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超 李保林
前幾天在走訪市場,觀摩興盛優選西南一省份共享倉時,除了常見的果蔬生鮮、米面糧油、食品飲料與紙衛洗化之外,發現有并非家庭需求的飼料產品有條不紊地陳列在倉庫的一角。
作為社區團購TOP3之一的興盛優選將飼料作為常規產品進行銷售,這個賽道又發生了什么新的變化?物化到產品選擇上是怎樣的一種底層邏輯?
自從社區團購賽道打開之后,京東就被貼上了傳統電商的標簽,而傳統電商擁有基于信息流搜索、資金流預付與物流交付一件代發等顯著的特征。
那么,社區團購電商的產品邏輯是什么呢?
基于家庭的消費邏輯。以家庭為主體,而不是以個人為主體;是居家,而非出行。
基于生鮮的引流邏輯。生鮮品類是所有產品互聯網滲透率最低的品類,具有鮮明的剛需與高頻特征,同時也有易損與短保兩個致命的缺陷。生鮮切入,標品跟進,成為社區團購平臺產品布局的不二節奏。
基于場景的需求邏輯。傳統實體店是人找貨邏輯,社區團購是貨找人邏輯。連接貨與人之間的紐帶就是“場”。場景是需求的根本,也是選品的根據。
基于圖文的展示邏輯。實體店是標準的實物展示原則,所見即所得帶給用戶極好的體驗,付出的代價是成本高,每一瓶水、每一包紙巾都要分攤房租、水電費與理貨費。
社區團購是以圖文形式完成與顧客的溝通,信息交互是極致的低成本,基于圖片交易,實物次日交付,犧牲的是用戶的體驗。
基于團長的推薦邏輯。Z世代歡迎推薦,拒絕推銷,團長成為零售的觸點,這種分布式KOL(關鍵意見領袖)形成了密度站點,如同毛細血管般地向用戶推廣產品,完成鏈接并及時處理售后。
商店與社群融合成為一體,同時連接了線上互聯網,三者總歸為閉環鏈條,也就是說,線下、線上與社群形成三位一體。
基于到店的自提邏輯。如果說京東叫快遞電商,那么美團優選、多多買菜、興盛優選則可以叫做自提電商。將最后500米做輕,不是送貨到家,甚至犧牲用戶體驗來降低履約成本,這是社區團購模式的顯著特征。
在成本、效率與體驗這個鐵三角中,目前只有社區團購做到了將成本壓到極致,就算大廠平臺不進行補貼,社區團購產品價格應該低于社群團購,低于直播帶貨。
基于線上的交易邏輯。交易完全在線化,信息流高效交互,資金流全程可追溯,更高效的履約。
基于預售的期貨邏輯。不是現售,而是預售;賣的不是現貨,而是期貨。資金流與物流分離,用戶付款時,商品還在供應鏈倉庫。更低成本履約,更高效率觸達成交。
基于集配的交付邏輯。商品有兩種,一種適合一件代發,一種不適合一件代發。適合一件代發的商品特征是貨值高、體積小、重量輕,適合快遞,這是傳統電商交付方式。不適合一件代發的商品特征是貨值低、體積大、體量重,不方便快遞,就適合集中配送,這是社區團購的交付方式。
基于溫度的社交邏輯。跌跌撞撞的大廠終歸會為魯莽買單,重拾團長價值才是解決正道。
社區的背后邏輯是社交,缺乏團長的生意不叫社區團購,沒有溫度的交易不叫社區電商。
當前,社區團購最大的矛盾既不是大廠平臺之間的沖突,也不是資本平臺與地方平臺之間的博弈,而是平臺與團長兩個階層之間的流量爭奪。
從2015年萌芽到2017年興起再到2020年大廠攪局,直至2021年7月進入后時代,社區團購快節奏地迭代著商業模式,表現在產品端呈現出以下特點:
1.家庭生活需求延伸到生產需求,比如農資化肥。
2.快消品延伸到耐用消費品,比如冰箱、空調、洗衣機。
3.零售購買延伸到批發購買,比如雞蛋論盒賣、論筐賣。
4.家庭購買場景延伸到專業購買場景,比如小餐飲與鄉廚準專業購買。
5.消費型購買延伸到進貨型購買,比如零售店補充型進貨。
6.實物商品延伸到虛擬商品(服務業),比如家政、景區票、影院票、各類消費券等。
以上6大變化說明什么?
市場更加下沉
從拼多多與美團的財報就可以看出,兩大巨頭持續的用戶拉新來自四五六線下沉市場,立下首功的就是社區團購,雖然承受著巨虧的代價。
下沉市場客戶自然有不同于一二線市場的需求,因此,社區團購沖擊的不僅僅是快消品,還囊括了農資化肥,甚至家居建材等行業,這是由用戶需求決定的。
中國農村市場廣袤、多元、復雜,包括農村淘寶在內的快遞電商,往往下沉到鄉鎮一級就戛然而止,無法繼續往下滲透;但是社區團購是集配模式,小賣店開到哪里,社區團購就會跟到哪里。
據傳興盛優選每天一個億的GMV,其中40%來自根據地湖南市場,如果不是打透到鄉村,很難支撐這個數據。
消費場景更加多元
社區團購始于家庭場景,但終歸是圍繞用戶需求,因此延伸到出行、旅游、辦公就不足為奇了,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集成野心顯而易見。
消費場景的多元實質是需求更加分化,當用戶用10分鐘時間以大拇指搜完美團優選、多多買菜、興盛優選而非需要花費2小時用腳逛完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我們就會明白,這是一場替代性競爭。
興盛優選開賣飼料是用戶需求驅動著供給變革,或者說不是興盛優選要賣,而是用戶要買,自然引起平臺產品結構的變化。
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是在進行廣度、深度與密度的布局,社區團購也不例外。產品的變化顯示著模式的迭代,模式的進化改變著產品的布局。
作者:陳海超,麥營銷咨詢新零售機構首席顧問;李保林,團品牌新零售倡導者、團品牌俱樂部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