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氣是構成世界的本源,人類的生活、生產、學習等活動離不開精氣升降出入、與天地精氣的交互。如果精氣升降出入失常,便會阻礙人體的生長收藏,導致疾病。如果人體自我封閉起來,便會閉塞不通,最終只能乏源而竭,走向困厄和滅亡。
【關鍵詞】精氣;升降出入;五臟
中國傳統哲學以精氣學說解釋萬物起源及發展變化,認為精氣是構成世界的本源。精氣是指宇宙中的無形可見、運動不息而又含有巨大能量的極細微物質。中國傳統醫學和傳統哲學同宗同源,也秉持著同樣的理念,認為精氣升降出入化生了天地萬物。又有《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由此可知,精氣升降出入是生物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生存之道,精氣升降出入若反常,就會導致生物某一方面的疾病現象,進而影響到整體全方面的陰陽失衡,不能及時疏通,最后甚至于陰陽離決、形神離散。萬物各有造化,器量大者、升降出入大者造化大,反之,器量小者、升降出入小者,則造化小甚則困窘。
1.五臟精氣是升降出入之本
肺主氣,司呼吸。肺為氣之本,不僅調節升降一身的氣機,更是調節自身和外界清氣出入,與天地自然之氣相交互,以清氣供養全身。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則生咳嗽、鼻塞、惡寒等外感之證。
脾主運化,起到升清降濁的作用。脾為倉廩之本,作為生命生長的土壤,汲取外界水谷精微再運輸四布供養全身。脾的運化失常,則后天不足,有氣血衰少、四肢無力、肌肉瘦削等氣血兩虛之證。
肝主疏泄,條達疏通身體之郁結瘀滯氣血,溝通上下表里。肝為罷極之本,主耐受疲勞。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則有疲乏倦怠、腹痛脅痛等氣郁血瘀之證。
腎為封藏之本。腎主藏精,精氣升降出入、生化不息,腎藏伏五臟盛滿的精微物質,以不斷供養生命生長壯大;腎主水,調節一身之水津液升降出入,以潤澤全身,使生命不干涸;腎主納氣,使攝入體內的外界清氣下沉而不喘脫,固護元氣。腎的封藏功能失常,則小兒發育遲緩不良,成人精力不足、口干、腰膝酸軟、氣促喘脫、水腫等精液不足、元氣不固之證。
心主血脈,為生之本。心主一身的血脈,血液承載精微物質,心使血液運行隨脈道升降出入,以陰精滋養全身;主藏神,統領五臟之神,使五臟運行有序不紊亂,統領人的精神活動。失常則有胸痛、頭痛、悲喜無常等氣血瘀阻、情志異常之證。
《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生之本也。”《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五臟是身體之本,精氣是五臟升降出入之本。精氣衰敗則五臟升降出入衰敗。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淚俱出矣。”五臟為陰,與起居飲食密切相關。若飲食不節,則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常,或起居不時,導致五臟氣機升降失常,皆會損傷五臟之精氣,使其耗散,則升降出入不足,職能失守,多生病變。精氣衰竭,便會呈現出精力不足、生理功能減退、九竅經脈不通等陽氣衰退、升降出入失常的癥狀。故生活要注意起居按時節制,保養五臟精氣,精氣充沛,升降出入才得以正常。
2.情志、寒熱是升降出入之使
《素問·舉痛論》云:“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情志及寒熱的變化,會引導氣機的升降出入。
生命一世,離不開七情六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情志及寒熱與五臟精氣相互影響。喜怒悲憂恐寒熱由五臟精氣活動而來,因而人的喜怒悲憂恐是常有的,就如寒暑燥濕風是與天地常在一樣,情志寒熱是伴隨著自身五臟運行生成而來,不可避免的。情志與寒熱皆會引導氣機的升降出入,是升降出入之使。但是若情志過極、寒暑過度會導致氣機失調而損傷五臟。所以應避寒暑、和喜怒,而不是喜怒縱情無節。
3.心神統領氣機、膽決斷氣機
《素問·靈蘭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心神通明,主宰十二官相和,五臟六腑才能調和,升降出入得以正常。另外飲食起居也影響升降出入,而心為君主之官,統領神志,故情志的調節、飲食起居的按時有節都責于心神。心與神,一動一靜,按照其固有的節律,所以能制五臟精氣、節律。若人不知節制,喜怒不調,情志不節,不知自處,或抑郁或狂躁,不制動靜,則傷于心神,五臟煩亂。
《素問·六節藏象論》:“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十一臟要各司其職,各守其位,不妄動、不偏勝偏衰,有賴于膽的中正決斷。膽正十一臟之神,使其守中;決斷十一臟之氣,調節盛衰。“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五臟六腑經脈升降出入如天道運行,按其固有的、單向的循行道路,而其中膽則決斷升降出入,使五臟六腑經絡的運行規律正常。膽不受邪阻、不失其中正決斷,十一臟氣血精津液才能不斷生長壯大。天地間的規律失衡則為害,比如四時不正之氣。“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人體也是如此。人一身正氣是否充足,又與膽密切相關。膽氣充足則勇,膽氣虛弱則怯。膽中正決斷的正常與否,在一個人身上體現為行坐正倚,處事勇怯。《素問·經脈別論》云:“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渡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當人遇病邪,憑借五臟精氣升降出入,勇者容易去病安康,怯者容易著病不去。
4.治療和生活中的升降出入應用
《千金要方》云:“凡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則令肌膚脆軟,便宜傷中……”。人之始生,五臟始成,便進行升降出入,血脈筋骨肌肉漸生。若小兒不見風日,不得天地日月之涵養,升降出入停息,成長發育受阻,則筋骨肌肉、臟腑腠理不實。故應“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于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
“透透氣”,總是生活在密閉住宅中,妨礙天地風氣與人體氣機交互。常于天地間,得天地自然之氣出入。如夏天之時,陽氣最盛,天地氣交——是天地之氣升降出入最盛之時,也是萬物繁盛之時。夏天的風,讓人喜愛,讓人成長。“多和別人交流”,日常生活多與別人交流,不僅能交換彼此的意見,更能讓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相接觸,讓人更現實更通達,不妄想不自閉,不使自身郁結于里,困惑于心,迷失現實,也是升降出入得全。
歌樂自古有之。《左傳·秦醫緩和》云:“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樂入心神,和五臟緩急,而節百事。歌出肺魄,調五臟盛衰,而制欲望。
5.總結
《金匱要略》云:“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靈樞·九宮八風》:“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天有虛風、實風,人亦有虛實。人若清虛,則亦受風氣,得實風則長,得虛風則害。故養生應有時有法有節。
生長壯老已是人一生的自然規律,沒有生長壯老已自然也談不上生命,所以人的一生不應困于情志不舒,也不應放縱任性;不應浸淫于哀樂,也不應多慮寡斷、恐懼不前,要豁達開朗,學會成熟穩重,謹于規律變化。
《易傳》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以效法天地,升降出入,自強不息。生命運轉不息,如東去的流水一刻也不能停歇。封閉的房子可以躲避風雨寒暑,遮擋自然界太過之六淫邪氣,有錦衣玉食,有輕松娛樂,但是一個人,要成長為一個健全人格的人,還需要常常走出去和天地、和他人交往。
精氣為本,保留形神。正氣為使,護命免災。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升降出入,以行止動靜,以行人生之路。
作者簡介:陳玄集1994.11 男,福建省平和縣人,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