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瓊
【摘要】目的:探索新產程助產護理服務模式對會陰側切率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2~9月本院收治的8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摸球法分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化護理服務模式,觀察組采用新產程助產護理服務模式。比較兩組的產后出血量、第二產程、會陰切開情況、產后疼痛評分和產婦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第二產程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會陰切開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產后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產程助產護理服務模式對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縮短第二產程,降低會陰切開率,緩解產后疼痛感及提升產婦滿意度有非常明顯效果,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婦產科分娩產婦;新產程助產護理服務模式;會陰切開率
引言
對于女性分娩而言,WHO大力推薦自然分娩,此方式可以縮短初產婦的恢復時間,對新生兒成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自然分娩期間會發生會陰側切、撕裂等損傷,進而讓初產婦“望自然生而色變”,相關的醫學研究指出,對自然分娩的初產婦實施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損傷的發生率,進而提升分娩效果,而無保護助產護理是自然分娩護理方法中的一種,其能夠將產婦會陰受到損傷可能降到最低限度。鑒于此,選取2020年2~9月我院婦產初產婦80例,探究新產程助產護理服務模式對會陰切開率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9月本院收治的8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摸球法分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初產婦18例,經產婦22例;年齡24~35歲,平均(28.56±2.41)歲;孕齡37~40周,平均(38.13±1.11)周。觀察組中,初產婦19例,經產婦21例;年齡22~31歲,平均(28.53±2.39)歲;孕齡36~40周,平均(38.14±1.08)周。兩組的年齡、孕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對本試驗知情且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產婦病歷資料完整;②產婦意識清晰且有正常表達能力,可配合治療護理工作。排除標準:①產婦有手術禁忌證;②產婦患其他惡性疾病。
1.2方法
在分娩期間要順其自然,不能人工干預過多,應該確保胎兒能夠緩慢娩出,進一步降低會陰的損傷情況。助產士需要對產婦分娩進程進行實時關注,當胎頭露出會陰之后,要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呼吸,主要是應用拉瑪澤生產呼吸法加以指導,通過上述操作對產婦陰道進行擴張;在胎頭著冠2/3時,助產士需要涂擦適量的潤滑劑,在胎頭全部著冠時,將枕骨在恥骨弓下娩出作為支點,對胎頭進行俯屈,實現下降的目的;助產士需要實時掌握產婦的情況,對其呼吸和如何用力進行指導,在宮縮期間使用雙手對胎頭進行控制,直至胎頭自行完成復原外旋轉動作,在宮縮間歇時期助產士需要做好會陰保護工作,根據產婦情況展開腹壓,并且需要對胎頭娩出速度進行實時監測,通常情況下每次宮縮胎頭的娩出長度為1cm,對胎頭大徑線的娩出速度進行嚴格把控,禁止出現娩出過快的情況,在胎頭娩出后指導產婦進行用力,助產士需要用雙手托住胎兒頭部,直至雙肩娩出。
1.3觀察指標
①統計產后出血量和第二產程。②統計會陰切開情況,包括胎兒宮內窘迫所致會陰切開、縮短產程所致會陰切開、產鉗助產所致會陰切開,會陰切開率=(胎兒宮內窘迫所致會陰切開+縮短產程所致會陰切開+產鉗助產所致會陰切開)例數/總例數×100%。③統計兩組的產后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對產婦疼痛感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10分,對應無痛-劇烈疼痛,即分值越高表示產婦的疼痛感越強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ˉ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后出血量、第二產程的比較
觀察組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第二產程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會陰總切開率的比較觀察組的會陰總切開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產后VAS評分的比較觀察組的產后VAS評分為(4.72±1.19)分,對照組為(7.56±0.41)分,觀察組的產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2706,P=0.0000)。
3討論
助產士通過在分娩前、分娩時及分娩后,從心理干預、宣教指導、動態監護及產后巡視等全方面開展針對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會陰切開率。不論是初產婦還是經產婦,其在分娩的過程中均會出現焦慮、緊張、不安和擔憂等負性情緒,由此導致的呼吸紊亂、兒茶酚胺和皮質醇的分泌均影響著產婦的宮縮與運動,給分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我國現代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分娩過程中的護理服務模式也在不斷的改善和進步,護理方式由傳統的計劃分娩、陪伴分娩逐漸的過度到了目前的助產護理,更好地滿足了產婦的分娩需求。運用助產護理的護理人員在產前評估了產婦自然分娩的可能性,使其掌握自然分娩的優勢,提高了其分娩信心與積極性;其次,運用助產護理的護理人員在產時做好產程觀察,幫助產婦掌握呼吸和疼痛緩解、用力方法,促進了分娩的順利進行;最后,運用人性化助產護理的護理人員在產后為產婦進行宣教,避免或減少了產后并發癥的出現,促進了產婦的恢復。由此可見,助產護理在提高自然分娩率的同時保證了母嬰安全。
結束語
總之,初產婦在自然分娩期間借助助產護理模式,其干預效果較好,可以顯著減少產婦會陰切開率,降低其疼痛情況,同時有助于產婦分娩后的恢復,對產后預后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燕.助產護理干預對高齡產婦分娩方式及產程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6):132-133.
[2]宋婷.系統化護理對降低正常分娩初產婦會陰切開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21):54+53.
[3]周琴,董啟琴,劉秀梅.助產士助產護理應用于產婦分娩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3):118-119.
[4]史柯穎.探討無保護助產護理在促進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3):232.
[5]朱遠,徐桂華,劉婧巖,張愛霞.分娩期會陰切開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8,35(0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