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齊魯漢風”作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院“諸侯王系列展”的第三個展覽,從赫赫威儀、民熙物阜、黃泉碧落等方面闡述了兩漢時期齊魯地區漢代諸侯王的風采。本文從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字體的選取與組合、文物的選用與重構等方面入手,并結合展覽內容與展品,淺析展覽陳列設計所體現的漢代風采(簡稱“漢風”)。
關鍵詞:齊魯漢風;陳列設計;漢風;諸侯王系列展
“齊魯漢風”展覽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院與山東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長清博物館、章丘博物館、淄博市博物館、齊文化博物院、巨野博物館等八家單位合作的“漢代諸侯王系列展”,共展出山東地區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的354件(套)珍貴文物。山東作為漢代最富庶的地區,也是目前發掘漢代諸侯王墓最多的省份之一,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為我們了解漢代的王侯生活和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展覽的陳列設計從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字體的選取與組合、文物的選用與重構等三方面入手,緊緊圍繞“漢風”這一設計出發點,構建大氣、沉穩的展覽效果。
一、色彩的選擇與搭配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象征色彩。色彩印象的形成既受到出土文物的影響,也受到當下影視作品、平面設計、立體建筑等視覺呈現的影響,同時也與受眾對其的傳播、闡釋有關。色彩便于構建穩定的認知體驗,快速識別認知對象,簡化信息以歸納總結。因此,提取漢代的象征色彩并合理利用,對于展覽的陳列風格的奠定、陳列語言的表達、觀展體驗的豐富,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雖然關于時代的色彩印象莫衷一是,但是就漢代而言,紅色是一個高頻色彩詞匯。從出土的漢代漆器、墓室壁畫的紋樣填涂、漢代服飾的裝飾色彩等角度,都可以窺探到紅色的存在。尤其是漢代漆器的紅黑兩色搭配流暢大氣的云氣紋樣及動物紋樣,與后人對漢代的雄渾自信的時代印象互相印證。因此,飽和度較高的紅色和黑色是漢代非常鮮明的象征色。同時,在墓室壁畫中出現的磚紅色及馬王堆漢墓出土服飾中的赭黃色,也是漢代色彩印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齊魯漢風”的陳列設計便以紅色黑色、磚紅色灰色、赭黃色灰色三組色彩搭配為出發點,通過合理且恰當組合重構,與三個部分的主題內容緊密連接。例如,第一部分“赫赫威儀”用紅色和黑色勾勒出漢代山東地區王侯的生活的日常;第二部分“民熙物阜”選取磚紅色烘托漢代山東地區繁榮的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第三部分“黃泉碧落”則將赭黃色置于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文化理念中,凸顯并印證漢人的死亡哲學。在柜內圖文排版方面,以展廳的主色調為大原則,一級標題選用文字與展品結合,二級標題選用線圖與文字結合,主次分明、邏輯清晰,將觀者帶入一個有主題、有邏輯、有視角的展覽語境中。針對通柜和高柜兩種不同體量的展柜,揚長避短,在高柜上增加縱向統一性,在通柜上展現長展線體現的縱深感,變化中把握統一,制造韻律感的同時也不會顯得雜亂無序。柜外空間作為柜內空間的補充與呼應,色彩選擇也是按照同一色系求變化的原則,在視覺認知層面給人以一致性,同時又通過明暗及飽和度的差異制造差異性。
二、字體的選取與組合
展標是展覽視覺呈現的第一面窗戶。無論作為展覽空間效果的展示,還是作為展覽宣傳的平面表達,展標都是傳達給受眾關于展覽風格的第一印象。“齊魯漢風”展是漢代山東地區諸侯王墓的出土文物展,歷史感強;“齊魯漢風”四字作為展覽標題,高度凝縮了展覽內容,如何通過視覺設計,將展標想要傳達的歷史厚重感準確、直觀地傳達出來,是陳列設計圍繞“漢風”構筑視覺表達的重要步驟。
“齊魯漢風”四字取自漢代山東地區的著名碑刻——《張遷碑》《乙瑛碑》和《史晨碑》,通過合理恰當的藝術加工,保留粗礪、渾厚的漢代碑刻的風格特點,并以印章的方式排列呈現,在空間上采取錯落且突出墻體的立體字安裝方式,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展覽所呈現的漢代山東地區政治赫然、經濟富庶、文化繁榮的巍然、雄渾的整體風貌相吻合。此外,三個部分的標題字也是以碑刻文字為表達載體,并襯于展廳特色文物的線圖之上,在追求形式美感的同時兼具意義內涵。
三、文物的選用與重構
宋向光在《博物館陳列的性質與價值取向》一文中,提出我國博物館陳列反映出三種價值取向,即 “突出文物價值”的取向,“突出知識價值”的取向,“關注觀眾需求”的取向。三種價值取向無一例外都將“展品”置于中心地位。展品是展覽的根基,無論是為了突出文物自身的價值,還是出于知識輸出的目的,亦或是滿足觀眾的需求,展品都是非常重要的載體。陳列設計應以此為出發點,通過與文本的配合,借助輔助展具,結合多媒體、燈光等設施,豐富展覽語言,將概念化的指示轉化為視覺化的陳列。
“齊魯漢風”展以展出文物為中心,與展覽的內容文本相呼應。例如序廳紅底平鋪的黃色線描卷云紋圖案出自在展文物——錯金銀當盧,結語部分的卷云紋圖案出自在展文物——玉枕。雖然卷云紋在漢代諸多器物上均有體現,但是選用在展文物上的圖案裝飾,更加嚴謹,更能體現展覽的一體化統籌、知識的傳達與互動。序廳還選取了展出文物——鶴踏龜背銅博山爐做立體造型,與展標、卷云紋共同構成畫面,通過文字、實物圖片、線圖三者的結合與補充,豐富場景效果。此外,充分利用二廳立柱營造空間氛圍、引導展覽內容、呼應柜內背板等多重功能,飾以與附近展柜內容相關的線圖,呼應柜內文物,烘托文本內涵,且發揮了挑高空間與高展柜相呼應的視覺優勢,營造通透、震撼的空間沖擊力,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協調統一。
誠然,受制于時間和空間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展覽陳列設計立足于但不拘泥于文物,尤其不拘泥于在展文物。因此,針對沒有展出但適合表達文本內容、烘托展廳氛圍的文物,也應納入設計素材的考慮范疇。例如,序廳將《張遷碑》的局部做平面噴繪;一廳燈箱墻將漢代石刻做專題圖文展示;二廳通道兩側集中展示山東地區漢畫像石中庖廚、耕耱、紡織、狩獵、伴奏、制車輪等場景;二廳通道底選用陶井做立體造型,該器物具體形象,既有水瓶和打水人,也有井邊的樹木和井亭,貼合“民熙物阜”這一主題;二廳部首附近用銀豆的線圖俯視圖做裝飾,呼應對面獨立柜的實物展品;三廳壁柜以漢代山東地區的畫像石、畫像磚上的羽人和神獸形象為畫面中心,黑底配以赭黃色,營造幽暗、神秘的空間氛圍,呼應張衡《冢賦》中的文字描述——“幽墓既美,鬼神既寧”“如春之卉,如日之升”;結語部分將陶馬襯于黑色圓形之上,與紅色底色在形狀和色彩上形成鮮明對比,且馬頭的視線引向中間結語文字,在審美層面之余增添功能性。
通過合理利用并重構在展文物及在展文物之外但與主題相關的文物資料,不論是立體呈現還是平面鋪貼,無論是純圖片文本還是圖文混排,都是圍繞展覽主題所做的積極嘗試,實現了展覽語言的豐富生動,展陳效果的出新出彩。
參考文獻:
1.張末元編著.《漢代服飾》[M].北京:中華書局,2017.
2.周士琦著.跨時空的歷史文化再現: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60年[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
3.[美]達利斯·A·蒙塞夫四世/著,馮曄/譯.創意配色模板3000例[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2015.
4.宋向光.博物館陳列的性質與價值取向[J].中國博物館,2005(02):5
5.黃雪寅.藝術的再創造——關于展覽形式設計的逆向性思考[J].博物院,2020(6):59-67.
作者簡介:
裴欣,工作單位:西漢南越王博物院,文博助理館員,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博物館陳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