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安彥虹
體檢時,影像科檢查少不了;當某個部位不舒服時,影像檢查也常常是首選,但超聲、CT、X線、MRI……影像檢查種類繁多,有時還會交叉,到底應該選哪項檢查?其實不同部位的疾病在檢查確診時都有最優選擇。
CT檢查:腦部疾病首選。CT檢查可發現大部分腦部疾病,包括先天性腦發育顱內異常、腦腫瘤、腦血管病、顱腦外傷等。但對于某些腦變性疾病,垂體微腺瘤、小轉移瘤等較小病變,以及椎管內(包括脊髓)的各類疾病,CT的價值較為有限。
MRI(磁共振成像):CT的補充。MRI可作為急性腦梗塞、腦轉移瘤等的首選檢查,是CT檢查的重要補充;對于CT檢查不出的椎管內疾病,MRI是首選檢查技術。
血管超聲:血管檢查首選。可觀察血管壁是否光滑、內膜增厚程度及斑塊等,但急性腦血管病的診斷仍首選顱腦CT檢查,以診斷有無腦出血;排除腦出血后,可選擇MRI診斷有無新發腦梗塞。
X線:骨骼、關節疾病首選。由于不少骨骼、關節疾病,比如炎癥和腫瘤早期,X線表現比病理改變、臨床癥狀出現得晚,初次檢查可能為陰性,需定期復查或進一步進行CT、MRI檢查。
CT檢查:區分軟組織疾病。CT是骨骼、關節、軟組織疾病的另一項重要檢查,更易區分松質骨和皮質骨破壞、死骨、鈣化、骨化等病變。
MRI:優于CT檢查。由于軟組織中的肌肉、血管、神經和關節囊等組織間密度差別不大,X光片無法分辨,而MRI明顯優于X光片、CT。因此,懷疑腫瘤、壞死、出血和水腫等情況時,優選MRI。
心臟彩超:擅長觀察結構病變。心臟彩超可實時、動態顯示心臟結構和運動狀況,并進行分析,了解心臟狀況,但難以清晰顯示冠狀動脈。
CTA(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診斷冠心病。作為一種有創技術,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可觀察冠狀動脈管壁的軟斑塊和鈣化,以及冠狀動脈的狹窄范圍、程度,同時提供治療方案。
X線:肺部檢查。小于40歲人群的常規體檢、一般性呼吸系統疾病或術前常規檢查,首選X線檢查。但肺部組織易重疊、遮擋,X線放射劑量小、密度分辨率低,難以發現某些肺部小病變或病變細節,易導致漏診。
CT檢查:結節、腫瘤相關。如果X線發現異常,需進一步進行胸部CT檢查;肺小結節復查、肺癌高發人群篩查、發現轉移瘤后尋找肺原發灶、肺癌患者需進行分期等情況,可首選胸部CT檢查,以提供更豐富的病變信息。
胃鏡、腸鏡:消化道疾病診斷金標準。對于食管、胃、腸等消化道疾病,胃鏡、腸鏡等內窺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
X線:急腹癥。X線是消化道引起急腹癥的首選檢查,可快速診斷,但難以判斷病因。
CT檢查:消化道腫瘤。CT檢查掃描速度快,胃腸道蠕動干擾較小,可清晰顯示消化道管壁、管腔外以及周圍器官結構,可為腫瘤分期、急腹癥、腸系膜病變等疾病提供更多信息。
超聲:結石檢出率高。超聲可發現并診斷大多數泌尿系統病變,對結石的檢出率很高,但難以診斷較小病變(小結石或腫瘤等)、不伴有梗阻的輸尿管病變。
CT:最主要、最常用。CT平掃是泌尿系統影像檢查最常用的方法,可顯示泌尿系統病變的形態、密度、位置;CT多期增強可進一步確定病變范圍和數目,發現、診斷先天發育異常、腫瘤、炎癥、外傷、移植腎評估等大多數病變。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