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升
【摘要】目的:探討多排螺旋CT對脂肪肝背景下肝臟結節性疾病的診斷價值及準確性。方法:取樣110例肝臟結節性疾病患者行研究對比,時間起于2019.05,止于2020.12,比較診斷方法分析其應用價值,電腦抽簽隨機分組,對照組/55(超聲檢查),實驗組/55(多排螺旋CT檢查),對比兩組良、惡性診斷結果。結果:實驗組良、惡性診斷結果較對照組,有顯著檢出有效率,(P<0.05)。結論:脂肪肝背景下肝臟結節性疾病實施多排螺旋CT檢查,可有效檢出肝臟良、惡性病變狀況,并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改善患者預后水平,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多排螺旋CT;脂肪肝背景下肝臟結節性疾病;診斷價值;準確性
當患者在長期脂肪肝影響下,會引發患者出現肝臟纖維化,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結節性肝臟疾病。但由于該病灶處于患者肝臟肝包膜下方,與健康組織無顯著分界線,同時還具有形狀不規則以及大小差異性較大等臨床特點,因此,存在一定的誤診幾率。目前對于該疾病常見診斷方法為普通超聲,而普通超聲在對肝臟結節性疾病進行診斷時,有較大誤診率以及漏診率,從而使得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間,為有效改善肝臟結節性疾病患者預后水平,就需要積極探究有效診斷方法,提升診斷準確率。本研究取樣110例肝臟結節性疾病患者行研究對比,時間起于2019.05,止于2020.12,探討多排螺旋CT對脂肪肝背景下肝臟結節性疾病的診斷價值及準確性,詳情如下。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取樣110例肝臟結節性疾病患者行研究對比,時間起于2019.05,止于2020.12,比較診斷方法分析其應用價值,電腦抽簽隨機分組,對照組/55(超聲檢查),實驗組/55(多排螺旋CT檢查)。納入標準:(1)知情詳解研究內容、研究目的。(2)相關研究符合標準。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缺損較多。(2)檢查配合度差。
對照組,年齡40~66歲,平均(53.00±0.37)歲,45.45%(25/55)男,54.55%(30/55)女。實驗組,年齡41~66歲,平均(53.50±0.32)歲,49.09%(27/55)男,50.91%(28/55)女。一般資料無對比意義,(P<0.05),110患者當中,檢出良性55例,惡性檢出55例。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超聲檢查。
實驗組多排螺旋CT檢查:指導患者采用仰臥檢查體位,對患者肝臟部位進行連續性掃描,設置參數為:層厚為8mm;螺距為1.5 mm;電壓為120千伏;電流為300mAs。
1.3觀察指標
探討對比兩組良、惡性診斷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差異;良、惡性診斷結果為定性資料,用 、(n,%)表示,若組間對比結果差異顯著且P<0.05或P<0.01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良性檢出20例(36.36),惡性檢出35例(63.64),對照組良性檢出35例(63.64),惡性檢出20例(36.36),數據顯著改善意義明顯。
3、討論
引發患者出現脂肪肝原因與患者自身脂肪在肝臟部位大量堆積有密切關系,從而引發患者出現肝細胞病變,隨著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該疾病發生率也呈逐年上漲趨勢。肝臟結節性疾病常分為良性以及惡性,良性主要指患者存在血管瘤及局部性結節增生。惡性主要患者自身出現肝細胞癌,雖然肝臟結節性疾病常以良性病灶為主,但還需通過有效影像學診斷,減少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問題。
數據相較,實驗組良、惡性診斷結果較對照組,改善意義明顯,(P<0.05),通過對肝臟結節性疾病進行有效診斷,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水平以及生存質量。利用多排螺旋CT檢查,可有效對患者小膽管上皮是否出現肉芽以及原發性膽汁肝硬化問題進行詳細觀察,因此可有效減少漏診、誤診問題發生,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根據多數臨床研究發現,對患者進行常規超聲檢查時,難以發現直徑小于4厘米以及無中央瘢痕、纖維條帶細短等病灶,而多排螺旋CT有較強穿透性,可對患者病灶發展水平進行有效反應,可進一步提升診斷有效率。
綜上所述,對于脂肪肝背景下肝臟結節性疾病實施多排螺旋CT檢查,可有效對肝臟良、惡性病變狀況進行檢出,并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指導意見,提升患者預后水平,因此,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荊鑫, 彭吉明. 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檢查在鑒別診斷肝臟腫瘤中的應用價值[J]. 當代醫藥論叢, 2019, 017(001):177-178.
[2] 韓立平. 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強對脂肪肝背景下肝臟結節性疾病的診斷價值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9, 017(005):140-141.
[3] 周文華, 徐大偉, 王立軍,等. 多層螺旋CT及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血流參數在肝良惡性結節鑒別診斷中應用價值探究[J].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2019, 25(05):518-522.
[4] 劉佰成. 多排螺旋CT增強掃描應用于脂肪肝背景下肝臟結節性疾病的診斷研究[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0, 004(007):P.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