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喂養困難多發生在嬰幼兒食物轉化期,如從母乳喂養剛轉配方奶喂養期間、剛開始添加輔食期間,以及孩子開始自主進食期間。專家表示,造成兒童喂養困難的原因有很多,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喂養困難,尤其是已經因此而出現生長發育、神經運動發育方面的影響時,應及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盡快明確原因后,才能幫助寶寶更快地走出喂養困境。
在被家長認為是“食欲缺乏”的孩子中,有一部分其實可能并不存在有喂養問題,而是源于家長的過度擔心、焦慮。有些家長由于對兒童正常生長發育的規律了解不夠,總是認為孩子吃得太少。一般來說,孩子的食量與體重大致相關,一些體型較小的兒童,可能食量也會稍微少一些,但他們所吃進去的食物,其實是足夠滿足他們生長發育所需的。生長速度也與食量相關,處在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特別是出生后3個月內,寶寶的生長發育是非常快的,所以他們的需求量也會高一些,之后,隨著生長速度放慢,食欲也可能會跟著有所減少。因此,在遇到孩子對食物不感興趣時,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孩子的發育情況,學著去聆聽和觀察孩子自己對“我很餓”“我飽了”這些信號的表達,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吃得太少”。
而在真正存在食欲缺乏的孩子中,大致有兩大類,一類是精力旺盛型食欲缺乏兒童,他們表現為平時精力充沛、活躍,對其他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遠大于對食物的興趣。對于這類孩子,家長要注意培養他們良好的就餐習慣,可以給他們定一些就餐的規矩,同時注意盡量將孩子的就餐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為宜,一天的餐次(含零食)也不宜太多,一天最多安排5餐,每餐之間除了喝水,不吃任何東西。
另一類則是淡漠型食欲缺乏兒童,這類孩子不僅對食物和環境都沒太大興趣,與家庭照料者的互動也很少,缺乏眼神交流,或伴有抑郁情緒,這類兒童多伴有明顯的營養不良,應盡早干預,若營養情況嚴重的甚至還需要住院治療。
很多被家長誤以為挑食的現象,有可能是跟孩子的“厭新”有關。所謂“厭新”,是嬰幼兒進食技能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不愿意嘗試新食材的現象,是嬰幼兒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正常行為,一般開始于1歲左右,18~24月齡達到高峰期,之后逐漸消失。
嬰兒早期對新事物的拒絕,其實是一種適應性的保護功能,但如果他們有足夠的機會(通常為8~15次),在愉快的環境下去嘗試該新食物,那么他們會從一開始的拒絕到慢慢接受。因此,對于這種“偏食挑食”,家長們要多一些耐心,通過改變烹飪方式,改變食物的質地、形狀或顏色等,讓孩子多一些嘗試,而不能因為孩子一開始拒絕幾次就放棄嘗試,也不建議家長將食物硬塞進去,不愉快的就餐經歷,只會讓孩子對該食物更加地抗拒。
如果孩子在吃某一樣食物時,有過不愉快的進食經歷,如噎到了、嘔吐了、被強迫喂食了等,那么他們在再次吃到該食物時,就會因對食物的恐懼而出現抗拒的行為,恐懼進食多為拒絕進食固體食物。
在給孩子喂食時,不建議在孩子處于半睡半醒狀態下去給他們喂食,也不建議家長采取嚇唬或強迫喂食等不良的喂養行為。給孩子吃的食物,要根據孩子的發育特點,由細到粗,由液體狀食物—泥狀食物—顆粒狀食物—軟食—松脆的固體食物—正常固體食物慢慢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