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念秋
家鄉路的變遷,是家鄉經濟飛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共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更是建黨百年來公路建設日新月異的重要體現。
我的故鄉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這里千山萬仞、溝壑縱橫的地貌,將分布在高山與低谷之間的鄉鎮村寨,分割成一處處“孤島”,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只有修好路,家鄉的人民才能致富,寶貴的資源才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在黨的領導下,貴州公路的巨大變化給當地人民生活帶來諸了多便利、也使得家鄉經濟文化快速發展。興義公路管理局以初心使命筑大道,不斷補齊黔西南州貧困地區國省干道短板,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保障水平,推動了晴隆縣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久前,我沿著提等改造后的國道320線,感受到了家鄉晴隆縣的變遷。
陽光下,國道320線猶如一條流光溢彩的“綢帶”,橫跨星羅棋布的江河溝壑,穿梭在風光綺麗的綠水青山之間,描摹出一幅令人陶醉的生態畫卷。
位于國道320線上的望江臺,引得諸多游客駐足流連,清澈潔凈的北盤江在藍天的映襯下越發碧藍,道路沿著高山綿延,與云海交融、與河流平行。
看著這條家鄉路,從十幾年前下過雨后就泥濘不堪的土路,發展到現在的樣子,我感到真心自豪。記得小時候我住在晴隆縣大廠鎮,每次到縣城要坐幾個小時的大巴車,有時遇到下大雨的天氣,路上積水總是很深。待到上高中時,往返于縣城和興義市之間,甚至需要10多個小時的車程,“山路十八彎”都不足以形容晴隆的公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道拐”,它仿佛游蛇下山,盤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脈和磨盤山之間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45年,滇黔公路被重新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隨史迪威公路載入史冊。
1954年,貴州省公路局副局長張鎮中任黔滇公路改造指揮部副指揮長,他領導工程隊在“二十四道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縱坡放緩,并設計新修了一條6公里的回頭彎路,在山腳與“二十四道拐”的下山路相銜接,作為國道320線的主要通車道,這是當時黔滇公路改建中難度最大的工程之一,因形如月亮,得名“月亮保坎”。

國道320公路繞道二十四道拐 雷文興 攝

阿妹戚托小鎮的篝火晚會 李念秋 攝
張鎮中在這項工程中傾注了大量心血。1988年,張鎮中因病去世之后,他的家人依據他的遺囑,將他的骨灰撒在了月亮保坎上,并作無字碑銘志。公路職工為了緬懷張鎮中,在碑上刻字以啟迪后人。近年來,興義公路管理局又對國道320線進行了提等升級改造。
晴隆縣擁有豐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資源。但由于過去國道320線的旅游景點配套設施相對滯后,交通不便阻礙了旅游發展。為方便大家到晴隆觀光旅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興義公路管理局在公路提等改造升級的基礎上,把愛國文化融入公路建設中。并根據地域文化、生態環境特點,加大了石漠化地段公路的綠化美化投入,建設了民族文化元素多樣的觀景臺、休息區,將旅游觀光和愛國教育融為一體。
近年來,當地政府借助國道320線帶來的便利條件,以及電視劇《二十四道拐》的熱播,著手發展旅游業。
在“二十四道拐”不遠處,有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它不僅是易地扶貧搬遷和旅游扶貧示范的亮麗名片,還被列入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創建名單。在這里可以一睹彝族傳統舞蹈——阿妹戚托的風采,每個星月交織的夜晚,這里都上演著一場場“非遺文化大餐”,慕名而來的四方游客圍著篝火,手牽著手,載歌載舞。這里的特色民居排排矗立,別有一番風味,山水和特色民居交相輝映。從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來的6000余名群眾,在社區車間、旅游服務中心以及家門口各色小店里忙碌著,老人們靜坐窗下帶娃、刺繡……他們逐漸了適應了城里的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
“暢安舒美”的國道320 線,為晴隆縣持續發展山地旅游貢獻著交通力量。“十三五”末期,晴隆縣游客接待量、旅游總收入分別是“十二五”末期的6.53 倍和10.5倍,三產增加值實現了年均12.76 %的高速增長。
沿著國道320線,無邊美景入畫來,層層梯田層層綠,片片茶葉片片翠,云霧繚繞中的茶園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在這條公路的輻射帶動下,一條產業帶被盤活了。
晴隆縣茶葉種植至少有600多年的歷史,目前的發現和科學研究表明,世界之茶,源于中國;中國之茶,源于貴州;貴州之茶,源于晴隆。晴隆是茶的發源地。世界唯一一枚茶籽化石就發現于此。

全國唯一整鄉搬遷示范點阿妹戚托小鎮 李念秋 攝
依據《南龍府志》和《晴隆縣志》記載,自明清以來,晴隆當地所產綠茶已成為皇家貢品。明代萬歷年間進士,天啟年任安南衛(今晴隆縣)正三品總兵鄧子龍將軍,十分推崇晴隆綠茶,在城郊鴉關(今24道拐)古驛道木魚坡旁建造“莫忙亭”為過往行客提供飲茶歇息之所。他還撰寫了“為民忙,為利忙,忙里偷閑,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一碗酒來!”的楹聯。許多墨客騷人、官宦商賈常聚于亭里喝茶飲酒,雅趣橫生。
而這個古時的鴉關古驛道,在抗戰時期又承擔起另外一項歷史使命。1939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兩年之后,中國東南沿海被日軍占領封鎖,茶葉成為換取槍支彈藥的“政治商品”。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意在通過西南交通要道--史迪威公路,出口茶葉換取外匯購買抗戰所需的槍支彈藥。

定汪村布依族婦女在織夢坊切磋手藝 雷文興 攝
新中國成立后,茶葉在晴隆縣境內被廣泛種植。如今,茶產業已成為晴隆縣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重點產業,一車車綠茶沿著國道320線送出大山,通達四海。
暢達的公路,講述著盛世的繁榮與安寧。隨著國道320線的改擴建,眾多企業的入駐,市場需求的不斷加大,林下菌藥、橙子等特色農副產品也走出深山、走向全國,成了引領鄉親們奔赴小康的致富產業。
晴隆茶葉和公路的發展史,亦是當地時代變遷的發展史,在黨的領導下,黔西南古茶樹正日益受到人們的尊崇與保護,晴隆茶葉也正以自己特有的優勢釋放出悠悠茶香,一條條國省干線公路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產業增收。
國道320線,就像一把打開山門的“金鑰匙”,帶動了一片產業,帶富了一片熱土,筑牢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鄉村振興,少不了產業賦能,也少不了文化之“魂”。國道320沿線的古老布依族村落——晴隆縣定汪村,是一個以文化、藝術振興鄉村的典型案例。漫步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村落,可以看到當地的布依族婦女或是在家門口刺繡,或是在做蠟染。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樣,質樸素雅的圖案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
定汪村有一間“織夢坊”。在這里,村里的婦女們交流切磋刺繡手藝,傳授布依族刺繡技藝,將布依族精致的刺繡變成商品。“去年8月,我們村還上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的《“網紅村”結對幫扶 藝術振興鄉村》節目嘞。”布依族婦女王志蘭自豪地說。

美麗的定汪村
在這個地處深山的布依族小山村,曾經的137戶人家中有近一半是貧困戶。如今,布依族的刺繡、蠟染隨處可見,廢棄木材和農用品變成了藝術品,閑置地成了群眾舞臺和廣場,閑置房屋建成了孩子們的書院,一周拿到集市上賣一次的農產品上了電商平臺,充滿藝術氣息的寨子還開起了民宿。
越來越多的定汪村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創業致富,其他村的村民也趕來定汪學習。他們正切實地享受著公路交通基礎設施便利和藝術振興鄉村帶來的環境提升和改革紅利。定汪村一位村民說:“現在我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道路越來越寬、路況越來越好,很多村民買上了汽車、拖拉機,過去轉場遷徙的‘馬背牛馱’變成了現在的‘四個轱轆開起就走’。”
興義公路管理局為了助力沿線公路鄉村振興,還在不斷加強對公路的精細化養護,不斷提升公路安全性能和公路服務品質。
家鄉路的變遷,是家鄉經濟飛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共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更是建黨百年來公路建設日新月異的重要體現。在交通的助力下,我的家鄉晴隆縣于“十三五”期間,在全省經濟發展綜合測評的綜合排名從第八位躍升到第三位,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