多。部分農戶為提高土地流轉價格,采取盜伐、斷根等違法行為破壞林網樹木。一些地方在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及農村土地流轉后實行集約化、規(guī)模化經營,為便于農業(yè)機械化作業(yè),全部實行“小地改大”,并拓寬取直原有田間道路,將原來的窄林帶小網格設計成窄林帶大網格,路寬了,林帶窄了,使原有防護林面積減少、農田控制率降低。
(四)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整理未按設計配套林網。一些地方在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等項目實施中,對原有農田林網大多采取整體伐除,在各類項目的推進過程中,配套林網規(guī)劃建設由發(fā)改、國土、農業(yè)農村等部門負責落實,但部分項目未按設計要求配套建設林網,部分項目雖有林網,但樹種單一、結構簡單、控制率低,達不到配套林網相關要求。
(五)農田防護林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以酒泉市為例,營造農田防護林每畝費用3000 元,造林后每畝管護費用在每年200 元以上,而國家生態(tài)造林補助標準為200~500 元/畝。由于國家造林補助標準較低,且沒有林木管護費用,出現了“造林越多、負擔越重”的現象。因市、縣兩級財政困難,農田防護林建設資金缺口很大,導致個別地方已出現林帶枯死現象。
(一)出臺農田林網更新恢復補償政策。建立農田林網損害補償政策,對農田林網占地受損農戶予以補償,補償額度與脅地損失基本相當,以解決農田防護林建設面臨的阻力。
(二)明確和落實各類土地整理項目農田林網配套職責。加強農業(yè)、交通、水利、林草、自然資源等部門協(xié)調配合,落實部門責任。在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等項目的組織實施中,明確農業(yè)農村部門配套建設土地整理項目區(qū)農田林網的主體責任,把配套林網建設作為整體項目重要建設內容,并明確林草部門監(jiān)督管理職責,參與項目配套農田防護林的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

(三)加大農田林網更新改造力度。充分利用三北防護林建設、防沙治沙、退化林分修復等林業(yè)重點工程項目,進一步完善、擴展、提升大型基支干防護林帶。持續(xù)推進通鄉(xiāng)通村道路、示范園區(qū)周邊、田間渠系道路等地段的農田林網更新改造,加快完善防護林體系,提升防護效能。
(四)按立地困難程度提高河西走廊人工造林補助標準。對干旱極干旱荒漠地區(qū)造林補助標準,建議將喬木林提高到每畝2000 元、灌木林提高到每畝1000 元,將喬木林重度退化林分修復補助標準提高到每畝1500 元,中度和輕度退化林分修復改造標準提高到每畝1000 元,推動農田防護林建設健康有序開展。
(五)推行外圍大骨架林網、內部以經濟林為主的小網格農田防護林建設模式。從基本農田及配套水利設施來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節(jié)水灌溉設施無法滿足現有農田防護林網的日常灌溉需求,而且存在嚴重影響林網周圍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問題,建議將農田防護林網系統(tǒng)與農田間距控制在20 米以上,在農區(qū)外部建設大規(guī)模集中連續(xù)防護林網系統(tǒng),并重新配套水路、防火設施,由專職人員進行日常巡護、管理。在農區(qū)內適當建設以經濟林為主的副林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