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申云帆 尚宇杰 劉蘇頡 供圖 都安項目辦
歷經四年多艱苦鏖戰,6月28日,貴州高速公路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工程,G7611都勻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起始段——都勻至安順段(以下簡稱“都安高速”)全線通車,夯實了貴州從西南地理樞紐轉變為西南陸路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建設中,都安高速開展的多項微創新與技術應用斬獲了全國和省級多項大獎。
“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有“中國基建工程師真正搖籃”之稱的貴州,因地處西南山地,全境層巒疊嶂,山溪交錯縱橫,石灰巖體被富含二氧化碳的地表與地下水循環溶蝕,被稱為中國的“喀斯特博物館”。在如此復雜的地質地貌環境中修路,難度可想而知。
為克服建設中所面臨的功能定位高、設計要求高、施工組織難等巨大挑戰,2016年,貴州在全國率先頒布地方性條例《貴州省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條例》和《貴州省公路水運工程質量發展綱要(2016-2020)》。五年來,以規范化和示范創建為引領,專業化和精細化為基礎,標準化和信息化為手段,黔貴大地吹響了交通建設品質工程示范創建的號角。
在此期間開工建設的都安高速項目(以下簡稱“都安項目”),全線控制性工程、樞紐交叉密布,對于建設者來說,如何克服地理險阻,以安全生產助推這一截至目前貴州最大單體工程的高質量建設?
莫道黔山險,勇者毅然行。都安高速建設者結合生態和環保,以及地域人文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多重因素思考,從建設伊始就定下高質量、高標準的定位和目標,憑借“綠色、技術、創新”有機融合的方式,在沒有平原支撐的黔貴大地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安全打通對外大通道,讓久困于山的鄉村“道路通、產業興、人心齊、游子歸”。

都安高速通車航拍圖
歷時四年多時間,都安高速于6月28日全線通車,宛若自黔貴腹地騰空而起的一條巨龍,承載著沿線群眾的夢想和希望,一路向南,飛向遠方。
起自黔南州都勻市王司鎮烏養樞紐,終于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東北楊家山樞紐,全長約276公里的都安項目概算總投資約430.79億元,是貴州至今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工程,全線共31個標段,由貴州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組織建設。
作為貴州“6橫7縱8聯4環線”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第5橫”與“第6聯”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安高速不僅完善了國家高速公路網布局,還串聯起云霧、毛尖、龍宮等多個貴州省內風景名勝區,更夯實了貴州從西南地理樞紐轉變為西南陸路交通樞紐的地位。從黔南州都勻市楊柳街匝道收費站駛入都安高速,路側每一處美景都綠意盎然,路上每一處細節無不彰顯設計者的“綠色”巧思。
“我們在施工全程都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能走先破壞再修復的老路。”都安項目辦(以下簡稱“項目辦”)負責人唐華偉表示,國家耕地保護、喀斯特地貌土壤稀缺……都要求建設者在施工全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最小破壞,最大恢復”的原則。
在2017年施工前期,都安項目T3標段項目經理汪波還專程趕到黔西南州觀摩學習。在得知當地喀斯特石漠化十分嚴重時,汪波意識到,如果施工過程中不對土壤進行利用和保存,將會加劇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T3標段跨越黔南州都勻經開區、黔東南州麻江縣,屬黔中山原及華南低山丘陵地區,受地勢及石漠化影響,當地良田稀少,土地資源極其珍貴。為了保護土壤,減少對耕地的侵占使用,項目辦決定采取集中堆放工藝取代修建棄土場,同時,使用施工中產生的土壤進行覆土綠化,防止水土流失,污染耕地。
“以前修建棄土場,會占用大部分耕地,同時土壤露天堆放容易流失,伴有環境污染隱患,不僅如此,等到復墾時還要從外面運輸土壤,造成二次浪費。”道路建成后,汪波算了一筆賬,在施工過程中,原先計劃修建5個棄土場,每減修一個,就能節省占耕面積超17畝(約合1.13萬平方米),節省征地費131.25萬元;間接節省設備使用費約24萬元,降低就地堆放消耗費75.25萬元。
唐華偉介紹,都安高速從建設到通車,全線僅地表土收集就已超600萬立方米。以T3標段為例,其在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土壤已經達到全收集、全利用,征占的棄土場用地也實現了全復墾、全綠化,項目結束后完全看不出施工的痕跡。
“為符合都安高速倡導的綠色公路創建理念,預計今后數年內,邊坡綠化率將提升約20%,并逐漸與自然生態植被融合,達到美化公路環境及固坡的效果。”T23標段工程部長李思毅介紹,都安項目邊坡治理采用了整潔有序、更能呈現“綠色”的新型設計方案。
“在邊坡打造上,我們的創新點在于施作了土工格室石質填方邊坡綠化和石質填方邊坡掛網噴播綠化,不僅節約運營成本,外觀也更加漂亮。”李思毅說。
據了解,采用拱形骨架防護的傳統方式,雖能夠起到固定植被的作用,但經雨水長期沖刷后,極易出現排水不暢、破面凹凸的情況,如遇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還存在坍塌風險,修繕成本較高。
“我們采用的技術能夠有效避免水土流失。”李思毅介紹,土工格室綠化施工首先是要整平邊坡,同時清除坡面浮石、危石,保證坡面平整,通過填充高于格室5至10厘米的土層,加蓋無紡布防止草種被沖刷,定期施肥、撒藥,可確保植物生長整齊。而掛網噴播綠化施工則是運用可分解材料固定邊坡土壤,同時設置急流槽,減少坡面沖刷。
以T23標段占地1174平方米的邊坡為例,采用掛網噴播綠化防護工程,每100平方米可節約工程造價7266元。不僅如此,相較于襯砌拱護坡,采用噴射植草灌可減少混凝土用量146立方米,經換算,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噸,節約施工用電4500千瓦時。
都安項目的另一個綠色創新點在于實現了標段之間的資源互用。
“我們標段的施工難點在于全線無石方,路基挖方填料的200多立方米都是高液限粉黏土,物理性復雜,無法滿足路基填充要求,如果將土壤廢棄再重新取土填筑將會增加額外的費用。”T18標段項目負責人王剛說。
在T18標段不遠處的T19標段,全線為巖石標段,也是原計劃的棄方標段,沒有土方覆土綠化。經專家驗證,T18標段利用T19標段的棄石,采用“五土一石”和“三土一石”的方式層層疊壓填筑,既能保證路基填充質量,將多余棄土運至T19標段,又可用于棄石場的覆土綠化。
“通過標段間的協同合作,不僅有效利用了棄石及多余棄土,節省了取土費用及覆土費用,也提升了兩個標段的工作效率。”王剛說。
在都安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每一個標段都堅持以綠色為示范,并從始至終貫徹綠色建設理念。
在T18標段的建設過程中,因為途經一片古樹林,項目辦在專家建議的基礎上,采取筑石包圍古樹、加固古樹的方法,以確保不破壞古樹周邊生態。同時,標段還盡可能地選擇避開基本農田及林地。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我們選擇在地方廢棄工程用地上建設場站,待建成后歸還當地政府,作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同時對施工中的表土進行集中收集堆放,用于邊坡成型后的綠化及臨時場站覆土綠化,使表土得到重復利用,以減少資源環境破壞,實現雙贏。”王剛說。
作為西南地區西昌、六盤水、安順等重要城市通往珠三角經濟區的最快捷通道,都安高速主線設計時速100公里,按雙向四至八車道不同技術標準建設,連接貴州省黔南州、黔東南州、安順市等市州的多個縣市,并與G76廈蓉高速、G75蘭海高速、G60滬昆高速及S89花安高速相接。
2021年6月8日,24輛裝載著試驗貨物的貨車組成隊列行駛在都安高速全線控制性工程——云霧特大橋上,每輛車的重量都嚴格控制在35噸,總重量840噸。車隊以15公里的時速勻速駛過橋梁,檢測大橋結構的承受力和狀態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經過靜力荷載試驗和動力荷載試驗,測試獲得成功。
法乎其上,收獲優秀。從工程管理到保障措施,再到工程質量,創新意識和獨特匠心被深植于每一名建設者的內心。因此,都安項目在交工驗收時,各項檢測指標全部達到優良標準,質量關鍵指標優良率位于貴州省前列;100余項質量安全微創新、BIM技術應用斬獲交通運輸部的綠色公路項目、BIM技術應用示范項目、品質工程攻關行動質量安全微創新示范項目、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品質工程項目及鋼結構橋梁示范項目等全國和省級多項大獎。

云霧特大橋
“我們尤其注重過程質量管控,并嚴格執行層層報檢工作程序,每道工序施工完成后必須經中心試驗室、駐地辦及路面監控咨詢三方到場檢測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都安項目LM4標段項目副經理王平說。
為加強對路面工程各結構層用碎石質量的施工管控,項目辦統一了全線的路面工程集料生產線篩網尺寸和瀝青拌和樓熱料倉篩網尺寸,以保證集料生產規格與拌和樓用料的規格匹配。同時,為確保全線路面用料質量達標,項目辦還要求全線碎石加工均使用三級破碎工藝。
“全方位管控原材料,強化一體化場站建設,原材料自己加工生產,形成產業鏈。”王平介紹,LM4標段配備了全世界最先進的中大大寬度抗離析DT2000型、DT2360縮折疊型攤鋪機對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基層及瀝青面層進行攤鋪,其最大推鋪寬度可達到23米,有效減少因二次推鋪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了路面平整度及行車舒適性,同時保證路面平整度控制在0.6毫米以內。
作為貴州省高速公路建設史上首個在建八車道高速公路隧道項目,都安項目第T21合同段,以大跨徑隧道施工為主,該標段共包含5座超大斷面隧道,隧道里程2.4公里,占標段全線5.785公里的42%。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強化項目管控,推行‘四新技術’等措施,明確相關作業標準和工作流程,為項目又快又好地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T21標段生產副經理劉穎彥介紹。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項目辦在人工智能化、BIM系統及信息化、微創新建設上均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性的實踐成果。
為確保項目辦與各參與標段間溝通更為便捷、協作更為緊密、管理更為高效,并減少因時間流失或在交錯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難題,項目辦在全線工程和地形分析中充分把BIM運用到技術模擬、交通導改、輔助設計和施工全過程。

微創新——直螺紋鋼筋套筒自動上絲器
為有效解決長線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常規性巡查用時周期長等問題,方便項目辦和總監辦通過視頻快速、直觀了解現場情況,項目辦要求31個土建施工標段配置無人機設備,每月定期統一無人機航拍高度、角度、路線,并將航拍視頻上傳至BIM管理系統。一旦發現如進度滯后、安全隱患、不文明施工等問題,項目辦和總監辦可立即到達現場實施管理干預。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辦還積極鼓勵各標段自主開展微創新應用,多項成果獲得了貴州省公路水運工程2020年度工程質量安全技術“微創新”成果。
此外,項目辦還與貴州道坦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引入了“公路建設一體化管理系統”,圍繞國家、廳部和地方三級對于交通建設的發展規劃要求,并基于“互聯網+”理念,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改進公路建設項目管理方式,用科技賦能項目的高質量管理。
“云霧隧道建設原方案存在破壞環境的問題,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對此,我們及時調整方案,通過研判考察重新擬定延長隧道新方案,不僅保障了施工安全,更保護了生態環境。”都安項目LM2標段項目經理閆小剛介紹,安全生產、以人為本、低碳節約,是都安項目建設始終堅持的原則。
為加強建設過程中的安全管控,項目辦還在各個互通進入口設置崗亭,嚴格執行通行證制度,杜絕社會車輛上行高速,并在通行路段間隔設置減速防撞桶,有效降低了建設安全風險與隱患。同時針對已建成路段,項目辦還專門下發安全管控標準化設施效果圖,有效保證了都安高速的平安建設。
安全生產是第一位的,這是閆小剛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作為都安高速全線控制性工程之一的云霧特大橋,橋面施工對壓路機的要求很高。閆小剛說,“在施工前,我們會對橋梁荷載進行精密驗算,過程中,我們還會采用震蕩壓路機施工,以確保橋梁建設安全。”
都勻市毛尖鎮境內,一座長5267米、寬11米、凈高5米的山體隧道恢宏而立,這是都安高速全線控制性工程之一的毛尖隧道,也是都安項目全線最長隧道工程,位于T11標段內。
雷雙六是T11標段項目技術負責人。據他介紹,毛尖隧道不僅是項目全線最長隧道,而且是一條低瓦斯隧道。“高峰期有800多人參與施工。為了防止瓦斯泄漏,保證項目安全推進,施工現場要時刻保持通風,同時進行瓦斯監控,采用防爆電纜、防爆燈進行作業,一刻都不能松懈。”雷雙六說。
在他看來,都安項目橋隧比高,施工變道、材料運輸都十分困難,尤其是地質構造復雜,可謂是“一米一個地質情況”,常常會遇到突泥、涌水,必須隨時應變,做好應急保障。
作為毛尖隧道突擊隊的一員,雷雙六無論風雨、不分晝夜,帶領全線工人奮戰在項目一線。他說:“我愿做貴州高速公路建設的先行者、擔當者,日復一日將汗水揮灑在黔貴大地,只為把交通便利帶給更多人。”
貴定縣云霧鎮境內,全長1720米的云霧特大橋巍峨矗立。云霧特大橋主塔設計結構高度分別為273米和300米,目前在折“H”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索塔高度中居世界第一。不僅如此,云霧特大橋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尤其在地質條件復雜山區,受交通條件限制,大型吊裝設備無法應用。
看著云霧特大橋從無到有,T13標段項目副經理盧勇感概萬千。
云霧特大橋是特大型鋼結構橋,需要1.8萬噸鋼結構材料,螺栓55萬套。為架起云霧特大橋,建設者在幾乎沒有平地的現場建起拼裝廠,讓鋼結構完成從零到整的組裝。
“我們對精度要求極高,每一個建設者必須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具備充分的耐心。”盧勇回憶,建設期間,常常是幾十個工人同時在兩三百米的高空作業,面對每天的風吹日曬,持續工作長達六七個小時。
如今看到云霧特大橋正式通車,盧勇欣慰地笑了,數年的艱辛付出在這一刻得到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