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丹
(遼陽市圖書館,遼寧 遼陽 111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四條明確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設置少年兒童閱覽區域,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開展面向少年兒童的閱讀指導和社會教育活動,并為學校開展有關課外活動提供支持[1]。
《公共圖書館法》作為我國首部圖書館專業法律,改變了公共圖書館在建設、管理與服務等方面無法可依的尷尬處境,標志著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善,為圖書館服務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兒童閱讀推廣是政府所倡導建設“學習型、創新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意義重大。
《公共圖書館法》中明確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設置少年兒童閱讀區域”。在法律的層面規定由政府出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必須為未成年人開辟專門空間。
2014 年10 月,遼陽市圖書館新館開館后開設少兒部,依據未成年讀者閱讀年齡、閱讀習慣及閱讀水平,設立了適合3—10歲未成年讀者借閱的少兒閱覽室、適合10—17 歲未成年讀者借閱的青少館和專供舉辦未成年人各項線下閱讀推廣活動的時尚音畫多媒體教室。遼陽市圖書館(以下簡稱“該館”)少兒部總面積800 多平方米,藏書量4 萬余冊,閱覽座位400多個。時尚音畫多媒體教室配備可觸電腦、大型投影儀、小型數控機床以及各類手工材料,舒適的環境和先進的硬件設施為未成年人服務提供了保障。
《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四條規定:“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未成年人群體與成年人群體無論在年齡、心理、知識水平和文學素養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負責未成年人閱讀服務的工作人員除應具備圖書館學專業知識外,還應擁有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知識。
2.2.1 建設館內少兒閱讀專業團隊
該館少兒部工作人員90%為兒童教育學專業,上崗前均經過館內專業培訓。專業的兒童教育隊伍保障了閱讀服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閱讀活動的策劃、實施以及活動后期效果評估都可由少兒部人員獨立完成,準確、高效的執行力可使活動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
2.2.2 積極建設志愿者隊伍——尋找遼陽本土未成年人閱讀推廣“點燈人”
該館通過各種宣傳方式發掘了一批熱愛閱讀、致力于推動遼陽市“書香社會”建設的兒童閱讀推廣“點燈人”。其中有公立幼兒園園長、一線語文教師、少兒文學作家,也有電視臺、電臺知名主持人,更有一批熱愛讀書的優秀小志愿者。打通學科之界,聯結遼陽市各領域最優秀的閱讀推廣人,以“親子閱讀”的推廣方式,以“建設書香家庭”為目標,組建“書香伴成長”和“彩虹橋”兩個讀書會。其中“書香伴成長”親子共讀會立足于遼陽市圖書館在全市建立的60 余個社區圖書館,帶領少兒部館員、志愿者團隊與全市各社區、各小學合作承辦大型讀書會100余場。同時,將閱讀空間從城市延伸到農村,組織志愿者閱讀推廣團隊赴遼陽市東部山區偏遠小學,結合讀書講座、科普展覽、捐贈圖書、小志愿者才藝表演等形式,舉辦大型閱讀推廣讀書會專場30 余場,惠及30 多個鄉村學校,15000 余名學生。公益志愿者團隊對遼陽市兒童閱讀推廣起到了很好的補充和推進作用。
《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四條規定:“開展面向少年兒童的閱讀指導和社會教育活動,并為學校開展有關課外活動提供支持?!贝艘幎ㄊ轻槍ξ闯赡耆藨诠矆D書館得到專業服務保障提出的。閱讀指導一直是公共圖書館為未成年人所提供服務的重要一環,這與公共圖書館具備的社會教育職能相適應,因此,公共圖書館應構建完善科學系統的未成年人社會教育保障體系,積極開展廣泛、有效且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教育活動。
2.3.1 拓展閱讀服務學科領域
該館以公益為本,聯合多家教育機構,積極拓展閱讀服務的學科覆蓋面。構建了以繪本、兒童文學作品閱讀、賞析為主,以科學、人工智能、英語、國學為補充的多學科、多角度服務于未成年人閱讀的保障體系。所有參與閱讀服務的機構必須具備相應資質,并保證所提供服務的完全公益性、課程的系統性和創新性。
2.3.2 館校協作,打通未成年人閱讀推廣“最后一公里”
為擴大未成年人閱讀推廣的影響力,該館設立了遼陽市第六中學分館。作為遼陽市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不論從學生年齡段的完整性,還是閱讀推廣對象的準確性,都非常符合未成年人閱讀推廣館外陣地的標準。
館校協作模式的探索不僅為研究未成年人借閱偏好提供了真實有效的數據,也為后續開展更加豐富的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數據信息支持,同時還能吸引其他社會力量投入分館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圖書館投入成本。
2.3.3 館企合作,跨界融合創新服務模式
該館與遼東農商銀行共同組建遼陽市圖書館東東兒童銀行分館,這是東北地區首家開放式兒童自助圖書館。分館與市圖書館、縣區圖書館、社區分館等40 多個單位采用通借通還模式,真正實現資源共享[2]。東東兒童銀行分館納入遼陽市城市閱讀聯盟平臺,接受遼陽市圖書館總分館系統的監督和管理;除開展日常閱讀推廣活動外,還不間斷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兒童財商教育等多方面的兒童教育活動。
圖書館與銀行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在圖書館界和銀行系統內均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館企合作不僅提高了雙方的社會影響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也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延伸。
2.3.4 打造未成年人品牌活動
該館的未成年人閱讀推廣品牌活動并不局限于活動本身,對活動效果也尤為重視。每項活動的策劃都會側重于如何將活動宗旨更加高效地傳達給讀者,致力于“讓書本上的文字活起來,讓手工作品動起來,讓參加者有更多的獲得感”。通過拓展活動效果延伸性,豐富活動內容,極大提升活動效果,得到了家長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如表1所示,所有品牌活動都保持“四高”的特性,即高持續性、高針對性、高年齡段覆蓋性、高外延性。其中高持續性是高外延性的基礎,高外延性是高持續性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

表1 遼陽市圖書館少兒品牌活動
圖書館內的閱讀服務由于位置、時間、場地的限制,會使一部分讀者無法參與。在建設全民閱讀社會的今天,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參與圖書館日常活動的意愿與日俱增。因此“館、校、社區、家”的多元融合協作就必然會成為將來的主流線下閱讀服務模式。通過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向學校、社區以及家庭的下沉,形成完整的閉環服務模式,在有序、高效的傳播中達到預期的閱讀服務效果。
2020 年4 月20 日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 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17周歲未成年人的聽書率為34.7%,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2%)提高了8.5 個百分點。其中0-8 周歲兒童的聽書率為36.5%,9-13 周歲少年兒童的聽書率為30.5%,14-17 周歲青少年的聽書率為35.8%[3]。
隨著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讀者的閱讀習慣發生巨大變化,新媒體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閱讀工具。新媒體閱讀推廣具有紙質媒體和線下活動無法比擬的高傳播性和高覆蓋性。尤其是近幾年,線上的閱讀推廣活動得到了家長和未成年讀者的歡迎,各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和有聲讀物需求量大增。運用新媒體技術閱讀推廣時,應注意將其和傳統閱讀推廣有機結合,新媒體線上服務體系的建立,相信會為圖書館未成年人閱讀推廣注入新的活力[4]。
3.3.1 以分級閱讀理論指導未成年人館藏建設
很多公共圖書館存在藏書體系不完整和文獻水平偏低的情況。這就需要公共圖書館在未成年人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避免“泛兒童化”“大眾化”,應該結合未成年人年齡特點,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高品質館藏資源。收集整合各年齡段未成年讀者閱讀偏好,以提高閱讀水平為目標,全方位提高館藏類別的多樣性和思維培養全面性。此外,還需注重把握未成年人讀物的出版狀態,建立科學的分級閱讀藏書體系。
3.3.2 推廣分級閱讀
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讀物的需求和閱讀方式均有差異。由于有些家長對閱讀效果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導致忽視未成年人閱讀水平,盲目進行閱讀指導,在閱讀指導中不能采取科學的閱讀方法,造成了閱讀效果不佳,甚至有可能影響未成年人尚不穩定的閱讀興趣。因此,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各階段一定要注重其年齡和心理發育情況,積極進行分級閱讀指導。分級閱讀應以開放性指導為主,靈活運用閱讀分級幫助孩子學習到適合自己的高效讀書法[5]。
《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四條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特點,積極創造條件,提供適合其需要的文獻信息、無障礙設施設備和服務等[1]。許多公共圖書館都設置了殘障人群的無障礙閱讀設施,但是對于殘障未成年人普遍存在著服務不到位的情況,必須采取措施予以完善。3.4.1 完善服務硬件
一是為殘障未成年人設置專業讀物,并建立適合殘障未成年人的文獻資源檢索系統。二是配備專業的無障礙設施,如專用盲道、輪椅;還需開辟專門的閱讀場所,吸引更多的特殊兒童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
3.4.2 建立無障礙服務體系
一是細分服務對象,根據視覺、聽力、肢體、智力等不同殘障兒童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服務。二是建立專業服務隊伍,不僅在館內配備專業的管理員,還應吸納更多社會上專業的愛心志愿者參與服務,建立起志愿者服務工作長效機制。
在《公共圖書館法》施行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開發有特色、有個性、有社會影響力的閱讀資源,多方位地提高館員服務意識和業務能力,創新未成年人閱讀服務模式,為全民閱讀普及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