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莉
俗話說:一人癱瘓,全家“癱瘓”;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中風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當今世界對人類危害很大的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并發癥多的“四高一多”特點。近年來,由于診療水平的提高,中風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約80%的存活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即中風后遺癥,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中醫學把缺血性腦病和出血性腦病形成的后遺癥都歸為中風后遺癥的范疇,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肢體麻木、頭痛眩暈等。其中,缺血性中風主要因血液停滯不前,致淤血阻絡,發為中風;出血性中風屬血溢脈外,離經之血淤阻經絡,發為中風。總之,中風后遺癥多屬本虛標實,本虛以氣陰虧虛多見,標實則以血淤、痰濁為主。
針灸療法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首選方法。針灸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歷經幾千年臨床實踐的考驗而一直傳承至今,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已向世界宣布把中風后遺癥列為針灸的主要適應證之一。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頭部針灸按摩有助于迅速建立腦血管側支循環,促進受損腦組織血流量增加,使腦功能的恢復及代償作用提高;體部針灸配合康復治療可加速患肢功能改善,加速康復進程。針灸與康復療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淤、改善關節活動度、改善肌張力等作用,對本病的恢復有重要的意義。接受針灸治療的時間一般是越早越好,因此,當患者神志清醒,病情基本穩定時即可進行針灸及康復訓練。
不同的中風時期,應采取不同的針灸策略。
急性期:一般從發病開始到15天內。在這一期中病情變化較多,要加強觀察,結合使用藥物等。該期患者往往是住院治療,只要生命體征穩定,血壓、血糖等相對穩定,即可以采用針灸治療。大量臨床實驗證明,針灸越早介入,患者的預后越好,不必過度強調要病情完全穩定。
恢復期:恢復期一般是指中風發病后15天到6個月內。在這一期中,患者的病情開始恢復,但有明顯的功能障礙(如運動感覺障礙、語言障礙、情感障礙等)。藥物對這些障礙的功效不明顯,但針灸卻有很好的效果。此時期應該積極鼓勵患者到醫院尋求有經驗的醫生進行治療,患者到醫院就診的過程就是一個主動康復鍛煉的過程。
后遺癥期:后遺癥期一般指中風發病6個月之后。此期患者的運動與感覺功能恢復明顯變慢,此期如果堅持針灸治療仍能改善預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語言功能障礙等進一步恢復。
言語不利:風池、風府、廉泉、天突、少商、商陽、金津、玉液等。
口眼歪斜:陽白、地倉、頰車、人中、內庭、迎香、上關等,流涎者可加承漿。
半身不遂:肩髃、手三里、曲池、合谷、外關、豐隆、陽陵泉、三陰交、解溪、昆侖等。手腫脹者加液門,手拘攣者加后溪、三間,腕部拘攣者加大陵,肘部拘攣者加曲池、曲澤,膝部拘攣者加曲泉,踝部拘攣者加太溪。
平補平瀉,隨癥上下肢各取3~4穴,留針20~30分鐘。
【注意事項】
患者在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時,不宜立即針刺;身體瘦弱、氣血虧虛的患者,應取臥位,針刺手法不宜過重;孕婦慎行針刺;有皮膚感染、潰瘍、瘢痕、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常有自發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總之,針灸是值得一試的中風后遺癥治療方法,建議患者選擇專業的中醫師進行相應的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