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公路與運輸協會6月25日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和兩黨參議員小組就一個為期8年、價值1.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76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框架”達成協議。該協議將在道路、傳統基建項目等方面投資約57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5萬億元)。資金分配方面,其中1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16.90億元)用于道路、橋梁和其他主要項目,4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70.25億元)用于公共交通,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70.49億元)用于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和電氣化公共汽車。用于支付這些項目的資金來自不同渠道,包括未使用的失業保險救濟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緊急救濟立法中未使用的救濟金、私人活動債券、資產回收,以及5G頻譜拍賣的利潤等。
日本于6月發布的2021年版《官民ITS構想:路線圖》提出,到2030年,政府將通過不斷優化法制環境、加快技術研發,普及智能交通,改善各種場景中人們的出行。該路線圖提出,在農村和偏遠地區,將發展無人機、自動駕駛等服務來解決駕駛員不足的問題,并使用移動車輛提供醫療、零售等服務;在人口不足100萬的中小城市內,將大量引入MaaS等高效出行手段來優化交通;在公共交通發達的城市中,將加強各種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并擴大布置充電樁等設施,構建適應未來需要的社會環境。此外,日本將于9月成立專門管理自動駕駛和MaaS的新政府機構。
6月23日,德國聯邦內閣通過《環境保護應急計劃2022》,計劃投資8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09.57億元)用于環境保護措施,其中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 6 億元)用于建設環境友好型的交通基礎設施,此外再追加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23億元)用于建設居民區快速充電設施。

為實現經濟環保,荷蘭大型建筑公司KWS Infra提出建造塑料代替瀝青和石子的“空心”公路。其原理是利用相關專項技術將塑料壓縮至最小密度,支撐車輛運行。塑料公路的“空心”部分用途廣泛,在底部放置重要傳輸管道,可以減少其他部分占地面積;雨天可以起到排水疏通作用,適時降低洪澇危險;安置部分可隨時監控公路溫度、質量的重要傳感器,以便及時有效處理各類突發情況。此外,由于塑料馬路可實現分段鋪裝,僅需一個月便可完工。如果某段塑料公路發生損壞,將其整段拆除換新即可。該方法不僅方便,而 且 經濟。損毀的塑料公路可以經過處理重新使用,也可以將其打碎成材料投入其他原料回收處。

2021年,西班牙交通總局在西班牙境內部署了39架無人機用于道路監控,比2020年增加20架,主要分布于西班牙境內除巴斯克地區和加泰羅尼地區以外的其他區域。主要目的是監控汽車的違規行為,自行車騎行者、摩托車手和行人等弱勢群體行駛較多的道路,以及事故風險較大的路段。交通總局現已培訓無人機操控專員35人,無人機攝像機操控專員60人。這些無人機工作高度可達120米,時速80公里,適應的溫度范圍在20攝氏度至45攝氏度之間,續航時長達40分鐘,更換電池后可以立即恢復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