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虎 方院新

在蒼翠的群山間,閃爍著一個綠色身影。每天早晨,他總會騎上摩托車,向著山路出發,然后順著溪流沖出的溝壑,徒步進入大山深處,耳畔只余風聲、水聲、鳥啾蟲鳴聲。每當帶著滿身汗水回家,脫掉那件標志著身份的“綠馬甲”,已是夕陽在山,暮鳥歸巢。
他是生態護林員藍先華,江西省遂川縣五斗江鄉莊坑口村的一名畬族漢子。5年間,他管護的4300畝山林從沒有發生過任何偷盜和破壞珍稀野生動植物案件。曾經困囿于大山的阻隔與貧困,而今也終于守得青山,換來金山。2021年3月22日,藍先華被中宣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授予“最美生態護林員”榮譽稱號。
森林活地圖 ?走遍山與水
“在這山里,我就是一張活地圖。”推門可見綠水青山,藍先華充滿驕傲。然而,大山也成為了一家子貧窮的根源。沒有鐵路和高速,從家里到縣城要一個半小時。
種幾畝薄田,做些搬磚、挑貨的零活,曾是藍先華全部收入來源。可兩個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造成抵抗力低弱,動不動就感冒、發燒、甚至肺炎,每月姐弟倆輪番或同時住院,幾乎要將家庭拖垮,為治病夫妻倆四處舉債,更不敢去想那手術治療還需10余萬元的費用。
2013年農歷新年,村民都在歡度春節,藍先華夫妻倆卻在小診所里照顧正在打吊針的小兒子。這是他曾經最困難的時候,憶起此事藍先華聲音哽咽:“那個時候很崩潰,很無助,甚至想一死百了,感覺很對不起孩子,對不起老婆,他們都跟著我受苦……”
2014年,藍先華被村里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并享受國家大病救助政策,兩個孩子都去南昌完成手術治療,恢復了健康。2016年,一份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選聘生態護林員的通知書,來到了村里。從小喜愛大山的藍先華,迅速報了名,通過層層選拔,如愿當上了一名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村里4300畝的森林。正是依托這片再熟悉不過的青翠山巒,藍先華擺脫了貧困戶的帽子。
一條長約9公里的羊腸小道,穿行在群山之間。山路兩側茂密的叢林,就是藍先華需要每天巡護的山林。從家里出發,水泥路變成了砂石路,砂石路變成了泥巴路。他不得不停下摩托車,背起背包,拿上長柴刀,蹚溪越澗,向著青山腹地走去。
莊坑口村與井岡山市黃坳鄉相鄰,出門就是大山,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林業是當地主導產業。“我很喜歡大山,看到這些樹在生長,就像看自家小孩一樣,很喜歡很喜歡。”巡山中,藍先華細細觀察,提防任何對這片大山和山中的生靈圖謀不軌者制止侵占山林濫砍濫伐、私自采砂采石、盜獵野生動物、損毀古樹名木的行為……
“若是有人在這山里盜伐了樹木,留下的痕跡一定逃不過我的眼睛。”藍先華銳利的雙眼,掃視著莽莽山林。鋪滿落葉的山路崎嶇難行,顛簸不已,大多數的羊腸小道只能步行通過,遠的要巡查7個多小時,走上30余里路。線路的最高峰是與井岡山交界處的嚴嶺嶂,海拔高達1488米。不論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寒風刺骨的嚴冬,從未間斷,年巡護時間超過300天,一臺帶GPS的工作手機,記錄著他的移動軌跡。除此之外,山里全無通訊信號。
這個匆匆趕山的護林人,每天在青山碧水間叩問著歲月年輪。
護林成效顯 ?生態日益佳
走遍了管護區域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對轄區內地形地貌、面積、樹種、林齡分布情況等,藍先華了如指掌。
“藍先華不光巡山認真負責,還很善于觀察。在巡山中,他發現了一片珍稀植物,篦子三尖杉分布群落,對研究野外珍稀植物分布有很高的價值,面積有10多畝。”遂川縣林業局局長肖瑞培說,“經植物專家調查確認,這是遂川縣發現的第一處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篦子三尖杉分布群落,被列入《江西省珍稀植物圖譜》書中。”
五斗江大山里還棲息著豐富的野生動物,有赤麂、毛冠鹿、水鹿、黃腹角雉、白鷴、藏酋猴、棘胸蛙等。藍先華告訴筆者,現在生態變好了,野生動物很多,巡山時經常會有驚喜。看到野生動物一般都不會驚動它,怕它們受驚快跑會摔傷。對盜獵行為,藍先華深惡痛絕,只要發現有獸夾、鳥網等非法獵捕工具或者陷阱,他一定當場清除并報林業部門。
每次外出巡山,藍先華都要全副武裝——頭戴安全帽,身著迷彩服,腳穿解放鞋,背著一個軍用挎包,裝有有軍用水壺、餅干、手電筒等,摩托車上載一把砍刀。他說,這既方便開路,也是一種保護。想搞破壞的人一看這模樣就知道,護林員來了!
生態護林員的工作和身份,讓一直彎腰在貧困線上掙扎的畬族漢子挺起了胸膛,更感受到了責任重大。當地每年都要組織生態護林員開展森林法律法規、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森林防火等培訓,藍先華明白了更多巡山護林的學問,也樂意經常和村民們分享,并獲得了村民的尊重。妻子李龍梅平常要照料孩子和高齡的奶奶,但如果藍先華有事外出,李龍梅會替他到山里巡查。她說,這份工作是國家給的,我們要對得住這份工資,不能讓壞人鉆了空子毀了林子,破壞生態。
拉起林工隊 ?脫貧綠意濃
護林員的收入,是每年固定的1萬元。隨著國家對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藍先華找到了更多創收途徑。龍泉林場五斗江分場有個工區坐落在莊坑口村,通過和分場聯系,他在2017年拉起一支10人左右的隊伍,接下了林場造林撫育的工作。
多數貧困戶都是或缺技術、或缺勞力、或缺資金致貧,或因家人有大病無法出外出打工,難以實現務工就業。深知貧困戶難處的藍先華,盡量找些貧困戶和他一起干,這支小小林工隊里,九成都是貧困戶。平時他們對林場所植樹木進行保護、芟雜,冬春季則開展造林。上工時,大伙兒分散到各個山頭,每天工作逾10個小時。下工回來,藍先華還得在夜色中完成當天巡山任務。
造防火線、煉山、挖坑、下肥、種苗、回填……每道工序都要靠一鋤一鏟完成。因為藍先華的林工隊干活實在,造 林撫育質量高,不光國有林場找他,個體林場老板也喜歡找他,附近林區的新江、衙前,乃至井岡山黃坳鄉的林場都慕名找他聯系業務。“說起搞造林撫育的洞口藍先華,十里八鄉的林場都知道,今年多數時間有活都早早安排好了!”洞口是藍先華所在的莊坑村洞口小組,聊起林工隊,藍先華豪邁之情溢于言表。
成為林工隊的頭,從初時的四處找活,到現在業務接踵不斷,要簽合同、記工時、統帳、結算,戶外高山陡坡林業施工還要特別注意防范措施,保障施工安全。藍先華的工時本上,每人的上工時間、請假緣由、工資分攤明細,均詳實記載,并附有每個項目的承包合同,細致清晰明了。大部分人不識字,年終結算他還要一一念讀解說,讓大家都能明白。
藍先華為林工隊操碎了心,但卻從不抽成,他和大伙兒拿著同樣的工資,算的是明白賬。“大家信任我,才愿意跟著我干。錢不多,如果我還抽成就對不起這份信任!”
2020年,林工隊總工資30余萬元,隊員日工資平均有147.8元,人均年收入2萬余元,干得多的人一年能有3萬多元,有9戶貧困戶在林工隊務工增收。而他自己,不僅沒有賺“工頭錢”,由于護林、外出聯絡辦理業務,在隊里的個人工資反而是最少的。
護住綠水青山 換來金山銀山
大山,是無私的,對于深愛它、守護它的人,終會給他最豐厚的回報。
曾經的藍先華,舉債度日,有病不能治、不敢治。在政策支持下,通過參與生態護林、承接造林撫育,藍先華如期脫貧,蓋起了新房,如今已成遠近聞名的林工隊長。夫妻倆起早摸黑巡山護林、事林務工,加上生態護林員收入,全家的年收入突破了7萬元,年前還新買了部小車子,家中裝上了空調。護林植綠兩不誤,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生活好起來,藍先華又有了新想法,“以后想在林子中種些藥材,既能守著那片林子,又不會破壞生態,有了綠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銀山,不愁沒有收入。”
談起以后的打算,藍先華總是離不開他熱愛的山林和護林工作。“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山林!現在,護林不僅是我的工作,還是我最大的興趣和愛好,如果幾天沒有上山,我就感覺不舒服了,就想往山上跑。”藍先華說,“在最困難的時候,是生態護林員這份工作,撐起了我生活的希望;是這1萬元的護林工資,養活了我,也養活了我一家。現在這1萬元,也許不算多,但護林已經是我的事業。今后,即使沒有這一萬元,沒有工資,我也愿意去繼續護林!”
藍先華的話,樸實而真摯,道出了一名普通生態護林員的心聲。在遂川,像藍先華這樣的生態護林員有1106名,還有200名天保林、公益林護林員,以及210名國有林護林員。他們盡心護佑著386萬畝山林,讓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從2015年的78.5增長至現在的79.07%。2020年,全縣林下經濟總面積16.36萬畝,產值逾6億元,實現“綠”“利”雙贏。
陽春三月,春寒料峭。蒼翠的山林中,越來越多和藍先華一樣的綠色身影穿梭其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向綠海更深處走去……
本期焦點人物小檔案:
藍先華,江西省遂川縣五斗江鄉莊坑口村生態護林員。
藍先華,一名畬族漢子。5年間,他管護的4300畝山林從沒有發生過任何偷盜和破壞珍稀野生動植物案件;他巡護的最長線路要步行7個多小時,走30余里山路。曾經困囿于大山的阻隔與貧困,而今也終于守得青山,換來金山。脫貧后,他帶領12戶貧困戶通過造林撫育項目致富。“最美生態護林員”全國僅評選出20人,藍先華為江西省唯一獲獎者。
在遂川,有1106名像藍先華一樣的生態護林員,他們盡心護佑著254萬畝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