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姚蘭
近期,隨著東南亞多國新冠疫情卷土重來,引發汽車行業芯片供應的新一輪危機,并迅速向全球傳導,越來越多的車企甚至數次陷入停產或減產的風潮中,以致芯片短缺成為困擾汽車行業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
自去年汽車芯片爆發危機至今,其供應短缺局面帶來的沖擊,幾乎波及全球汽車行業。進入2021年下半年,“芯片荒”非但未能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劇。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報告數據,東南亞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量約占全球集成電路封裝市場的27%,其中50%的產能集中于馬來西亞,因此它也被視作全球芯片的“中轉站”。正是這種高集中度,在7月份當地疫情再次蔓延的影響下,大量跨國芯片公司在該國的封裝測試工廠停擺。汽車芯片短缺警報又一次拉響,供應鏈嚴重受阻,市場供需矛盾激化。
在全球性缺芯危機愈演愈烈之際,下游汽車廠商被迫重新大幅度減產乃至停產。據日本媒體報道,本田宣布,受芯片短缺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預計8月至9月其在日本的工廠汽車產量將比原計劃減少六成,10月上旬將減產大約三成;即使是管理供應鏈能力超強的豐田,最終也還是受到影響,并不得不在9月份將其全球產量削減40%;斯巴魯也宣布,將其工廠停產時間做出延期調整;日產和鈴木也紛紛發布停產消息。
除此之外,由于芯片再次短缺,大眾、福特、沃爾沃、Stellantis、路虎、通用以及現代等多家車企也迫不得已調整各自的常規生產安排,相繼做出減產或停工計劃。
在7月份馬來西亞疫情再次蔓延的影響下,大量跨國芯片公司在該國的封裝測試工廠停擺。
然而,“芯片荒”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全球,并對汽車行業造成巨大沖擊,車企對市場消費前景多持悲觀預期,主動撤單,供應鏈備貨大幅下降,生產計劃萎縮,以致汽車芯片生產線停產或轉產。同年第二季度,手機、電腦、游戲機等消費電子需求率先恢復,芯片訂單激增,促使生產商逐漸將資源向利潤更高的電子消費類產品芯片傾斜,從而擠壓了汽車芯片的供應。不料,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汽車市場向好,芯片需求超預期反彈,整車廠重啟拉貨,但因部分生產汽車芯片晶圓的產能已經轉向消費電子領域,短時間內供應難以快速恢復。
進入2021年,汽車行業迅速復蘇,導致芯片產能進一步緊張,明顯跟不上日益涌現的市場需求,同時現今汽車對芯片的高度依賴,共同促使全球汽車“缺芯”問題再次爆發。而近期東南亞新冠疫情的持續反復所造成的供需兩端不平衡是直接導致全球汽車芯片供應又一次吃緊的主要原因。
除了供需出現錯判的原因,在控制汽車行駛的重要半導體微處理器領域,擁有全球市場約兩成份額的瑞薩電子工廠發生火災,以及美國半導體重鎮得克薩斯州遭遇極端天氣等不可控因素也制約了芯片產能,從而導致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凸顯。
與此同時,“缺芯”現象與汽車產業發展趨勢也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全球汽車產業升級以及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的發展方向,需要越來越多的半導體技術,因而汽車產業對芯片的需求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供需失衡的局面。
即便汽車芯片供應短缺難題尚未根本解決,而漲價、擴產幾乎成了全球汽車芯片行業的主旋律。據悉,臺積電、三星、聯電等半導體巨頭集體掀起漲價潮,漲幅達10%-20%。由于成本壓力高企以及需求依舊旺盛,預計后市芯片價格仍有可能繼續走高,這對汽車廠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漲價的同時,在芯片供應吃緊、交貨周期持續拉長的大背景下,擴產成為不少晶圓廠的重要規劃。臺積電、Intel、三星等紛紛加入了擴產行列。不過,無論是產能擴建還是新增,或許都不能解決汽車廠商們的“燃眉之急”。
為此,全球不少車企也因芯片稀缺的影響紛紛下調產銷目標。有機構最新預測顯示,因缺芯等導致的供應鏈中斷,2021年全球汽車或將減產770萬輛,幾乎是今年早些時候預測的兩倍。此外,由于汽車行業對芯片需求飆升,導致全球汽車芯片供不應求的狀態或將持續到2023年。與此同時,缺芯引發的“蝴蝶效應”,也正在從生產端傳向銷售終端。
眼下芯片短缺的困局,給全球汽車行業造成較大損失,也引發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各國深刻意識到了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少國家開始謀求在本土布局更加完善且自主可控的芯片生態供應體系。為實現“技術自主”,美國和歐盟相繼提出加緊重構半導體供應鏈,意欲打造更為獨立的供應鏈體系,促進芯片本土化生產。
在亞洲,韓國雖然是電腦和智能手機芯片生產大國,但汽車芯片依賴進口。韓國政府擬牽頭三星電子、SK海力士、現代汽車等企業組建芯片聯盟,把本國芯片產業實力發揮到汽車芯片領域,保障汽車等相關產業發展。在中國,政策和車企層面也均在積極推動汽車芯片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工信部明確表示,國家會加大力度扶持芯片產業,力求讓中國芯片自給率在2025年達到70%。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全球半導體產能擴張跟不上需求增長步調,一定程度的芯片短缺或將成為新常態,今后各國之間圍繞半導體產業的博弈將會更加激烈。此外,芯片是技術壁壘最高、全球集中度最高的產業,其產能調整也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只有產業鏈協同起來,讓芯片產業與汽車產業進一步融合,加強供需對接,從而推動汽車產業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