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人類為適應自然而選擇群居。如今,人們不用因生存而成群結隊,但仍需要朋友和家人的陪伴。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發表在《自然》雜志的最新研究發現,長期孤獨狀態會引發和導致不健康的睡眠和飲食習慣。
研究團隊用同樣是群居的黑腹果蠅作為研究社交隔離的樣本。研究人員將果蠅分為3組:第一組在正常群體中生活;第二組為短期(1~3天)與群體隔離;第三組為長期(5~7天)與群體隔離。隨后,研究團隊對3組果蠅進行長時間觀察發現,與群體生活或短期隔離果蠅相比,長期隔離的果蠅睡眠模式受到干擾,并且食量是前兩者的兩倍。為確保他們觀察到的行為異常與孤獨有關,研究人員觀察了失眠果蠅,發現它們的進食并沒有因為睡眠減少而增多。
為探究原因,實驗人員開展了進一步研究:在孤獨的果蠅大腦中,有214個基因表達出現了變化,這可能和異常行為有關。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一群叫做P2神經元的細胞,假如抑制了這些神經元的活性,長期隔離的果蠅也不會出現吃得更多、睡得更少的行為。相反,如果人為激活短期隔離的果蠅中P2神經元,就會導致這些果蠅吃得更多,睡得更少。這就說明P2神經元很可能是因孤獨導致異常行為的誘因。
從果蠅到人類,許多群居動物在長期孤獨狀態下都會出現吃得多睡得少。研究人員表示,受新冠疫情社交隔離的影響,越來越多美國人出現體重增加和睡眠不足。他們可通過電子設備和相隔千里的家人朋友閑話家常,以擺脫孤獨。
吃了藥病沒好,啥原因?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吃藥不見效可能是腸道菌群在搗鬼。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員、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毒理學組研究室主任基蘭·帕蒂爾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分析藥物與腸道菌群的關聯性。研究人員在腸道菌群培養基中培養了25種常見腸道細菌,并研究每種細菌與15種靶向藥物的相互作用情況。結果發現,生活在人類腸道中的多種細菌可與抗抑郁藥、止痛藥、心臟藥物等多種不同類型藥物相互作用。在總共發現的細菌與藥物間的70種相互作用中,29種為首次發現。超過一半的新增腸道細菌與藥物作用可歸因為生物積累——在藥物起效前將其“攔截儲藏”。抗抑郁藥度洛西汀和治糖尿病藥羅格列酮就是典型的腸道細菌“收藏藥”。腸道細菌儲存藥物時不會對其進行生物轉化,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影響細菌生長。這種積累不僅會削弱藥物作用,而且可能改變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既影響藥效,又可能導致副作用。
帕蒂爾博士表示,迄今為止,生物轉化被認為是細菌影響藥物進入體內的主要途徑。最新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即便不對藥物起作用,僅僅“劫持囤積”藥物,也會降低藥物療效。新研究凸顯了腸道菌群在藥物遞送、藥效和藥物安全方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