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宋蓓
【摘要】在疫情大環境下全國各地認真貫徹《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線上教學進行試驗后,交出了怎樣的“測試卷”,教學現狀如何,智能時代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的聯動模式,對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當今學生作為網絡的“土著居民”,需要協調好線上線下的學習,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為長期可持續的終身發展做好準備。
【關鍵詞】線上線下 ?教學現狀 ?終身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061-02
新冠疫情來襲,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為做好中小學線上教育工作,各地政府采取相應的措施積極應對疫情對教育的沖擊,網課成了教學的前沿陣地,各地教師紛紛變身“主播”,在線上開展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事實證明,無論教育行業還是其他行業,如果能適應線上服務,那么其靈活性會更強,而基于信息技術的移動、開放、個性化,它對教育教學具有潛在優勢,這無疑是一次倒逼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的契機。
參考國際組織和經濟體中分析報告發現[1],當今社會需要高度重視的七大素養中,其中信息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認為的,現在的學生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線上教學[2]。教師要及時反思如何不斷更新理念,把教師的“教”減到最少,把學生的“學”放到最大,探索彈性教學和自主學習新思路。基于此我們的教學要滿足四方面需要,其中包括:轉變現代學習方式、適應網絡空間學習、支持抗疫助學、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但是線上教育究竟是“無奈之舉”,還是在與線下教育的博弈中更勝一籌的那一方呢,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如何最優化地呈現教育教學的效果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對比之前多個月以來的線上教學現狀,我們對互聯網+形式下的新型線上教學模式提出反思。
1.線上教學初反饋
1.1線上顯優勢
隨著國家教育資源和本市優質資源平臺的開放,以錄播課為例,教育與互聯網有機融合,首先,讓學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了優質資源[3],加快推進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發展進程,縮小了區域間教育差距。其次,學習的形式在空間、時間上更具有靈活性,學生可以自主調節觀看錄課的進度,對于已掌握的加速看,對于存疑的可緩下來反復琢磨。最后,線上教學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持續學習能力、消除部分焦慮、提供學習需求的支持和學習者之間的互相參考有很大促進作用。為正常返校后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輔導、拓展學習提供了方向。
1.2線上現不足
長時間的線上教學,讓家長、學生、教師疲憊不堪。以直播課為例,線上學習最突出的弊端是在教育過程中生生和師生互動受阻,受網絡承載量,峰值卡頓的影響,會出現延時的不良體驗。網絡上隔屏交流使得教師與學生關系不穩固、不緊密,溝通難度從某種層面上變得不可控,產生線上討論交互無序、線上學習疑難解決脫節、基礎掌握不扎實、完成的線上練習作業水分比較大等一系列的情況,出現“學生不理解、家長不清楚”的現象,以上都不利于學生學習思維的建立。其次,小學生自主意識和自控能力較差,網絡學習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易走神懈怠,學習主動性不足易被動式聽課,只對感興趣的內容高投入學習,學習內容選擇傾向單一,會不由地頻繁發生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學習狀況難以把握,知識的掌握情況無法摸底,吸收力不同的學生教學進度難統一,線下返課后最直接結果就是兩極分化加大,不同知識夾生程度不同,加大了線下教學的難度。再有,教師精力有限,網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網課教學經驗不足,受微課時長限制,呈現的知識點內容、方法蜻蜓點水,講解粗略,專攻基礎,練習缺乏等教師方面原因,線上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最后,家庭負擔變重,從營造網絡環境,到學習管理和監督“轉嫁”至父母,多工具交替學習使家長和學生應變差,線上自主學習安排不足,效果不盡如人意。從生理上來講,學生用眼的時間過長,這就導致心理上容易產生負擔感、疲勞感。
2.線上線下巧聯系
事實證明,由于受內、外多種因素的干擾影響,這種大規模的統一線上教學,只能作為特殊時期的過渡,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志勇看來,教育部提出的“要防止以居家學習完全代替學校課堂教學”的要求,正是對上述現狀的最好回應。正如世界銀行曾請的技術專家團隊得出的結論:在線學習是有效的,但效果是有限的,其作用的發揮是有條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與技能部部長施萊歇爾也曾斷言[4]:“雖然技術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學,但是最偉大的技術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學。”其中,一些嘗試在線學習已經20多年的發達國家,也幾乎達成了共識:在線學習是有優勢的,但無法解決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社會情緒發展兩大難題。所以,線上教學更應該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將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成為混合學習才是未來教育的出路。
線上教育如何有效地與線下教學深層結合,需要我們從以下兩點出發:
首先,需要我們找準線上學習的基本定位,智能時代的線上學習應該是校內學習形式的重要補充。根據智能時代學生在線學習“特殊性、準備性、銜接性”的特點,我們應該正確定位線上學習功能,其功能應該包括:課程導學、鞏固舊知;資源拓展、能力提升;討論交互、答疑解惑;教學測評、經驗分享。為有效實現學生個性化預習、學習、復習鞏固,教師個性化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助力。
其次,理清線上學習的基本形式[5]。線上視頻點播、線上直播課堂、線上互動答疑、 線上翻轉課堂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線上虛擬仿真學習、線上支持項目、基于網絡的探究學習等。學生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的需要、內容特點、對象特征、組織形式、技術環境、教師能力水平等方面選擇是否需要在線學習或者應該選擇什么方式進行線上學習。
3.反思措施助銜接
基于以上分析,中小學課堂復課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在查找和補齊線上學習中的缺、漏、誤上下功夫,為高效銜接線下、線上教學,助力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特提出了以下的反思措施。
3.1集中顯測評
在有限的新學期教學里,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現狀,包括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對于網課的學習效果,需要有個總體的測評,做到心里有底。
測評內容:從學生的角度調查一下學生網上聽課的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聽講效果、心理狀態、家長陪伴等方面。從教師的角度可以調查一下教師線上輔助教學的手段、教師答疑的情況、學生上交作業準確率。還可以對學生已完成的線上教學知識點進行單元摸底檢測,了解學情,來以此推測、考量學生的實際綜合學習效果。如果層級分化比較大的話,需要調整教學策略。
測評方式:與學生個性化溝通、問卷調查、課堂提問、測試題、練習題反饋。
測評工具:線上教學平臺、測評平臺等。比起教師人工歸納總結,輔助我們線上教學的信息技術工具就會幫我們節省不少時間,還能幫我們反饋網絡預習教學學習目標達成程度,診斷學生學業水平及能力缺失,診斷教師教學行為及命題改進方向,學生增長點,找出學生線上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個性化問題,精準反饋推送,錯題、典型題目匯總集中矯正。
之后根據測評結果和線上錯題總結,再去設計后續的課程安排。借此幫助學生調整狀態,捋清知識脈絡,查找不足,盡快調整狀態,回歸到正常教育教學中來。
3.2對癥開處方
通過測評我們已經了解了學生基本心理狀態和知識起點,我們要先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1)學生經歷了抗擊疫情的斗爭,大部分學生接觸了線上教學,又回歸課堂教學,心情一定是跌宕起伏的,教師通過前期調研,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要上好心理輔導課,平復學生跌宕的心情。(2)要用好“疫情防控”這本無形的教科書,給學生上一堂愛國主義和生命教育的大課,讓孩子們知道是國民配合、科學防控,還有眾多逆行者無私的奉獻幫助我們戰勝這場戰役。讓學生感受到珍惜生命、熱愛祖國的意義。教會我們的孩子學會感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對小學生要成才先成人的期盼。(3)糾正小學生因長期居家而養成的不良行為習慣,明確日常行為規范,以一個最佳的狀態盡快回歸到正常的線下課堂中。(4)針對學科知識,了解學生基本學習情況后。先以單元為基準進行復習回顧,復習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詳略得當的安排,可以借助課上、課下制作思維導圖的方式,復習章節知識點。摘取每章節重難點進行講解,比如針對三年級下冊的部分內容,比如方向和位置,可以引導學生講解已知的規律,解釋其所以然。對于乘除法的運算則選取易錯知識點,在學生理解乘除法基本算理的基礎上著重練習有“0”參與運算的這種易錯知識點,借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從內化到外顯知識,提煉出新的有意義的知識鏈,分層調整教學。對所有知識零起點教學是不現實的,老師必須有一個重新的整合,制定詳略得當的教學內容,從宏觀的角度縱深安排,針對自己班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二次講解,引導學生盡快從練習中得到復習,做到本學期內容本學期完結,上學期內容穿插學習,根據數學知識螺旋上升的特點,把一些前后聯系緊密、內容連貫性強的新舊知識放在一起復習和學習。可在新課前安排一小段時間進行前后知識點復習梳理,讓學生在知識學習連接上實現無縫對接,為新學年順利開展學習作鋪墊。
3.3分層補短板
對于共性問題教師可以集中處理,但對學生個性化問題,教師可在課后盡可能與學生多交流,鼓勵他們自主復習和練習,對一些重點學生采用個別指導、分層教學等辦法進行逐步突破,因材施教。提倡學生課下及時復習教學視頻微課或者線上的補充講解,逐漸減少學生對統一線上上課的依賴,鼓勵學生自主復習。針對基礎弱的學生,認清其知識起點,耐心教育,補齊臺階;中等生,重視其基礎知識,鼓勵其多加練習,督促提升;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可以適當鼓勵其進行小綜合、大容量的上臺階。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借助小組合作方式、組內互幫互助的方式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同樣可以采用小組間競爭的機制,激發學生學習。其中班內分組,布置組內任務和小組集體任務,尤其適用于高年級學生,如組內同學互相出題,小組間互相出題,讓學生間互相提出線上學習的時候還存在的難題、易錯題,給學生機會充分暴露出他們的困難,之后對癥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復課后,線下課堂會繼續成為“主陣地”,線上教學退居“二線”。通過摸清底細、找出問題、查漏補缺,做好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有效銜接。無論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都需要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立足現在,著眼未來生活,我們需要繼續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喬鶴,徐曉麗.國際組織全球教育治理的路徑比較研究——基于核心素養框架的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9(8).
[2]牟艷娜.解讀“藍皮書”——專訪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黃榮懷教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13(3):17-19.
[3]竇春霞.培養小學生數學口算能力[A].2019年“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 2019.
[4]付永昌.生態觀照下的課堂要素與大數據支持下的教學評價——兼評崔允漷的課堂觀察LICC[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10):59-61.
[5]丁玉祥.區域學業質量網絡測評平臺的優勢及推進策略[J].發明與創新(教育信息化),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