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瀘石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 肖勵之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是“十四五”時期主要工作目標之一。本篇介紹了四川瀘石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瀘石公司”)如何將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等綠色發展理念貫徹于瀘石高速公路的建設全過程中,打造山好水好路也好的美麗四川。
瀘石高速公路起于四川省瀘定縣咱里村傘崗坪,接雅康高速,途經傘崗坪樞紐互通、瀘定南互通、冷磧互通、海螺溝互通、王崗坪互通、安順互通、大杉樹樞紐互通,終點接雅西高速公路。路線全長96.51公里,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項目預計2024年底前全面建成。屆時,四川瀘定至石棉將邁入“1小時時代”。
我國西部山區高速公路具有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橋隧比例高、施工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等特點,加快推進西部地區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高速公路是帶狀工程,涉及面廣、路線長,西部山區既有道路地形狹窄,生物密度高、活動頻繁,隧道占比高、棄渣量大,隧道爆破、邊坡開挖、渣土處理、機械振動、涉水、占河施工等行為不可避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管控,造成環境破壞和水土流失,治理難度將非常大。面對這樣的條件,瀘石高速公路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建設全過程,成立了環水保工作領導小組,編制了一系列環水保方案,精準施策,解決不同階段的環水保問題,重點創新和實踐,在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修復、廢水處理、洞渣循環利用等方面開展科研創新攻關,并落實到項目應用中,切實解決了生態脆弱地區高速公路建設環水保難題。

車載式廢棄泥漿處理系統
瀘石公司黨委始終把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當作重大工作來抓,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決策之一,也是黨的執政宗旨、執政綱領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環水保工作領導小組,嚴格按照“三個必須”原則,堅決落實環水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并建立領導班子、施工標段對口聯席機制,明確領導班子責任分工,在日常工作中加強督導檢查。動態研判環水保形勢,統籌部署環水保重點工作,保證黨中央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在瀘石高速公路項目落地生根。

瀘石高速公路建設實景
瀘石公司組織公司內部人員和有關專家深入研討并正式編制和發布《項目環水保管理辦法》《水環保應急預案》《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違法清單》,進一步規范和約束了施工行為,用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牢固樹立制度的剛性和權威,牢牢把握守法底線和紅線。對環水保專項費用單獨建章立制,將環水保措施費用在建安費中單列,從源頭上保障專項措施投入到位,解決施工單位的“后顧之憂”。
該公司以目標為導向,以方案作規劃,督促各施工標段嚴格按照開工前和開工后“兩個階段”制定《“兩區三廠”總體規劃方案》,保證環水保措施按規范程序操作。及時編制所有涉水、涉環境敏感區的主體和臨時工程的環水保專項施工方案。
瀘石公司分類辦理環水保手續,規避未批先建風險。在施工階段對于未納入環評報告的臨時設施,主動與屬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接,及時完善新增臨時設施環評審批手續;針對涉水、涉河工程,組織編制《行洪論證報告》并取得審批批復,針對碎石加工場、拌和站等臨時設施,積極在屬地水務主管部門辦理取水許可手續。

相關規章制度
路線規劃階段遵循“環保選線”原則,主動避讓風景名勝區、珍稀動植物,降低生態環境影響,大規模減少永久用地,極大地減少征地拆遷數量。
設計階段合理選址棄土場,實現棄渣高值化利用,減少水土流失風險。
施工階段多措并舉,精準施策解決現場突出問題。在施工過程中,瀘石公司把環水保與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提到同一高度,納入常態化管理工作,并引入第三方環保咨詢、水保監理單位加強專業技術指導,解決現場疑難雜癥;嚴格考核,逗硬獎懲,對于違約違法行為動真碰硬,情節嚴重的,還將通過紀檢介入調查;對于內部管理人員同樣打表考核,刀刃向內,絕不手軟,有效解決重視程度不夠、工作執行不力、環水保措施落實不到位的頑疾;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全員覆蓋的宣傳臺賬,廣泛提高參建人員政策水平和環水保意識,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
一系列環水保措施有效解決了工程建設過程中“三廢”和噪聲難以處理的難題,促進了經濟與當地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技術手段重點突破,助力環水保管理上臺階。在傳統管理手段的基礎上,借助“環保云管家App”等信息化軟件取得重點突破,建立環水保管理多種應用功能集成的“高效平臺”,實現了動態智慧管理,對主要工點和重要場站實施智能監測和24小時實時監控,統計分析環境敏感點的噪音、揚塵監測數據,嚴控指標不超出規定界限。
瀘石公司制定了《瀘石高速公路“生態之路”創建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通過三年集中攻堅,在項目全線開展“爭創示范,打造標桿”的生態文明示范點創建活動,使施工單位常態化落實環水保措施,參建人員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使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制度體系、長效機制不斷健全并高效運轉,使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轉化為參建各方的行動自覺和常規行為。

隧道生產廢水和涌突水處理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