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案例通過對一名男中專學生咨詢案例,依據所收集的臨床資料,結合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的三原則,診斷其為一般心理問題,即自卑心理。求助者產生自卑心理是由于對“家庭條件與離異現象”產生錯誤認知導致。因此,針對其心理問題的特征,咨詢師采用了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其糾正了錯誤認知,重新構建了認知結構,使其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并重拾自信心。認知行為療法的成功運用使求助者自卑心理得到明顯改善。
【關鍵詞】自卑心理;錯誤認知;認知行為療法
一、個人資料
(一)人口學資料:魏某,男,16歲,某中專學校一年級學生,中專文化水平,漢族,無宗教信仰,目前與母親兩人同租住一普通小區。
(二)個人成長史:求助者是獨生子,性格內向。父母均為個體工作者,小學文化程度。父親性格內向,沉默少言,自求助者三歲時常年在外工作,與其相處時間較少,回家后與孩子交流不多,盡量滿足物質要求。母親相對健談,曾在求助者幼年時多次將其夜晚反鎖于家中與友人聚會,也因工作忙碌不能按時為求助者提供完整的一日三餐。求助者學習成績至初中畢業一直處于末等狀態,初中時母親總因學習問題而被動與其班主任進行談話,但效果不明顯。缺少父母的關愛和他人的肯定,求助者心理狀態、自信心、自尊心等方面受到嚴重影響。父母關系在其小學六年級開始僵化,父親長期不回家,回家后母親采取冷戰與回避態度,偶爾出現父親毆打母親現象。在一次父親毆打母親后,因一人責備是因為求助者其父母才會這樣,致使求助者情緒崩潰,瘋狂奔跑、哭泣。因求助者成長過程缺失多方關愛、呵護與鼓勵,父母離婚,這些消極暗示導致其認知出現偏差,自卑并輕視自己。
(三)精神狀態:求助者具有正常的思維、清醒的意識、一致的言行、一定的自制力與穩定的人格,同時也容易生氣、急躁,有焦慮的情緒。
(四)身體狀態:近一個月出現失眠現象。
(五)社會功能:不愿意學習,精神不集中,與母親關系緊張。
(六)心理測驗結果:SAS:標準分53;SDS:標準分55;SCL-90:總分155。
二、主述和個人陳述
(一)主述:升入初中,進入青春期后,變得叛逆、敏感,自尊心極強,因同學看到自己家庭條件一般而感到自卑,看到曾經的親戚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引起心理不平衡。父母長期關系不佳,影響求助者生活、心理、學習狀態。父母離婚后,在談及自己家庭狀況時深感不快、自卑、丟人。升入中專后,在持續的心理壓力下,學習分心,脾氣急躁,與母親關系緊張,不愿在家呆下去,感到壓抑,無法解決,前來咨詢。
(二)個人陳述:“我看見我媽就心煩,她說的話、做的事都讓我煩?!薄拔野趾臀覌岆x婚主要是我媽不對?!薄拔也幌牖丶遥丶乙矝]人,我喜歡呆在網吧?!薄拔也幌胱屚瑢W來我家,那不是我自己的家,爸媽離婚感覺特別丟人?!?/p>
三、觀察和他人反映
(一)母親訴述:最近一個月我兒子晚上總睡不著,而且和我頂撞的厲害,我一句話都不能說,得順著他,否則就和我喊叫?,F在上中專學廚師專業,對學習沒有興趣,當初選這個學校和專業都是我幫他選的,他說選什么都行。在家也悶悶不樂,不說話,就自己玩手機,有時候晚上也不回家。
(二)咨詢師了解及觀察到的情況:求助者是上初中后對家庭條件越來越在意,特別是父母離婚后,認為自己無論是家庭條件還是家庭環境都讓自己感到自卑,學習成績不佳,但表現出不在乎的態度。說話語速緩慢、低沉,多數時候低頭或看向別處說話,有時抖動雙腿,不愿提及自己的家庭,特別是母親。目前只是不想回家,對人的敏感也僅限于母親,無泛化現象。求助者思維、意識清楚,有自知力,能夠正常與咨詢師交流,提及敏感問題表現不耐煩,情緒略顯焦慮。
四、心理評估與診斷
整合臨床資料,該求助者智力無異常,整體心理健康狀態較差,性格內向,易敏感,易暴躁,心情壓抑,與母親關系緊張。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錯誤的認知引起,病引發的軀體癥狀,即失眠,病程不到兩個月。
(一)評估與診斷依據:
1.根據會談,救助者無軀體疾病,只是因錯誤認知導致失眠,可排除器質性病變。
2.根據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判斷的三原則,該求助者產生困擾情緒的原因明顯,有完整的自知力,主動就醫,有求治愿望,人格未發生明顯變化,心理活動協調一致,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問題。
3.該求助者精神痛苦程度一般,邏輯思維正常,產生的問題與現實處境相符合,屬于常型沖突,自卑、焦慮情緒僅局限于與母親的關系上,社會功能無嚴重損害,情緒反應在在生產范圍,持續一個月,未泛化,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與神經癥性問題。
4.根據以上分析,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二)病因分析
1.生物學因素:求助者臨床資料中未發現影響其問題的生物學因素。
2.社會性因素:父親離異負性事件影響求助者情緒。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認知(自身家庭條件差與離異家庭使其感到丟人);個性特征偏內向,心情壓抑,脾氣暴躁,與母親關系緊張。
五、咨詢目標的制定
經過求助者與咨詢師雙方共同協商,確定以下咨詢目標:
(一)具體目標:改變該求助者認為“家庭條件差、離異家庭丟人”的看法;改善該求助者焦慮情緒,緩解與母親緊張關系,糾正錯誤認知,消除自卑心理,恢復心理測驗正常水平,結果恢復正常水平;改變睡眠狀況。
(二)近期目標:坦然面對自己家庭出身現實與父母離異現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長期目標:使求助者具有正確、積極、陽光、完善的認知,提高自信心。
(四)最終目標:使求助者的心理能夠健康、向上發展,具有完善的人格。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認知行為療法
“家庭條件差、離異家庭孩子丟人”的錯誤認知導致求助者產生了心理問題。經過會談,了解到主要原因在于其原成長環境、成長經歷與個性特點,求助者不能夠正面接受家庭條件,不能夠應對父母離異負性事件。但是,其目前的情緒、心理與行為未達到較嚴重的程度,屬于一般的心理問題。認知行為療法針對求助者行為、情緒,分析其思維活動,找出錯誤認知并加以糾正,是治療此類問題的最有針對性與效果的方法。
(二)雙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1.求助者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責任
(1)向咨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
(2)積極主動地與咨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
權利
(1)有權了解咨詢師的受訓背景和執業資格;
(2)有權了解咨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
(3)有權選擇或更換合適的咨詢師;
(4)有權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
(5)對咨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義務
(1)遵守咨詢機構的相關規定;
(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
(3)尊重咨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咨詢。
2.咨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
(1)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
(2)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
(3)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并說明保密例外。
權利
(1)有權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
(2)有權選擇合適的求助者;
(3)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有權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
義務
(1)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執照和職業資格等相關證件;
(2)遵守咨詢機構有關規定;
(3)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七、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目的:
1.建立良好咨詢關系;
2.收集一般臨床資料,了解求助者個人基本情況;
3.緊張、焦慮的臨床評估,有關心理測量;
4.確定求助者存在的主要問題,探尋其是否愿意做出改變;
5.進行咨詢分析。
方法:
1.會談法
2.心理測驗
過程及結果:
1.填寫咨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2.咨詢師認真、耐心、主動傾聽,鼓勵求助者宣泄不良情緒,調整心態,獲得其信任;
3.通過攝入性談話,收集求助者臨床資料,進一步了解其成長經歷,尋找其心理矛盾并探尋其是否愿意做出改變;
4.求助者獨立完成SAS、SDS 、SCL-90的自測;
5.將測驗結果反饋給求助者,進行初步分析;
6.咨詢師告訴求助者其表現為一般心理問題,說明若不解決心理問題,則會表現出相應的以軀體癥狀,目前其失眠就是軀體化癥狀表現之一,需要定期進行心理治療,一次咨詢并不能夠解決問題。
7.布置作業:使用3個詞語描述母親,思考與咨詢師的談話。
(二)心理咨詢階段
目的:
1.加深咨詢關系;
2.識別負性想法;
3.學會合理評價自我,提高自控力;
4.學會放松療法;
5.認知行為干預。
方法:
1.放松訓練
2.行為認知治療
過程及結果:
1.反饋上次的咨詢作業:描述母親詞匯:“忙”,“在家少”,“辛苦”,認為咨詢師說的有道理,但不知為什么就會覺得自己的家庭讓自己很自卑;
2.說明認知行為治療原理;
3.認知分析;
4.根據以上認知分析環節雙方進一步商討:“家庭條件差、父母離異丟人”的錯誤認知導致求助者自卑心理,因此解決其自卑心理問題的根本在于改變這這種錯誤的認知;
5.放松訓練
讓求助者以全身各部位都舒適的姿勢坐靠在沙發上,咨詢師口述指導語,讓其慢慢地肌肉、精神放松;
6.咨詢師扮演求助者母親,救助者扮演自己,進行對話,觀察其情緒變化,讓其描述具體想法;
7.咨詢師與求助者探討父母離異問題,讓其意識到離異是正?,F象,應正視自己的家庭與父母關系;
8.布置咨詢作業:回家后做放松訓練,爭取達到全身完全放松,并運用自如。
(三)結束與鞏固階段
目的:
1.能夠合理、正確評價自我,自我管理不良情緒(焦慮);
2.繼續識別負性想法;
3.加強與母親的交流。
方法:
1.談話法
2.行為認知治療
過程及結果:
1.反饋咨詢作業:通過放松訓練能夠些許緩解自己煩躁情緒,想與母親發起脾氣前,能夠通過深呼吸慢慢控制自我情緒;
2.咨詢師扮演求助者,求助者扮演母親,讓求助者觀察“自己”在什么時候有怎么樣的情緒反應,對此進行分析。
3.進一步分析錯誤認知,明確行為與認知的關系,引入合理、正確的觀念,重新審視自我、家庭、父母、離異問題;
4.布置咨詢作業:繼續鞏固前幾次的訓練成果,經常與父母雙向溝通(特別是母親),父母要拋開離異現實問題,共同關愛、支持、理解求助者。
八、咨詢效果評估
(一)求助者自我評估
求助者說道:“不再像以前那樣排斥母親和家庭,也不那么害怕和別人提家庭;覺得父母離異、家庭環境不好都是必須要積極面對的事情,也理解父母離婚的原因,不再像以前那樣自卑,開始重新和母親談話、交流,覺得父母都很不容易,漸漸有心疼他們的感覺?!?/p>
(二)他人反饋
母親認為求助者開始愿意與自己交流,情緒變得穩定,說話不像以前那樣煩躁,做事之前都會與母親說明或者商量,能夠很淡然地談及父母離婚事情,希望自己可以幫助母親減輕負擔,母親感到很欣慰。
(三)心理咨詢師評估
通過談話、放松訓練、行為認知治療,求助者已基本糾改變了認知;克服了自卑心理;改善了焦慮情緒,消除了軀體癥狀(失眠),能夠較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家庭、父母離婚事實,緩解并改善了母親的關系。
(四)心理測驗結果:
1.SAS:標準分47,屬于正常范圍;
2.SDS標準分51,屬于正常范圍;
3.SCL-90:總分147,下降8分。
測驗表明:本案例中,求助者認為“家庭條件差、離異家庭丟人”,這是錯誤的認知,此種錯誤的認知模式導致其產生焦慮情緒、與母親關系緊張與自卑心理。首先,排除其器質性病變,其次,根據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三原則,排除了精神病性癥狀與神經癥,最后,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雙方共同協商,制定積極、可行的咨詢目標與方案。運用攝入性會談、放松訓練、認知行為療法,經過三個階段,糾正、消除其錯誤認知,矯正不良行為,建立合理、正確的認知與行為模式。經四次的心理咨詢后,根據所定的咨詢目標、求助者自我評估、他人反饋、咨詢師評估可以看出,認知行為療法在本案例中的成功運用,緩解了求助者的焦慮情緒,改善了其自卑心理,增強了其自信心,緩解了其與母親的緊張關系,提高了其心理承受能力完善了其人格。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民族出版社、2015年修訂版、第3版、82-83頁
(2)“一例自卑心里的案例分析”、http://www.siyuanre.com、2014年1月7日
作者簡介:孟凡婷(1987—),女,達斡爾族,內蒙古錫林浩特市人,教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單位: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體育系英語專業,研究方向: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