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焱
學校是教育、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是系統化、專門化學習的地方,青少年系統化學習時間絕大部分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對于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學生在學校——專門的教育機構里,應該更注重知識積累,還是更注重人格塑造呢?
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校存在的本意即為傳授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積累,如果讓一些輔助因素取代其本意,就顯得本末倒置。古語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捕魚要先織網,成功何嘗不是要先有知識呢?因此,我方認為,學生在學校應更注重知識積累。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人生就應該在恰當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構建和諧社會。醫生的本職是救死扶傷,教師的本職是教書育人,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
滿腹經綸,助力夢想。周恩來總理曾說:長年積累,偶然得之。在如今存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每場考試都是知識積累和對個人努力的檢驗。面對殘酷但公平的高考,擁有知識積累定然從容不迫,反之,不僅高考失利,夢想也只能望而止步。人格塑造在于家庭、學校長期的教育、培養,不是課本知識所能改變的。
人才濟濟,報效祖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告訴我們,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重要性,社會進步需要知識,需要創新。創新需要一定的靈感,靈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長時間的知識積累與全身心的投入,沒有積累就不會有創新。袁隆平院士運用知識培育雜交水稻,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南仁東院士活用所學建成“中國天眼”,讓我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如果學生在學校,只注重人格塑造,而忽略知識的積累,那就會像當下一些“人設”完美,而知識欠缺的流量藝人一樣,出現“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尷尬局面。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學生在學校應更注重知識積累。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其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東漢的王符在《潛夫論·忠貴》寫道:德不勝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因此,我方認為,學生在學校應更注重人格塑造。
學藝先學德,做事先做人。意大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里說過: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評價一個人往往從一個人的品德說起。時下,我國娛樂行業中一些令人大跌眼鏡的事件頻頻被媒體報道,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此特地開展了“藝德培訓班”,既不是演技培訓班,也不是聲樂培訓班。品德好的人在哪都是受信任、受歡迎的。
知識可以成就高智商的人,但不一定能塑造高質量人才。我國現階段致力于打造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排在第一位的不是智,是德,一個人的品德就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結果。青少年普遍內心脆弱,自殺、自殘、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這就是人格塑造失敗的體現,也證實了人格塑造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高智商的人如果人格塑造失敗,則會給社會帶來危害。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如果他們不在家庭、學校接受正確的人格塑造教育,踏出家門、校門,面對社會上各種誘惑,能否有準確的判斷力?
學無止境。知識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人格塑造重在成年之前的道德培養,錯過關鍵時期要想再改變就比較困難,那么,為何不在關鍵時期塑造健全的人格呢?知識不足,可以填補;人格不足,無法填補。總之,厚德載物,格物致知,學生在學校應更注重人格塑造。
(本文正反方均系作者個人觀點)
學校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除了傳授知識,還擔負著塑造人格的責任,所謂教書育人,就是既要傳授知識,也要培養和塑造學生的人格,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學生在學校學習不能只側重一個方面,要兼顧雙方,這才是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編輯 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