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亮
深度學習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學科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促進對教學難點問題、重點問題的理解,提升學習的有效性。新課標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想,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師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把深度學習滲透在每一個環節之中,在營造良好閱讀氛圍,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內容,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在此,筆者結合具體實踐制作如下幾方面研究。
一、通過文史結合,引申閱讀探究
基于深度學習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多個角度設計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通過閱讀促進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比如,文史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引領學生學習更豐富的內容,更深層次地理解文本。
如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時,教師為同學們出示一組有關詩歌時代背景的資料,使學生們知道了唐朝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當時田園荒蕪、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飽受戰亂之苦。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顛沛流離到了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在這里蓋了一間茅屋,但是兩年后一個寒冷的秋天,一場大風把茅屋的草卷走……通過了解歷史背景,為學生理解杜甫心系蒼生、胸懷天下的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點燃了思維的火花。
二、開展深度對話,進行全面解讀
初中語文深度學習模式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借助深度對話,讓學生全面、深刻地解讀文本內容。教師在備課環節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讀,在引領學生探究文本內容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確保深度學習活動開展的有質量、有效果,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初中學生受自身的語文能力、知識積累、情感體驗,生活感悟等方面局限,對于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情,構建多元化、開放性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見解,提出創造性的想法,這樣的閱讀才能體現出深度學習的價值。
比如,在教學《誡子書》一課時,教師在討論“君子”的問題時,和同學們展開了深度的對話。師:“君子”首先要成為好人,然后成為優秀的人,最終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不是父母對你們的希望?學生:是!師:那你們感覺自己能不能成“君子”呢?學生們有的回答:能!有的說,我感覺品德高尚的“大人物”才是君子,我們還差都很遠。教師表揚這位學生說:你想得很深,很有價值!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君子”呢?如果老師說鐘南山爺爺、袁隆平爺爺都是“大人物”,你們同意嗎?學生們回答,同意。老師接著問:那我說一位有仁心、有精湛醫術的醫生,在洪水中不顧個人危險進行援助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雖然不是“大人物”,但也是“君子”你們同意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同意!老師進而啟發學生:因此,一個人不論他的地位高低,貢獻大小,只要品行端正,積極為社會做貢獻,他們就是君子,你們也可以成為君子……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深度對話,實現了教育學生讀書修身,靜心養德的教學目標,對課文內容形成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三、聚焦寫作練習,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閱讀是汲取寫作養料的基本途徑。基于深度學習的閱讀教學,教師要改變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下,學生簡單重復、機械記憶的淺層閱讀方式,并通過寫作練習,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注重關注課文的邏輯性體驗和感性體驗,從而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
比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第九自然段的教學中,同學們齊讀第九自然段后半部分后。教師提問,大家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朗讀的呢?有同學說,有些哀傷,有些不舍。老師啟發說,是啊,不舍得離開,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在你40歲時,還會迷戀百草園嗎?同學們有的說,不會,長大了就不會迷戀這些了。有的說,我現在就不認為百草園好玩,都是小孩子玩的。老師繼續問:那魯迅先生為什么舍不得呢?有同學們回答:這是回憶文章,是以小孩子的口吻來寫的。老師繼而啟發學生思考:是啊,在孩子的眼里一切是充滿著童趣的!有學生情緒突然有點低落地說,我們沒有感覺到有趣,是不是我們失去了童心?老師鼓勵學生:沒關系,失去的童心,我們能找回來的,大家帶著自己的童心去找回自己的童年,用童言稚語去描述你曾經的童年生活吧。
這樣的教學將閱讀與寫作有效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按著課文的寫作方式,去構建自己的語言,激發了學生對課文語言的認同感,學生的情感也在寫作練習中得到升華。
綜上所述,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發揮出了重要作用。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結合教材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發展需求,開展多元化的深度閱讀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今后的深度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