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黨徽、五角星、旗幟、豐碑、山河、向日葵……一枚鮮紅璀璨,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百年榮譽與褒獎的“七一勛章”,呈現在百歲醫者辛育齡面前。
這位百歲老人的從醫之路始于從軍,曾于戰火中和白求恩共事,之后一路開拓我國胸外科醫療領域,完成我國首例人體肺移植,創建中日友好醫院并擔任首任院長……從衛生戰士到醫學專家,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辛育齡始終踐行著永遠對黨和人民的赤子忠誠,他與黨同心、與黨同行,勤奮開拓85載,為國家衛生健康事業創新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建黨百年前夕,辛育齡被黨中央授予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這是黨對這位百歲老人的最佳褒獎。
辛育齡的從醫選擇,與白求恩有著不解之緣。1921年,辛育齡在河北省高陽縣出生,這一年正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年僅16歲的辛育齡,投筆從戎參加八路軍,1939年,他被派往白求恩醫療隊擔任司藥。
在與白求恩共事的過程中,其精湛的醫術和無私的精神,深深震撼和感染了年輕的辛育齡。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白求恩不顧自己的安危,全心全意、爭分奪秒地搶救傷員的生命,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成為辛育齡學醫的座右銘。
同年7月,在白求恩精神的鼓舞下,辛育齡滿懷熱情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因抗日救國堅定與不屈的戰斗,此時的延安,成為無數熱血青年的向往之地。1942年,辛育齡經冀中軍區選拔,前往延安,進入中國醫科大學20期學習,從此踏上了漫漫的醫學之路。
到了延安,窯洞成了辛育齡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盡管當時條件艱苦,但是時刻體會著“民主、自由”的生活環境,讓他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終身的目標變得更加堅定。
辛育齡的從醫之路,從戰火中萌芽,此后一輩子的事業與愛好,都是醫學。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醫療衛生事業艱難起步,而胸外科更是一片空白。1951年8月,辛育齡作為我國首批公派留學生被派往蘇聯學習胸外科技術。5年后,辛育齡完成學業,以醫學副博士的身份歸國,他已很好地掌握了當時在國內尚屬空白的胸外科技術。
1956年6月,辛育齡放棄了優渥的部隊生活,主動要求分配到北京通州的中央結核病研究所組建胸外科。當時,我國大部分的省市還沒有建立胸外科。為了在全國普及和推廣胸外科技術,辛育齡牽頭在中央結核病研究所舉辦胸外科醫師培訓班。
1958年到1980年的22年間,辛育齡為我國培養出300多名胸外科技術骨干,并且指導40余家醫院建立了胸外科。改革開放時期,辛育齡受命主持建設新院,即中日友好醫院的工作,歷時3年,一所醫、教、研相結合、中西醫結合的國際性現代化綜合醫院拔地而起。
20世紀70年代,藥物麻醉技術尚不成熟。辛育齡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經過細心的研究發現,中醫中的針灸可以用于緩解術后病人的傷口疼痛。而且,相較其他麻藥產品,針麻沒有任何副作用。隨后,他開始運用華羅庚的優選法,對人體中的每個穴位進行痛閾的測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位于人體前臂外側的“三陽絡”被發現是鎮痛效果最佳之處。
當時,對于類似開胸這種大手術,從未有針麻的先例。而在這種情況下,辛育齡憑著過硬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的研究經驗,大膽嘗試,于1970年6月25日主刀并運用一根針,針刺“三陽絡”穴進行鎮痛,成功完成了肺切除手術。他首創的針刺麻醉下肺切除手術,震驚世界醫學界。
對于針麻肺切除手術,辛育齡先后做了1 400多例,且成功率非常高,可達98%。針麻手術的成功不僅推動了我國針灸鎮痛原理的研究工作,還將中國針灸療法成功推出國門,走向國際醫學界。
器官移植,一直被視為醫學領域的尖端技術。20世紀70年代,肺移植手術還在初始階段,當時從事肺移植研究的國家并不多。而辛育齡在大量動物實驗的基礎上,于1979年成功實施了國內第一例人體肺移植手術。
當時,對于肺移植手術,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而辛育齡實施該手術完全是依據自己的實驗研究成果,并未有過任何相關性的學習。現如今,中日友好醫院的肺移植事業已邁入世界八大肺移植中心行列,這和辛育齡初期奠定的基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我國肺癌發病率很高。經過考察、研究后,辛育齡意識到肺癌已成為社會的常見病,且死亡率高。辛育齡經過不斷的、反復的研究,成功地創造了直流電,即現在說的電化學治療,用于治療腫瘤。而此項新技術,以創傷小、恢復快,且副作用小的優勢,被成功地應用于臨床,有效地推動了當今放療技術和消融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在辛育齡多年的從醫歷程中,先后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20多項,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進步獎5次。他的每一步創新、每一項成果,都見證并詮釋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步伐。在辛育齡的行醫生涯中,始終保持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始終將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作為畢生追求,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值得每位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編輯 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