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奎 李輝然 顧召軍


【摘要】目的:探討腦出血患者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體(D-D)濃度的改變及其對腦出血臨床診治的意義。方法:選取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保守治療的腦出血患者90例,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對其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組,其中輕度組30例,中度組30例,重度組30例。檢測所有受試者的腦出血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NSE和DD水平。結果:腦出血患者高危組的血清NSE低危組第1天、3天、7天組內相互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危組第1天、3天、7天組組內相互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第1天、3天、7天組組內相互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DD水平均低危組第1天、3天、7天組內相互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危組第1天、3天、7天組組內相互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第1天和7天比較P<0.05;1天和3天、3天和7天組組內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出血患者存在明顯的血清NSE、DD水平異常表現,這些血清標志物可能參與了腦出血的發病及病情進展過程,DD較NSE在評估患者病情變化中更為敏感。
【關鍵詞】腦出血;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D-二聚體
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原因引起的腦出血的患者也越來越多,腦出血具后損傷腦組織具有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點。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證實,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和D-二聚體及血凝變化與腦出血患者的病情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本研究通過收集腦出血后術后不同時間的血清NSE和D-二聚體水平變化探討其與病情嚴重程度及變化的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9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對其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組,其中輕度組30例,中度組30例,重度組30例。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高血壓病程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家屬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神經病學》中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1)既往有精神病病史或不明原因的認知功能障礙;(2)既往腦卒中病史。
1.3 治療方法:根據患者基礎疾病,對其進行營養神經、控制血壓、調整血糖、保護胃黏膜、持續吸氧、控制驚厥、脫水降顱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保守治療措施。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
1.4觀察指標:
采集患者血清第1天、第3天、第7天空腹靜脈血3ml,離心取血清后,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患者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 據。NSE和D-二聚體水平以均數±標準差( ±S),組間比較方法為重復測量數據方差分析, 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 討論
腦出血常在劇烈活動、心情激動或者突然用力等時候,起病急驟,經常在短時間內病情就進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臨床上常表現為突然出現的劇烈頭痛,伴或不伴有惡心、嘔吐,隨著病情的進展逐漸出現神經系統損傷的表現如躁動、嗜睡甚至進入昏迷狀態。當出血增多血腫擴大,腦水腫隨之加重,出現顱內壓增高,引起腦疝,可出現呼吸障礙,脈搏減慢,血壓升高。隨后即轉為中樞性衰竭。臨床研究顯示,血清NSE是一種特異性蛋白質,主要存在于神經細胞中,其水平可有效反映神經細胞受損情況,當神經細胞受損時,其可從神經細胞中大量釋放進入血液;目前可以將其作為臨床評估腦損傷和腦修復的重要指標。Moritz S研究了55例自發性腦出血行腦室引流的患者,測定其入院至第8天每天的血清和腦脊液中NSE的濃度,發現其與腦出血患者出現腦梗死和顱內高壓相關,Hu Y等探討NSE在預測顱內血栓形成患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方面的有效性實驗中證明,血清NSE的水平與顱內血栓形成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Zhu Y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證實在腦損傷康復過程中,通過針灸等方法可以使NSE濃度降低,腦損傷癥狀改善。Wei SG在觀察三七總皂甙對腦出血患者NSE含量和功能恢復的影響的實驗中,證實NSE水平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評分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腦出血后患者NSE水平增加,隨著病情的逐漸平穩慢慢降低,但是低危和中危患者降低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患者NSE降低緩慢第1天、3天、7天組組內相互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可以通過跟蹤觀察患者的NSE的降低的程度及水平來初步評估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
血液中的纖維蛋白活化和水解,產生特異的降解產物稱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是最簡單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水平升高說明體內存在高凝狀態和繼發性的纖維蛋白溶解亢進。腦出血時,血液中會出現大量的交聯纖維蛋白,受纖溶酶水解后產生特異的降解產物D-二聚體,纖維酶的活性越高,血漿中的D-二聚體含量約高,因此,D-二聚體質量濃度對腦出血的診斷、療效評估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的意義。Johansson K在調整了心血管危險因素后,認為血漿中高濃度的D-二聚體與罹患腦出血的風險增加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腦出血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急性期顯著升高,第1天升高明顯,隨著病情的逐漸恢復其緩慢降至正常。Zheng J 等在研究非血管性腦出血中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時證實D-二聚體升高的患者比正常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更高,尤其是腦積水和肺炎的風險。此外,D-二聚體水平較高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更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血清D-二聚體水平升高還與Fisher IV級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遲發性腦缺血有明確相關性。血漿D-二聚體水平還與腦出血后受損區域的大小和嚴重程度之間存在關聯。腦出血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高與早期并發癥和高死亡率有關。本實驗中也發現,D-二聚體濃度變化隨病情嚴重程度下降變慢,病情輕中度的患者下降速度快,低危組第1天、3天、7天組內相互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危組第1天、3天、7天組組內相互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高危組第1天和7天比較P<0.05;1天和3天、3天和7天組組內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病情重者D-二聚體變化不明顯。
通過臨床觀察可見在腦出血患者治療過程中通過實時監測NSE和D-二聚體水平變化可評估病情,但D-二聚體在評估病情方面較NSE更敏感(高危組患者NSE第1天和7天組組內(P>0.05),而D-二聚體在高危組第1天和7天比較P<0.05,證明其敏感性較NSE更高),綜上所述雖然二者均可監測腦出血患者的病情變化,但腦出血為多種因子的相互作用,目前的相關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需要更進一步深入全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Moritz S, Warnat J, Bele S, Graf BM, Woertgen C.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NSE and S100B from seru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Neurosurg Anesthesiol. 2010 Jan;22(1):21-31.
[2] Hu Y, Meng R, Zhang X, Guo L, Li S, Wu Y, Duan J, Ding Y, Ji X. Serum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may be a marker to predict the severity and outcome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Neurol. 2018 Jan;265(1):46-51.
[3] Zhu Y, Deng L, Tang H, Gao X, Wang Y), Guo K, Kong J, Yang C.Electroacupuncture improves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 and brain injury in rat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Brain Res Bull. 2017May;131:123-132.
[4] Wei SG, Meng LQ, Huang RY. Effect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on serum neuronal specific enolase and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J]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7 Feb;27(2):159-62.
[5]Johansson K, Jansson JH, Johansson L, Wiklund PG, Nilsson TK, Lind M. D-Dimer Is Associated With First-Ev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Stroke. 2018 Sep;49(9):2034-2039.
[6]Zheng J, Cheng C, Zhou C, Chen H, Guo Z, Sun X.The Clinical Value of d-Dimer Level in Patients with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World Neurosurg. 2018Jun;114:e1161-e1167.
[7]Hurth H, Birkenhauer U, Steiner J, Schlak D, Hennersdorf F, Ebner?FH.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Serum D-dimer and C-reactive Protein as Early Markers.[J]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20 Mar;29(3):104558.
[8]Shapir L, Gross B.Dynamic Changes Of D-Dimer Following Storke [J] Harefuah. 2017 May;156(5):3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