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奇
近些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中小學教師在培訓體系方面存在顯著不足,大多數教師是為了完成學時任務,并未進行反思和鞏固,導致小初融合培訓效果欠佳。所以,我們應從教師的具體情況入手,實現教育科研、課堂教學的契合,建構新型的研訓體系。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教導兒童的老師,因此在教師培訓中,學校可以據實際情況通過四個維度的建構,創新小初融合視閾下的語文研訓方式。
一、落實“研訓一體化”理念,建構教師對話體系
根據“指導、管理、培訓、探索”的要求,中小學可以創建研訓一體化的語文培訓模式,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培訓、校本培訓等方式開展培訓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中小學教師開展骨干培訓,形成示范性影響。“研訓體系”指的是一種教學管理方式,通過教育科研、教師培訓等資源的整合,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研訓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化能力。教學管理人員應肩負起“研”“訓”的重任,實現二者的融合,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能力,最終建構學校特有的教師對話體系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語文組在小初融合研訓探索過程中,嘗試構建“新老幫扶”體系,由骨干型教師、50周歲以上及教齡3年內新教師構成,通過結對子幫助新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經驗。在當下教育大數據盛行的時代,老教師不僅獲得了信息化的成長,更能夠采用微課的形式進行疫情期間線上授課。另外,這種研訓模式從中小學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制定個性化的培訓專題,全方位提高培訓活動的實效性。與此同時,教師也能根據自身的發展實際,采用先研后訓、邊研邊訓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以此提高整體的科研水平,從而提高“研訓”一體化培訓模式的有效性。
二、依托課題載體,建構教學互動體系
小初融合視閾下研訓體系模式的建構,能借助現場觀察、專家講座和集中培訓等方式,組織教師集中學習,分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創新路徑,在探究過程中集思廣益,強化自身對教學的反思和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成就感。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結合不同水平學生的培養目標,確保培訓活動的順利開展。研討會能調動教師參與培訓的興趣,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展示平臺,活動形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構課題組互動
在課題的研究引領下,學校可以組織語文課題組,整理當前中小學相應課題(以結題課題為主),每月組織學科教師對課題進行探討學習,尤其是初一及六年級課題,圍繞其中存在的問題、引發的思考、獲得的啟示舉辦專題沙龍,為學校小初融合現存問題提供解決策略。
2.建構教齡組互動
根據教齡能把教師分為不同層次,每個教齡階段都有相應教師作為領頭人,按照各教齡層對各自的問題展開探索。學校通過“魚骨圖”沙龍,20年教齡師針對小初融合教案設計,10年教齡師針對小初一體化教育資源整合、綜合素質活動(語文為主)等展開研究。
3.建構熱點問題全面互動
學校可以組織教師梳理小初融合熱點問題,就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互動研訓。利用“魚骨圖”的形式,找尋熱點問題,進而持續提高教師的專業化能力。另外,基于熱點問題,教研組在組長的協助下,積極找出與本校語文小初融合教學中存在的相同問題,并通過互動研訓,積極找出解決方法,啟發廣大教師積極思考,以此提高專業化能力。
三、提高小初銜接課堂教學水平,建構教師成長體系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校要密切關注教師的實際情況,持續提高其專業能力。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通過良好發展平臺的建構,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這個過程為青年教師提供了個性化的展示平臺,依托“在一起成長”團隊開展活動,具體進行評課、聽課、論文撰寫等活動,以此提高語文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按照學校的實際情況,實施學期評、隨堂看等活動,邀請初中名師進校觀摩、指導,進一步培養教師對小初銜接課堂教學的把控能力,深化其自我意識,并在教學實踐中予以貫徹,不斷提高其教學能力。同時,要打造個性化的實踐平臺,依托外出培訓、鄰校交流等方式,讓教師走出去,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模式,并組織實踐教學,把這些先進理念轉化為自身的思想。另外,要按照教師的個性化差異,讓其積極參與到校內各項教研活動中,提高其專業能力,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提升其綜合素養。
四、拓展培訓模式,建構培訓“心”體系
心理學認為,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學習及情緒表現。執教多年觀察發現,六年級及初中階段學生在心理方面展現出叛逆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居多。部分孩子在小學階段可能是沉默寡言的,但進入初中后,由于學習環境的突然改變,叛逆性有可能顯現。為此,教師要認識和尊重學生心理差異性,尤其注重部分學生在小初銜接階段出現的不適或改變。故而教師培訓更應該在心理培訓上拓寬道路。通過研訓沙龍,引導廣大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習積極性為抓手,使得學生在小升初階段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生活。其次,良好的表達需要強大的心理作為支撐,故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是培訓的重點。在小升初的銜接階段,教師應以引導者、鼓勵者、協助者的角色和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感受到親身參與的樂趣,通過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自信,更好地迎接挑戰。
當然,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專業化能力直接關系到后續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專業化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小初階段的教育質量。首先,學校應聘請校外專家、特級教師等進行知識講座,引入中學語文教學理念和模式,最大限度優化培訓效果,并借助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方式,持續提高自身的實踐經驗,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提供指導。其次,應把現場培訓和在線研究結合起來,通過開展網絡研訓活動,培養其創新實踐能力,進而滿足教師的個性化教研需求,從而提高其學科綜合素養,實現小學向初中的順利過渡。
綜上所述,課堂是教師施展才華的主陣地,提高教學科研能力是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立足學生實踐,關注學科本質,聚焦專題研究,體現課堂特色,學校在四維建構的基本理念下,意在對小初融合視閾下語文研訓體系進行進一步探索,健全學校課程建設,打造良好的工作格局。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