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時期教育的輔助手段也日益先進,云計算、物聯網、線上平臺等新興教育技術手段使得教育形態和模式越來越走向智能化、網絡化,“智慧化”教育應運而生。這樣的教育環境較之從前是開放的、有包容性的,也是逐層深入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在這個大背景下,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系方式也變得快捷、高效。學校如何依托智慧教育平臺,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拓展教育的途徑,爭取到更多的家庭教育協助,更大地發揮家庭教育在對孩子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從“被動找”變為“主動配合”,是廣大德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新時代背景下,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的熱情參與共建,以形成智慧化機制下的指導目標,創新家校共育機制。
學校教育想要真正爭取到家庭教育的協作還面臨著不少挑戰:不論是學校層面還是家長層面,教育的“主人翁”意識還不強,教育的耐心還不夠,教育的方法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學生自我生長的力量不足;有的學校和家庭甚至教育行政機構尚未將智慧教育納入相對應的評估機制,評估體系也有待改進;形成家校共育的班級鳳毛麟角,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形式相對單一,內容略顯單薄。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的熱情參與共建,以形成智慧化機制下的指導目標,創新家校共育機制。
一、共育機制在智慧教育大環境下仍面臨困境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產生合力,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墒牵诂F實生活中,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家校合力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定位不準,雙方的合作形式過于簡單,對學生真實情況的評估水平還要加強,這些都是影響家校合力的絆腳石。
1.形式單一、內容匱乏,家校共育缺少規劃
盡管時代的發展將家校合作形式帶入到了快捷、方便的溝通形式里,但是溝通的內容往往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創新性未見體現。即便有的學校開設“開放日”,邀請家長代表介紹經驗,仍然脫離不了“如何培養會學習的孩子”“怎樣教出聽話的孩子”這樣的話題,功利性明顯。這一切都源于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沒有長遠的規劃與整體的構思。家長到校參加活動大多抱著“為了孩子,去完成個任務”的心態,學校請家長做講座大多是為了“充實資料”,長此以往,家長的熱情驟減,便會由于種種原因不再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學校也會陷入沒有更好的主題而使家?;ヂ撏磺?,家校共育的循環機制便不能形成。
2.缺乏監督、無法檢驗,家校共育評估缺失
教師在QQ、微信、微博等公共平臺與家長互動時對學生的評價帶有片面性,要么說缺點,要么猛夸優點,對學生的了解并沒有真正深入,看待孩子不夠全面。家長對于學校教育的評價往往取決于孩子的成績以及孩子的心情,偏聽孩子的片面之詞,導致評價沒有建立在了解事實真相的基礎上。這一切都暴露出如今的家校共育,雖然有了高科技扶植,但是仍舊缺少合理、全面的評價體系。這樣的合作,容易導致教師和家長都產生“越界”的行為,以自己的個人喜好指揮對方,追求自己所認為的“完美”,忽視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的內心需求,損害學生利益。這時就需要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建立起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家校共育的過程及效果進行有效監督。
二、家校共育機制的構建策略
智慧教育大背景,有助于生成新型的家校關系,構建完備的中小學家校共育機制是關鍵一環。學校和家庭都需要認清智慧教育大背景下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重新思考,樹立更新的教育理念,使得家校共育得以精準定位,從而提升教育能力,共同完善行動、評估體系,升級家校共育機制。
1.整體規劃、創新形式
學校與家庭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共同對家校共育進行商討,拿出一個整體的方案,就培養學生哪些良好行為習慣、道德品質進行總體規劃,并按計劃逐步實施。同時要注意活動的多樣性、趣味性,如邀請家長給孩子講講自己擅長的專業知識,做做示范等。豐富活動類型,不要局限于“學習”方面,也可以是人際交往要點、健康生活妙招、安全常識、衛生知識等,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貢獻。
2.互相監督、互相促進
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和家庭需要相互監督,對各自的教育方法進行客觀評價,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思路,爭取更好的教育效果。學校和家庭都要守好自己的“陣地”,不要“越界指揮”。家校共育的成果平時就要注意收集,對具體的活動要及時評價,評價時注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同時,家校之間要經常溝通,提出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困惑,商量著解決,一起取得進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
總之,“教好孩子”是學校與家庭共同的理想,也是共同的責任。兩者要緊緊抓住智慧教育這個新時代帶來的契機,共同建言獻策,共同尋求資源,共同堅守自身的責任范圍,執行健康的教育理念,構建一個順應時代、經得起挑戰、立足學生長遠發展角度的和諧共育環境,切實為孩子們的成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