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瑜
摘 ?要:在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當中,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一直都備受關注。當今社會,各類文化思潮相互滲透,對于美術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創新性。而中國畫在傳統的藝術特性之上,也應當去嘗試著融合新的藝術流派,這樣才能夠在多元化的文化激蕩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促使中國畫在創作方面能夠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景象。本文基于目前中國畫的教學過程,分析和探討了應當如何教學才能夠更好地去傳承與創新中國畫。
關鍵字:中國畫;傳承;創新;教學方案
在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藝術也在隨著時代而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中國畫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表現形式,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底蘊。教師需要教學生在學習中國畫時去透徹地領悟與傳承中國畫所帶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去嘗試著結合現代藝術的特色來對中國畫進行創新。這樣中國畫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和探討了教師應當如何在現有的教學中去教導學生對中國畫進行正確的傳承與創新。
一、如何在現有教學中對中國畫進行更好地傳承與創新
1.教學時鼓勵學生嘗試著推動藝術變革
如何做到更好地對中國畫來進行創新呢?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創新是建立在繼承的前提之下的,首先要去透徹地理解前人在中國畫領域所創造下來的結晶,去吸取前人滲透在中國畫中的文化蘊涵。然后再去從藝術創造的觀念和創作的手法上來對中國畫進行突破和創新。這樣的一種創新方式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文化底蘊去進行中國畫的發展,學生厚實的學術底蘊確保了他們的創新才是有價值的、能夠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人文精神。此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在創新的過程中去合理地接納外來的文化知識,在拓展自己視野的同時汲取一些優秀的創作手法。
舉個例子來說,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家齊白石就是在透徹研究了唐宋朝繪畫名家的作品后,才去嘗試著將傳統精神進行凝練,進而去塑造形象。而周韶華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是合理地借鑒和學習了漢唐時期的繪畫風格,進而更好地發展自我的中國畫風格。這些大家都是在認真研習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文化閱歷,進而在傳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展現出更好地中國畫作品。
2.教學時鼓勵學生嘗試開拓繪畫風格的多樣性
在不同的時期,人的精神訴求是有所不同的。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在藝術創造的可能性上也有了更多地拓寬。無論是創作的材料,還是創作的肌理等等,都有了許多新的選擇。這也意味著學生在進行中國畫的學習時,需要去更多地拓寬自我的想法,去嘗試著在繪畫的題材、表現的形式等等方面來展現自己個性化的思考。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通過嘗試將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融合變通來展現新的內容,擴大藝術的風格與空間。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隨著時代的遞進而產生的不同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舉例來說,著名畫家林風眠在繪畫的時候,就通過思考如何融合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而來進行繪畫創作。他研究了西方繪畫的塊面結構和中國畫的點韻律,并且在創作的時候適當添加了水墨的元素,進而形成了具有個人鮮明特色的繪畫風格。
3.結合時代特性來進行中國畫的創造
中國畫在內涵的表現方面,主要是在表達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國畫的創造主題大致離不開民族、國家、歷史、社會這些方面。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進行中國畫的創造時,需要讓學生去思考中國畫是如何去表現這些豐富的藝術題材的,在理解的基礎上以多樣化的藝術特點來對中國畫進行創作。而由于中國的時代精神一直是在更新和進步的。所以學生在創作時,不僅要傳承過往的民族文化精神,同時也要去思考應當如何將新的時代精神融入進來,去弘揚一些新的主旨。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在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上對中國畫進行創新,進而使得中國畫有一個更好的發展。
舉例來說,在新中國成立時,就出現了許多具有有關那個時代特征的作品,比如唐勇力的《新中國的誕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樣的作品進行觀摩和理解,去感悟作者是如何運用藝術手法將當時的時代特性展現出來的。然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當今社會的思想理論來進行中國畫的創作,讓學生借鑒原有的藝術手法,加以創新去展現當今的時代特征。
二、結語
總的來說,教師在對學生的中國畫創作部分進行教學時,不僅需要讓學生對中國畫原有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精神內涵進行一個傳承,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去創新,去豐富中國畫表達的多樣性,使得中國畫能夠更好的發展。教師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去嘗試著推動藝術變革,去嘗試著開拓一些新的繪畫風格,來使得中國畫的表達更加多樣。此外,教師也要教導學生在創作時將當今的時代特征也融合進中國畫的創作中,這樣中國畫所表達的精神內涵才能夠得到不斷的創新與豐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創作的過程中去更好地對中國畫進行傳承與創新,讓中國畫更好地在世界文化領域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朱海燕.中國畫的筆墨特點及其當代傳承[J].藝術大觀,2020(33):41-42.
[2]陳文偉.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文藝家,2020(11):5-6.
[3]王硯. 淺談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J].才智,2020(2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