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潔
讀心術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郭勇介紹,退休、患病、喪偶是老年普遍面臨的三個“心理坎”,哪一個沒處理好都可能帶來不小的情緒陰霾。
心理坎1:退休后找不到價值感
退休是人生一大轉折。老人失去了原有施展能力的平臺,離開了多年的工作伙伴,社會交流減少,價值感、榮譽感、使命感等需求無從實現,易使人產生“老而無用”的失落感,導致抑郁情緒,易陷入空虛、苦悶中。
從職場回歸家庭,老人一時難以適應是正常的,老人與家人都不必過于心急。大多數老人需要一點時間,正視那些涌現出的負面情緒。當發現退休并不意味著社會、家庭、子女不需要他們,只是“需要”的方式變了,老人就能坦然面對,慢慢接受、適應新生活。
心理坎2:大病小病找上門來
“多病共患”是老年疾病的一大特征。多數慢性病病因復雜,病程長且難完全治愈,一旦確診,老人常陷入無力感,從而產生煩躁、焦慮等負性情緒。
疾病并不代表生活能力喪失。健康不是沒有疾病,而是身心處于功能良好的狀態。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引起或加重疾病。衰老是生命的必然趨勢,接納而非抗拒,能讓人心態更加平和。
心理坎3:難以接受老伴走了
親人尤其是愛人的死亡,對老年人來說是十分沉重的打擊。研究顯示,晚年喪偶是老人抑郁癥的一條“導火索”:不在婚姻關系中的老年人,抑郁發生率明顯高于婚姻關系中的老年人,其中,喪偶者抑郁發生危險最高。
郭勇表示,遭遇坎坷是人生常態,讓自己的身心充實起來,就能讓“坎兒”晚來一些,來的時候有能力面對。
終身學習。老年人應盡可能保持學習,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比如學習手機等新技術、微信等新型溝通手段,充實生活。
發揮價值。通過新的社會參與、新的角色,可以改善老人因社會角色變化而引發的情緒低落,實現對自我的重新認識,保持其生命的活力。志愿活動會起到潛在的減輕喪偶之痛、幫助他們從中恢復過來的作用。家庭成員可根據不同情況,為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家務,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對社會及家庭有價值。
自娛自樂。不知道該做什么時,就做能讓自己開心起來的事。喜歡與他人交流,就多和小區內的其他老人交朋友,多跟老朋友交流;喜歡安靜地做事,就培養興趣愛好,如書法、攝影、烹飪、花藝、手工等。讓自己動起來,既有益身心,提高生活質量,又能為自己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更好地應對壓力事件。(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