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龍
(中國鐵建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分公司 廣東廣州 511442)
某在建高速公路2#高架橋位于分離式路基段,上部構造橋跨為(3×30+4×30+4×30+3×30)m的預應力混凝土30 m T梁,下部構造采用柱式墩、鉆孔灌注樁基礎。
其中3#墩位于山體坡腳上,由于該地區(qū)多次普降暴雨,使該橋2~4#墩右側山體邊坡多次出現滑塌,滑塌土體直接堆積在左幅3#墩附近,堆積土最厚時達13.5 m,在長時間的堆積土偏壓下造成3#墩左幅墩柱產生了偏位,使系梁、墩柱出現裂縫,已架設的T梁與支座墊石產生錯位。為保證橋梁結構安全,必須對該橋墩進行糾偏處治。
經現場檢測發(fā)現,3#墩主要病害情況如下:
(1)3#墩左幅順橋向向大樁號側偏移,橫橋向向左側偏移,1#、2#墩柱頂部合成偏移量分別達到30.5 cm、33.3 cm。
(2)1#、2#墩柱頂底部附近、2#墩柱中部附近出現環(huán)向裂縫,裂縫主要為橫橋向側,最大裂縫寬度為0.42 mm。
(3)3#墩左幅支座未發(fā)現變形異常,未發(fā)現支座有明顯滑移現象,但發(fā)現3#墩第3跨側支座上鋼板與T梁底預埋的鋼板錯開,以此判斷該橋墩偏移應發(fā)生在架梁之前,架梁之后并沒有繼續(xù)偏移。
(4)3#墩左幅第3跨側T梁實際支承線向梁端偏移了12.6~19.1 cm,而第4跨側T梁實際支承線基本在設計支承線位置。
(5)受現場條件限制,3#墩左幅樁基未開挖檢測,但墩柱垂直度檢測發(fā)現3#墩的1#、2#樁樁頂在橫橋向分別發(fā)生了11.3 cm、10.4 cm的偏位,在縱橋向也發(fā)生了5.3 cm、9.4 cm的偏位。據此估測,橋墩樁基頂部一定范圍內很有可能也已出現環(huán)向裂縫,樁基的承載力會有所降低。
由以上檢測可知,該橋主要的病害是3#墩左幅的墩柱偏位,墩柱和系梁等部位混凝土開裂。經分析,造成病害主要有以下原因[1-3]:
(1)查閱現場相關施工記錄,在3#墩左幅樁基、墩柱和蓋梁施工完畢后的半年時間,由于該地區(qū)多次普降暴雨,使該橋右側山體邊坡多次出現滑塌,滑塌土體直接堆積在3#墩左幅附近,堆積土層最厚時達13.5 m,直到發(fā)現該橋墩有偏位時,堆積層還有約8 m厚。如此長時間的堆積土偏壓是造成3#墩左幅偏位的最主要原因。
(2)現場檢測發(fā)現堆積土對3#墩左幅的偏壓與順橋向約有45°的夾角,由于蓋梁、墩柱和系梁的框架效應,橫橋向土側壓力會使橋墩橫向框架內產生較大次彎矩,最大彎矩理論上分布在橫橋向1#柱頂部左側、底部右側和2#柱頂部左側、底部右側。從現場的檢測發(fā)現,在這四個部位均有環(huán)向裂縫分布,說明此四個部位彎矩較大。橫橋向框架水平受力彎矩分布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橫橋向框架水平受力彎矩分布示意
因該橋T梁已架設,且項目工期較緊,如果采取將T梁吊開,對病害墩柱推倒重新施工,則工期不允許,且工程量較大。通過綜合考慮,最后采取對病害墩柱進行糾偏處治的方案。
通過對3#墩左幅檢測發(fā)現的主要病害,為確保該橋能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并能順利進行驗收,應采取對偏位的3#墩進行糾偏,并對偏位開裂的3#墩墩柱和樁基進行加強或改造[4-6]。具體需糾偏處治的內容主要有如下:
(1)對偏位的3#墩柱進行回頂糾偏。因第3跨T梁支座中心線與梁體理論支撐中心線最大偏位達到19.1 mm,支座中心線偏位方向為往大樁號側,部分支座上鋼板偏出了梁底預埋鋼板;而第4跨T梁支座中心線與梁體理論支撐中心線基本一致。在回頂糾偏中,為保證兩側梁體的理論支撐線與支座中心線不會產生較大偏移,因此回頂量取最大偏位量的一半左右,約為10 cm。
(2)由于原有系梁已全截面開裂,導致橋墩的整體性作用大大降低;同時,樁基承載能力可能會由于其環(huán)向開裂而降低。因此,在原有樁基周圍新增4根直徑120 cm的樁基,樁長16 m,嵌入中風化巖層中,以彌補原樁基損失的承載力;同時,鑿除原系梁,并在原系梁位置增設180 cm厚承臺,將新增樁基與原樁基連接成整體。
(3)由于原墩柱截面已開裂,截面被削弱,因此,應對墩柱進行加固或改造,恢復橋墩的承載能力。
為了實現上述糾偏處治內容,采取以下兩種糾偏處治方案進行比選。3#墩糾偏處治方案比選如表1所示。

表1 3#墩糾偏處治方案比選
優(yōu)缺點:
方案一:新增樁基僅承受活載,恒載由原樁基承擔;活載由新、老樁基共同承擔;施工難度較低;新增樁基與回頂糾偏可同步進行,工期較短,約60 d;施工費用較低。
方案二:新增樁基可以承受部分恒載,并與原樁基一起承受活載;鋼管支撐體系及分配梁的搭設步驟繁雜;蓋梁自重大,在墩柱截斷后,分配梁必有一定程度的下撓,蓋梁難以維持原高程不變,易使橋面縱坡不順直。綜合來說,施工難度較大;施工中各工序不能同時進行,工期較長,約80 d;施工費用較高。
通過以上方案的比選,從工期、施工難度和施工費用等方面綜合考慮,最終選擇施工難度低、施工費用低和工期短的方案一組織施工[7-10]。
滑坡土體挖除→墩柱及蓋梁糾偏復位→新增樁基施工→鑿除原系梁、新增承臺施工→墩柱裂縫封閉、鑿毛及植筋→墩柱外包混凝土施工→拆除臨時支座、落梁。
(1)滑坡土體挖除
施工時由上至下逐步挖除滑坡土體,挖至系梁頂面以下約1.8 m新增樁基頂面處。開挖前需對山坡進行支護,以防止土體的大面積開挖而導致二次滑坡。
(2)墩柱及蓋梁糾偏復位
①作業(yè)平臺搭設:用碗扣腳手架搭設作業(yè)平臺,用于操作人員上下作業(yè)。
②在蓋梁上設置千斤頂,頂升梁體,頂升高度不宜太高,控制在10 mm以內。
③取出橡膠支座,換成臨時支座,落梁于臨時支座上。臨時支座下部設四氟滑板,并涂抹黃油,以減小同蓋梁的摩擦系數;而臨時支座上部應采取措施增大與T梁的摩擦系數,使臨時支座相對梁體固定,相對蓋梁可以自由滑動。
④自平衡反力架的結構及組裝。反力架由兩節(jié)焊了牛腿的端部固定節(jié)和中間調節(jié)鋼管拼裝而成。反力架鋼管采用壁厚為6 mm、直徑為100 mm的鋼管制作而成,其法蘭盤采用厚8 mm的鋼板,管節(jié)之間用4個φ14的普通螺栓連接。
墩頂恒載約為680 t,而四氟滑板與墊石上鋼板的摩擦系數約為0.03[11],共設置5臺自平衡反力架千斤頂,每臺千斤頂的頂力約為4 t。
⑤在蓋梁上安裝自平衡反力架,回頂糾偏墩柱,糾偏量按10 cm取用。糾偏完成后,千斤頂及反力架不拆除。
自平衡反力架組裝及設置示意如圖2~圖4所示。

圖2 自平衡反力架鋼管組裝示意

圖3 自平衡反力架頂推橫斷面示意

圖4 自平衡反力架頂推墩頂立面示意
在墩柱復位糾偏過程中,應對橋墩底部,千斤頂安裝的橫隔板等部位進行全程跟蹤監(jiān)測;同時,在復位過程中應不間斷監(jiān)測梁體縱向復位量、橫向偏位量及墩柱偏位量,如發(fā)現意外情況,應立即停止復位,查明原因后方可繼續(xù)復位作業(yè)。
(3)新增樁基施工
在墩柱糾偏復位的同時,采用沖擊鉆施工增設的4根直徑120 cm的鉆孔灌注樁。
(4)鑿除原系梁,施工新增承臺
①鑿除原系梁,但系梁鋼筋須予以保留,以最大限度保持施工期間橋墩受力的狀態(tài)不改變。
②綁扎承臺鋼筋網,澆筑新設承臺,使新增樁基與原樁基形成整體。承臺厚180 cm,其頂面為原系梁頂面。澆筑承臺時應注意預埋墩柱外包混凝土的豎向鋼筋。
(5)墩柱裂縫封閉、鑿毛及植筋
墩柱根據裂縫的寬度分別采用表面封閉法或壓力注漿法進行處理。為確保新老混凝土結合良好和共同受力,需對墩柱混凝土表面進行鑿毛并植筋。植筋鉆孔時需用探測儀測出孔位是否有鋼筋,如果有則可以對植筋位置做適當調整。
(6)墩柱外包混凝土施工
墩柱外包混凝土為平均厚15 cm的C35混凝土。外包混凝土中的豎向主筋替代原墩柱的豎向主筋受力,其上部通過植筋與蓋梁連接。
因外包混凝土澆筑振搗受空間限制,施工時采用自密實混凝土。
(7)重新安裝支座,拆除臨時支座和反力架
再次頂升梁體,取出臨時支座,安裝永久支座,并落梁于支座上。最后拆除頂推千斤頂與反力架。
(1)通過對墩柱的病害分析,采用糾偏和外包墩柱等措施,解決了墩柱的偏位、開裂和垂直度等問題。施工后通過對各個部位的驗收,完全滿足設計和規(guī)范的要求[12]。
(2)糾偏自平衡反力架及千斤頂布置在帽梁上,通過T梁橫隔板和帽梁作為著力點進行水平頂推,即可達到糾偏的目的,施工簡便,效率高。
(3)當橋梁穿越山嶺重丘地帶,因山體邊坡容易產生滑塌而導致橋梁墩柱出現偏位等病害,如何合理考慮對山體邊坡進行有效的防護,以確保橋梁的結構安全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