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陶,李鐘國
(1.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廣東 清遠 511510;2.韓國啟明大學,韓國 大邱 42601)
目前國內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1949年~1957年)出生的人口開始步入老齡階段,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少子化現象,養老問題成了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廣東省2012年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9年年底廣東省65歲以上老年人口突破千萬。
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國出現了特有的“421”和“422”家庭結構,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已不能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人口老齡化導致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彌補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不足,因為體量的輕巧解決了機構養老用地難的問題。廣州外國語大學劉春燕博士對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作了詳細的調查,調查數據顯示社區養老模式非常受老人歡迎。在此背景下政府也積極引導和推廣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的發展,并出臺相關政策促進社區養老模式的發展。
為了積極應對“銀發浪潮”,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積極推進社會化養老工作,一方面加強養老機構的設立,緩解養老服務供給與需要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以社區為支撐,全面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2016年廣東省民政局和廣東省發改委共同出臺《廣東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規定廣東新建城區和居住小區,必須根據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需采用各種手段構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這標志著我國養老服務模式的構建從開始強調機構養老到強調居家養老的戰略轉型,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確定為未來的發展重點。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轉變,全國各地不斷增加社區養老的設施與服務建設。經過4年多的實踐,社區養老設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很多養老設施在嵌入社區時遇到了“鄰避”問題。為解決相關問題,廣東省以各種方式積極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的建設,促進融合發展。2019年廣東省政府出臺《廣東省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發展若干措施》,通過八個方面二十七條措施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發展,其中一方面就是支持融合發展。
“嵌入式”社區養老是機構養老和居家養的補充和整合,即以社區為載體,以資源嵌入、功能嵌入、多元運作方式為理念,整合社區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養老服務,是較為理想的社會化養老平臺。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親情的陪伴下原居安老。
①從建筑選址上看,“嵌入式”養老服務能與社區緊密結合,建筑從屬于社區,能做到服務上的嵌入,利于老年人和家庭及長期生活的社會環境相銜接。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也比較符合中國城市化特征,中國城市人口密度高,尤其是老舊小區人口密度更高,養老設施能嵌入到社區內部,既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又有利于解決護理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可以充分借助社區低齡老年人及社區其他家庭人力資源進行養老互助。
②從功能上“嵌入式”養老設施在原來社區日間照料設施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增添了短期或日托以及上門服務等。
2.2.1 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規模小,可以充分利用社區閑置資源
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可以依附于社區物業等社區閑置的空間改建而成,“嵌入式”養老設施普遍存在規模小的特點,具有小型化優勢,所以前期投入的資金也比較少,在管理與運營方面也相對簡單,管理維度也相應下降,容易推廣。有利于提高社區內閑置用地或建筑利用率。
2.2.2 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情感優勢
老年人普遍空閑時間多,生活較為單一,子女忙于工作無暇陪伴老人,老人從生活上需要照料,從精神情感上孤獨,而“嵌入式”養老設施能夠提供家門口的服務,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享受相關服務,盡享天倫之樂。社區養老模式是在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和機構養老服務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作出的選擇。且大多數老人愿意就近獲取“家門口”的社區服務,根據相關調查顯示80%的老人愿意選擇社區養老。即使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高福利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也是主體。“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整合社區內部及社區周邊的養老服務資源,既可以提供機構入住養老服務,又可以提供入戶養老服務,集中了傳統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二者的優勢。
2.2.3 低成本且功能多元的優勢
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主張結合社區內部以及社區周邊的養老服務資源,既可以提供機構入住養老服務,又可以提供入戶養老服務,集中了傳統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三者的優勢,能將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形成小規模、多功能、專業化、低成本的養老模式,“嵌入式”社區養老模式彌補了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功能的不足。
總之,嵌入式養老模式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小規模、運營效率高、專業化、政策支持、居住理念與建筑理念協調等優勢,既能讓老人感到高效率和較專業的養老服務,也可以充分尊重其傳統家庭觀念。
從國家到地方都在推動社區養老模式,雖然政策推動養老模式的重心轉向社區,并對養老服務工作進行詳細的指引,但是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在建設過程中卻遇到各種困難,時常遭到社區內部居民的抵制。居民抵制的原因及鄰避的因素:①擔心居住環境受影響,居民擔心在社區中建設養老院,就會搶占公共空間,還會有人生病、有人離開人世,影響居住環境;②擔心社區安全問題,開設養老院會使社區出入人口復雜,對于小區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③擔心影響房價,居住環境不好會導致房價、租金等價格下降。基于這些因素使社區養老設施陷入“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鄰避困境,最終建設無處落地。例如:廣州市某小區建設名為“智匯坊”的社區長者照料中心,因為業主的反對,就一直處于停工狀態。
由于一方面是社區養老服務在老齡化社會需求的加劇,另一方面是社區居民面對即將建在家門口的養老設施的拒絕。因此,作為居家養老的最主要補充形式,“嵌入式”社區養老設施既要保證方便養老,也要兼顧好社區居民的利益與感受。
雖然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對社區養老設施有很好的實踐規劃與設計經驗,但因社會體制、經濟發展以及文化差異,并不太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基于此探討社區養老設施如何從“嵌入”到“融入”,無疑是一個解困的途經。
充分利用社區已有資源,增強社區中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淡化居民對社區增加養老服務功能的意識。
城市社區中人口密度比較大,面積緊湊,安排專業的大面積養老設施很困難,社區居民對獨立建設的養老設施的抵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養老設施部分功能進行剝離,融合到社區公共設施中,淡化居民對社區增加養老服務功能的意識,使養老設施部分功能融合到社區公共設施中,實現養老設施與社區設施資源融合。
養老設施與社區幼兒園、物業中心、社區醫院等設施進行功能的集約融合,是“嵌入式”養老設施“融入”社區的一個途徑。
新建社區應對養老設施做好布局規劃,充分考慮社區資源的集約,功能的復合,這即可以緩解社區用地面積緊張,也提高設施使用率。老舊社區在嵌入養老設施以服務居家養老群體為主體,同時服務更多居民群體為主要目標,建設既能有效利用社區資源,又能面向社區全體人群開放的新型養老服務設施,可以實現服務資源共享,代際融合。
老舊小區老年人口密度大,嵌入養老設施時適合的場地很少,很難滿足養老設施的集中供給,社區內可建立多層級養老服務體系,將社區內居家服務、養老驛站、照料中心等養老設施社區醫院、物業中心等社區其他公共設施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資源服務整合體,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身體需求和心理需求找到最適合的機構為自己服務。
日間照料是養老服務中心最主要的照護機構,參照《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設計標準》(JGJ450-2018)(第5.1條)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功能布置分為生活用房、文娛與健身用房、康復與醫療用房、輔助用房等(見圖1)。各功能空間中,屬于老人專用的空間如:居室照料單元、護理站、休息室、康復訓練室、心理疏導室等空間不適合與其他空間復合。綠色虛線范圍內如: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醫療保健室、辦公室、廚房、室外活動場地等專用性不強的空間,可以考慮空間共享。另外,藍色虛線框內如:餐廳、棋牌室、健身房等空間雖然不適合與幼兒空間進行復合,但是可以考慮面向社區其他居民開放,促進養老設施融入到社區內部。

圖1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功能布置圖

圖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布置圖
4.1.1 日間照料中心與社區醫院的集約融合
通過日間照料中心功能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的對比,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功能基本覆蓋日間照料中心的保健與康復功能,所以日間照料中心如果毗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有功能,實現資源集約。
4.1.2 日間照料中心與物業的集約融合
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可以充分利用物業平臺,通過“互聯網+”的形式推送各項養老服務,物業介入養老服務的供給,具備一定的地緣優勢,可以讓養老設施盡快的“融入”社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老人的養老訴求日益多元化。通過物業收集社區老年人個人信息、服務需求信息等,并與其他社區機構或平臺打通信息,構建完整的數據庫和養老服務網絡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做好社區養老與醫療機構的對接,對老人的各項醫療及需求進行統一化管理和協調。2020年初新冠疫情以后,各種APP的運用及線上購物,加快了老年人的觸網速度,這也是對老齡群體服務供給的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探索“互聯網+社區養老”的服務能給社區老年人帶來極大的便捷。“互聯網+社區養老”的形式將是當前“嵌入式”社區養老模式的新突破。
社區養老設施除了與社區公共設施進行功能的集約促進與社區居民的融合,還可以通過共享養老設施活動空間促進與社區居民的融合。這里討論的公共空間不僅包括建筑內部的公共活動空間,也包括外部用于老年活動的室外活動空間。基于對以廣州為主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社區開展的調查,發現大量養老設施在基地環境、建筑界面、室內布局等三個層次存在阻礙社區融合的空間設計問題。克服這些問題是促進養老設施活動空間與社區居民進行融合的重要工作。
對于養老設施建筑內部的專屬空間與可融合的空間進行區域劃分。專屬空間可以設施單獨的出入口,單獨的活動區域,必要時也可以設置出入阻礙,防止走失情況的發生,對于共享的公共空間不再單獨為老人設置出入口。設施內面向公共活動空間設置出入口,不設圍墻或設置隱形圍墻,養老設施的室外活動空間盡量向社區居民開放,不與社區內的環境進行隔離,總之通過一系列舉措促使“嵌入式”養老設施與社區的融合。
社區養老設施在嵌入社區時注重養老服務功能與社區居民的互動,擴大服務范圍。除了服務老年群體外同時服務更多的社區居民,創新建設一種向社區全人群開放的類型分時服務設施,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服務共享。
“嵌入式”養老設施可以強調不同人群對同一空間的分時利用。養老設施中的公共空間、健身房、棋牌室、餐廳等功能空間對社區其他年齡的居民來說也是較好的服務資源。老年人群和其他年齡群體間的日常生活軌跡有一定的差異,具備了分時利用的可能性,比如工作日上班時間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下班時間及周末可以為社區其他居民提供服務。“集約融合型”養老設施部分功能向社區其他居民開放,擴大社區服務群體,消除代際矛盾,既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實現社區融合,同時還可以擺脫運營困境。社區居民享受了益處,養老設施自然能很好地融入社區,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養老設施在嵌入社區時遇到的鄰避現象。通過擴大服務功能范圍,最終社區全體居民利益實現最大化,從而使養老設施真正地融入到社區中。
在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的現實背景下,“嵌入式”養老設施在進入社區時遇到了資源緊張及鄰避現象,采用資源集約、功能融合的方法,是最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嵌入式”社區養老模式能切實服務老年人的原居養老,同時擴大服務范圍讓社區居民受益,提高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的和諧永續發展。
“嵌入式”社區養老模式的出現是養老服務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我國養老體系未來的發展重點。在全面推進社區養老模式過程中,“集約融合型”設計既可以提高養老設施空間利用率,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代際融合,又能實現從“嵌入”社區到“融入”社區的轉變,是解決鄰避問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