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馮汝林
人物風采
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報道(人物篇)100名先進工作者事跡選登
本期100名先進人物事跡選登,為大家介紹11位在并不肥沃的“土壤”中培育出“鮮花”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邊陲國境、貧困山區、人生迷途……總有一些祖國的花朵,生活在并不肥沃的土壤里。但幸運的是,也總有一些關心下一代工作者,不懼偏遠,不畏艱難,不怕麻煩,在這貧瘠的土壤上用心關愛、悉心栽培,讓“花朵”共享雨露,在陽光下鮮艷綻放。
立下這個諾言的時候,黃永騰16 歲,欽州師范學校畢業。感念黨關懷幫助自己完成了讀書夢,他決定用這種方式來回報黨的恩情。
于是,他來到了當時貧窮閉塞的中越邊境,成了一名人民教師。
那個年代,邊境條件異常簡陋,缺乏理想信念的人一定會望而卻步。學校在一個破廟里,條件非常艱苦。黃永騰卻像一株頑強的金花茶,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進了邊境鄉村小學的土壤里。
66年,從16 歲的青蔥少年到82 歲的華發老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霞光余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邊境上的孩子們。
1999年從防城鎮第二小學(現防城港市防城區第二小學)原副校長崗位退休后,黃永騰來到防城港市防城區關工委。
幾十年的邊境工作和生活中,黃永騰常看到一些孩子在界碑旁邊玩耍、放牛,沒有人把界碑當回事。他還做過一個調研,結果問了20 多個孩子,沒有一個知道界碑代表著什么。
黃永騰很痛心。
他退休后策劃的第一個活動,就是“護界碑”。
他來到自己工作的第一個學校——灘散小學,找到校長說自己要做志愿者。校長說,沒有錢給你啊。他說,我不要錢,我要工作。

撫摸著界碑,黃永騰說起自己向黨立下誓言的故事
2001年,他在灘散小學成立了第一支“護界碑小隊”。
孩子們開始知道,界碑是國與國之間分界的標志。
孩子們開始明白,界碑代表的就是我們的國土。
孩子們上學時都會去看看界碑,確認界碑沒有被破壞,才放心。
孩子們周末在界碑附近勞動,或者去集市時經過界碑,也會自覺地去撫摸一下界碑,或是打來清水,清洗界碑。
孩子們的行動深深打動了當地的成年人。護界碑活動的規模和影響變得越來越大。
開始時,孩子們與解放軍叔叔一同守護界碑。后來,學校和學校之間開始聯校合隊地進行護界碑活動。再后來,黨員、團員、少先隊員都一起聯合起來護界碑。界碑梆聲,界碑新歌……活動一個接一個地開展起來。
《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頒布后,黃永騰又帶著孩子們一起開展了“三個一”活動:“七一”訪問邊境地區愛國先鋒黨員,“八一”到部隊里面向解放軍學習,“十一”到界碑開展愛國主義主題詩歌朗誦。
護界碑活動實施至今,已先后帶動25 所邊境學校近2 萬名學生參與。
黃永騰先后動過4 次大手術。在醫生眼中,他是最不守紀律的病人。而在孩子們眼中,他可是一位“四刀不倒”的勇士。
做聲帶息肉手術時,黃永騰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身體會不會受損害,而是怕失去聲音,失去和孩子交流的機會。
2011年,黃永騰確診為惡性腫瘤,需要長期治療。他卻把工作搬到醫院,不但放緩了治療進度,還在化療沒結束就跑回關工委繼續工作。
對他來說,回到孩子們的身邊,和孩子一起歡笑,就是他的特效藥。
全國優秀黨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黃永騰的榮譽太多太多。無論是學校里的同事還是現在關工委的同志們,對他的評價都是:“黃老師永遠不會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退休參加關工委后,他共為孩子們設計實施了400 多個活動,獲得全國獎項的有86 個,其中“護界碑”“解煩惱”成為全國品牌活動。
“解煩惱”活動通過建立“解煩惱小信箱”,引導孩子把自己的煩惱寫出來,轉交給自己信賴的愛心志愿老師來尋求幫助或征求解答。愛心志愿老師在解答孩子困惑的同時,也可以真實了解了學生想法,摸準孩子的思想脈搏。現在,參與這項活動的孩子達1 萬多人次。黃永騰收到信件5000 多封,與500 多名孩子成了知心朋友。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贊賞到:“‘解煩惱’活動的滿意率達到98%,真不容易!”
如今,黃永騰已經82 歲了。他說:“我的身體大不如前了,但我還能堅持。只要我還能走得動,我就要和扎根邊境,孩子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