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粥


“吃”是個永恒的話題。人們不僅要吃,還要吃出“門道”,在這一方面,食療很有代表性。食療歷史悠久,在古人幾千年的實踐和總結下,產生許多食療理論和做法。人們以“吃”延年益壽,不同吃法的背后,是不同的需求。
二蘇的食療“秘方”
“食療”顧名思義,是指人們利用食物來調養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提起食療,不能不提北宋文壇二蘇兄弟——蘇軾和蘇轍。二人在食療方面頗有造詣,不光對某些食物情有獨鐘,還配出了獨到“秘方”。
蘇轍曾專作《服茯苓賦》向鐘愛的茯苓表白,言其“經歷千歲,化為琥珀,受雨露以彌堅,與日月而終畢,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蘇轍有意養生并開始服用茯苓,這要從他32歲那年說起。那年,蘇轍經人指點,通過服用茯苓,一年后治愈了自小就有的頑疾,從此便對養生有了興趣。
他閱讀古書,遍尋良材,終于發現了有助于延年益壽的茯苓。常吃茯苓,他感到“神止氣定,浮游自得”,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夫無窮”。
蘇軾雖不像弟弟那樣癡迷于茯苓,但也深感茯苓之好。一次,蘇軾寫信告訴朋友程正輔,他的痔瘡復發了,為了免除疼痛,他甚至堅持了兩個月的忌口計劃:休糧斷酒斷肉、拒絕醬菜鹽酪,只吃清湯淡面,但怎么都不見好轉。
在難熬的日子里,蘇軾自制了“胡麻茯苓食療方”,服食多日,神奇般地治好了痔瘡。作為美食達人,蘇軾當然不會忘記留下做法:“胡麻,黑脂麻是也。去皮,九蒸曝白。茯苓去皮,搗羅入少白蜜,雜胡麻食之,甚美?!睂τ谔K軾來說,好吃才是最大的治愈。
蘇軾也有自己鐘愛的食物——芡實,而且他有獨到的吃法:取熟芡實一粒,剝去外殼,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到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下咽。每天這樣吃10~30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樂在其中,妙不可言。
雷打不動愛喝粥
在中醫的眼中,食物褪去了些許食欲色彩,“醫食同源,藥食同用”,從神農嘗百草到《黃帝內經》、從《傷寒雜病論》到《本草經集注》,都有與食療相關的內容。唐代孟詵所著的《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宋代以后,食療不僅愈加成體系,而且更多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說起日常的食療,不能不提粥。大江南北,無不喝粥。粥作為一種古老的飲食形式,在食療領域不容小覷。古人食療之法浩如煙海,但李時珍認為粥“最為飲食之良”“寢食之間,既能養生求安樂”。粥包羅萬“材”、兼有葷素,有黑豆胡麻粥、粳米紅棗粥、紅豆薏米粥,鯉魚粥、瘦肉粥、烏雞粥等等,幾乎到了“凡食材皆可入粥”的地步。
在吃粥界,白居易和陸游是地地道道的“粥粉”。一字千金的白居易,為粥花了許多筆墨。“老饑初愛粥,瘦冷早披裘”,在《履道新居二十韻》中直言喜愛;“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在《晨興》中道出晨起喝碗粥的滿足;“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在《春寒》中,吃粥有三重愉悅,暖身、解饞,調脾養胃;“先進酒一杯,次舉粥一甌。半酣半飽時,四體春悠悠?!薄缎裸逶 防锏闹嗯渚疲牒ò腼栭g,悠然自得。
陸游也很懂粥。在《食粥》詩中他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食一碗粥,便能羽化成仙,奈何世人苦苦追求艱辛的養生之道,不懂得金子就在眼前。陸游從吃粥的經歷中悟出最樸素即是最寶貴的道理。
粥如此得人喜愛,不僅在于味道好、包容性大,也在于它確有一定藥用價值。有學者研究,以粥輔藥的記載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此后,中醫領域又系統總結了百余種藥粥方。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粥方“可常食用”,清代更是將粥用于日常食養食療里,以貼近生活為原則,達到調養治疾兼備的目的。
食療界的暢銷品
《黃帝內經》里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食療原則,說明飲食要豐富多樣。但在古代,能夠享用各色食物的也只有天子貴族,平民百姓還是以粗茶淡飯和時令果蔬為主。人們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尋找了一些食療養生佳品,比如枸杞和紅棗。
在古人食療中,枸杞出現的頻率很高。《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能“堅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人們做枸杞茶、枸杞粥、枸杞酒、枸杞飯,把枸杞用得淋漓盡致。
枸杞的妙處還在于,不光果實的食療功效顯著,枸杞芽兒也頗有好處。《紅樓夢》第六十一回中寫三姑娘探春和寶釵忽來了興致,要吃“油鹽炒枸杞芽兒”。這枸杞芽兒說的就是枸杞的嫩莖葉,它味道清爽,還有清熱、明目、益腎虧等功效。
春天的枸杞芽兒最為鮮嫩爽口、飽滿多汁,是一道常見的時令養生菜品。探春想吃枸杞芽兒,甚至愿意拿五百錢來買。五百錢的價格自然是閨中小姐不懂市面行情的體現,其實老百姓花十多錢便可享用枸杞芽兒的清爽、甘美與健康?,F在,仍然有人會做“油鹽炒枸杞芽兒”,延續傳統味道的同時也在延續古人的養生之法。
紅棗的功效自不必多說,其安中養神、益氣補血、健脾和胃等作用及香甜平和的味道,使它很受歡迎,民間有“一日食三棗,歲月不顯老”之說。
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孫思邈的“還陽棗”。據傳,有一農婦患腹疾,百般求醫問藥,始終不見好轉,甚至兩耳失聰、日益消瘦。她的兒子抱著最后的希望,日夜兼程,把孫思邈請到家中為母親醫治疾病。孫思邈經過一番望聞問切,斷定病人腹中有蟲,便先開一劑藥酒驅蟲。隨后,他又開一藥方,并以紅棗去皮去核配藥。農婦服用幾日,隨即康復。
人們對孫思邈欽佩不已,也十分感激他治病救人。由于孫思邈所用藥材中人們對紅棗最為熟悉,于是盛贊紅棗為“還陽棗”,并由此衍生和改進出了很多藥膳,紅棗漸漸為人所鐘愛。
食療里的“黑科技”
吃東西就可以延年益壽,聽著確實很有吸引力,不過,事情可沒那么簡單。食療領域有不少“黑科技”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著名的“以形養形”理論,俗稱“吃啥補啥”,如吃肝補肝、吃肺補肺、吃核桃補腦等等。但其中有多少科學道理呢?我們一定要辯證看待。
比如喝骨頭湯補鈣。一碗骨頭湯里鈣含量至多20~30毫克,如果按照成人一天攝入800毫克鈣的健康標準來算,需要喝上不止一鍋骨頭湯。
再比如吃相應的動物內臟來滋補五臟六腑,也不具有科學性。畢竟動物內臟膽固醇、脂肪含量都很高,對患有慢性病和相應功能差的人群來說,常吃內臟反倒不利于身體健康。
“以形補形”是醫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通過對自然界長期觀察、簡單類比后總結出的一些認識,但難免有很多牽強附會之處,不可盡信。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產生很多匪夷所思的做法。但講究食物多樣化、均衡飲食結構的飲食習慣總是對的。食物不能完全代替藥品治療疾病,但合理的飲食有助于帶來健康的生活。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和飲食方式,才能獲取食療的好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古代食療文化盡管有不合時宜之處,但食療本身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好奇、對生命的敬重和對生活的熱愛。珍愛一蔬一果,珍視一餐一飯,這份講究,如今看來最為可貴。(來源:“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