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七總統
海地早年曾相繼淪為西班牙和法國殖民地。1790年,海地人民在杜桑·盧維杜爾領導下舉行起義,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此后海地境內外政治勢力對利益分配的激烈爭奪,引發該國長期動蕩不安,進入20世紀后,更是陷入嚴重危機之中。
由于海地主要依靠單一的種植園經濟,20世紀初,法國、德國和美國輕易就用金融手段控制了海地的經濟命脈,并令其背上巨額債務。政局不穩定加上經濟動蕩,導致這段時間內海地總統頻繁更換。
從1911年到1915年,由于政治暗殺、政變和強迫流亡,海地竟然換了七任總統。而且各個武裝派別都可能發動政變,敵對政治派系往往許諾他們“事成后可獲得金錢或縱兵搶掠”。
在此期間,美國等外國勢力的干預更是肆無忌憚。1914年1月27日,海地總統奧雷斯特遭政變罷黜。作為回應,1月29日,美國海軍“蒙大拿”號裝甲巡洋艦直接派出海軍陸戰隊登上海地首都太子港“保護美國利益”。緊接著,2月5日,法國和英國軍艦也派出登陸部隊。早已控制海地國家銀行的美國紐約國民城市銀行甚至要求美國國務院派兵奪取海地的國家金庫,因為“海地本國已經無法確保這些資產的安全”。12月1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強行搶走海地約5萬美元(相當于2020年的1300萬美元)黃金儲備,最終它們被送至紐約國民城市銀行的保險庫。
美軍的殘酷統治
1915年2月,海地將軍薩姆在美國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持反美立場的泰奧多爾總統。他上臺后實施高壓政策,結果引發民眾激烈反抗。薩姆試圖躲到法國大使館,但仍被憤怒的人群找到并殺死。接下來的兩周時間里,海地處于一片混亂之中。
不過在美國眼中,反對薩姆的民眾是“反美叛亂”,并威脅到美國在海地的利益。因此傳聞反美領袖羅薩爾沃·波波有望成為海地下一任總統時,美國政府決定“迅速采取行動”。
1915年7月28日,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命令33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占領太子港。
當年8月,在美軍的刺刀下,海地舉行所謂的“總統大選”,聽命于美國的海地參議院議長菲利普·蘇德勒·達蒂格納夫當上總統。
在占領海地最初六周內,美國政府代表控制了海地的海關和行政機構,包括銀行與國庫。在美國政府的控制下,海地國民收入的40%被指定用來償還美國和法國銀行的債務。1915年9月,美國參議院批準《海地——美國公約》,該條約允許美國對海地進行為期10年的安全和經濟監管。來自美國的代表對海地所有政府決定都擁有否決權,由各級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擔任海地各部門行政官員。
在此期間,美國占領當局犯下眾多暴行,包括設立集中營、強迫勞動、種族隔離、宗教迫害和酷刑等。美國海軍陸戰隊以軍事政權的形式統治海地,不斷發布戒嚴令,用新成立的海地憲兵隊來鎮壓反對占領的海地民眾。在許多地方,海地人民被迫無償勞作,為此他們會被銬上鐵鏈。
美國占領當局的種種暴行激起海地民眾反抗,占領時期爆發過兩次大規模起義。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教授帕特里克·貝勒加德·史密斯稱,最多時曾有20%的海地人參與反抗美國占領當局的起義。
從1932年起,美國開始逐步從海地撤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上臺后,美國開始推行所謂的“睦鄰政策”,1934年8月15日,美軍全部撤離海地,美國對海地長達19年的軍事占領終于結束。
(摘自《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