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承書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一種缺血性心臟病,高發于40歲以上的人群,男性要早于女性,近年來呈現年輕化趨勢。它是由冠狀動脈壁上的斑塊積累引起的,動脈管腔變窄,血液難以通過,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就可能導致胸痛或不適,稱為心絞痛。心絞痛是冠心病最常見的癥狀。其他因素,如年齡、吸煙、高血壓、肥胖等也會誘發冠心病,因此要全面去看待。
藥物治療是控制冠心病病情的基礎,由于個體差異大,具體的藥物選擇及治療應結合個人情況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為了重建冠脈血運,可選擇手術治療,包括經皮冠脈介入治療(通過置入支架完成對狹窄冠脈的機械支撐)和冠脈旁路移植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搭橋手術)。如今還有生物可降解支架上市,與傳統支架相比,生物可降解支架在置入體內一段時間后能緩慢降解并被組織吸收,使血管功能完全恢復,有望降低血栓形成和再狹窄的發生率。
此外,對于冠心病,中醫治療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根據冠心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看,它屬于中醫學的“胸痹”“心痛”等范疇。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著作中,即有“卒心痛”“厥心痛”“真心痛”“胸痹”“心痛”等病證的記載,它們的癥狀與冠心病類似。東漢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提出了“胸痹”“心痛”的名稱,描述了“胸背痛”“胸中氣塞”“短氣”“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癥狀,類似于冠心病心絞痛的癥狀。
中醫學認為,冠心病之病機關鍵在于血脈不通,不通的原因,一是心臟陽氣虛弱,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二是氣郁、痰濁、淤血阻滯經絡,阻礙脈道通暢。其特點有“四多”,即多虛、多郁、多痰、多淤。因此,冠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雖然多,但關鍵還在于“通”,而“通”的前提在于溫,方法包括補虛、開郁、化痰、活血。
補虛:冠心病之虛主要是心臟陽氣虛,治當溫補陽氣,如黃芪、附子、干姜之屬,而肉桂葉作為溫通陽氣之品,當為首選。
開郁:根據“血氣者,喜溫而惡寒”的特性,臨床上一般不選擇使用寒涼清熱之品,而是選擇如青藤、川芎、杜仲等味辛性溫之類的行氣藥。
化痰:化痰法治療冠心病效果顯著,只要患者舌苔白,脈滑,不管是心絞痛,還是心肌梗死,均視為病痰飲者,一律使用砂仁、當歸藤等溫熱之屬以化痰,均可收到良好療效。
活血:經絡氣血不得通暢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機,因此活血要用重劑,用藥常超過7味,而且劑量普遍較大,配合疏肝、健脾等調理五臟用藥合劑后可超過20味。
大量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還表明,中藥水蛭、地龍有明顯的分解抑制冠狀動脈血管內膜及細胞增生作用,半夏、麝香等有明顯抗心肌纖維化,促進心肌細胞代謝,激活心肌細胞中處于冬眠、頓抑和功能低下的細胞,對解決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恢復心肌供血、糾正心律失常、預防心肌梗死、消除心絞痛有著良好療效。但要注意,如果冠心病患者想進行中醫治療,一定要在正規的醫療機構、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下進行。
除了堅持治療,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調理也很重要。日常做到勞逸結合,養成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時間,不能熬夜。情緒波動會引起心跳加速增加心肌耗氧量,引起心絞痛甚至誘發心肌梗死,因此平時要注意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如寫書法、聽音樂等,讓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進入秋冬季節,溫度變化明顯,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寒。為降低患流感的風險,建議冠心病患者接種流感疫苗。飲食上要避免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減少鹽、糖的攝入,戒煙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