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凌,羅小嬌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建筑與規劃系,四川 綿陽 621000)
濕地是鄉村生態系統組成部分,主要指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常年或者季節性的潮濕地域,主要包括沼澤地、濕原、泥炭地以及湖泊等生態功能明顯的水域。國家及全省鄉村振興戰略中,都明確提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五大要求,其中生態振興是鄉村環境穩步改善的重要基礎。因此,在當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研究如何科學合理地保護與利用濕地,對于實現地方鄉村的生態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石渠地處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邊陲,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三江源生態公園的核心腹地,是全國最大的縣。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主要由金沙江水系、雅礱江水系和黃河支流查曲河水系及高山湖泊與眾多小溪流組成。全縣屬于全省乃至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土保持的重要區域核心地帶,素有“中華水塔、亞洲之腎”之稱。
石渠縣境內濕地屬于我國獨特的青藏高原高寒濕地,是中國最稀有的高寒濕地群組成部分。境內擁有眾多的高原湖泊與沼澤,大面積的高山草甸、高寒湖泊、高寒草本沼澤濕地,濕地面積達110萬hm2,高原湖泊1471個,并有1個擁有大量濕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4個省級濕地公園,分別為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鄧瑪省級濕地公園、扎曲省級濕地公園、色須省級濕地公園、普公壩省級濕地公園。高寒濕地因為其稀有性、代表性、多樣性和脆弱性,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其中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功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單。

石渠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的位置(作者自繪)
石渠高寒濕地群作為全縣乃至地區鄉村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加強高寒濕地的保護與利用對于地方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要求,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加強濕地等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全面保護自然濕地,加強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建設一批濕地保護與建設示范基地,推進濕地保護網絡體系建設,劃建一批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區;推進省級濕地生態補償試點和退牧還濕試點。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針的引領下,生態振興是鄉村環境穩步改善的重要基礎,應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石渠雖然擁有十分豐富的高寒濕地資源,但由于草場退化、鼠蟲害加劇、水源的污染等問題,對高寒濕地保護造成損害,寶貴的濕地資源正逐步萎縮。其主要表現在湖泊萎縮、河流徑流量減少,以及沼澤濕地退化、沼澤邊緣中旱生植物種類逐漸入侵、植物群落類型向草甸化的方向演替等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生物生長緩慢,受到破壞的濕地很難得以恢復。
全縣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全縣大部門區域都位于生態保護紅線以內,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是被列入為國際重要濕地名單。但由于石渠縣地域遼闊,高寒濕地面積大、分布廣等問題導致了全縣濕地管控難度較大。主要表現在濕地管理和保護的水平不高,濕地管理責任并未完全落實,濕地管控措施不明確等方面。導致了局部濕地被開墾占用、改變用途以及損害保護對象等破壞濕地的行為時有發生。

石渠縣境內主要濕地統計一覽表(作者整理)
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石渠縣位于三江源的腹心地塊,對于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行政區劃管理,石渠縣并未納入三江源國家生態公園的管理和生態補償機制。具體表現在國家及地方的財政投入少,對于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不強,生態補償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導致了地方在濕地生態保護方面出現資金匱乏、動力不足、人才短缺等現象產生。
石渠被譽為“世界最美濕地”,但其優質的濕地生態資源并未轉化為經濟資源,生態保護與產業、旅游、文化等方面缺乏互動。雖然近年來石渠申報成功了四個省級濕地公園,但旅游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由于交通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來石渠進行觀光旅游的人數較少,旅游人群以生態旅游和科學考察為主。因此生態資源對于地方經濟帶動作用和對于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的改善作用還不明顯,綠水青山還未轉化為金山銀山。
以遏制濕地萎縮、恢復提升濕地功能為重點,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打造“世界最美高原濕地”。對石渠濕地資源進行全面本底調查,全面掌握濕地資源動態變化情況。繼續加強對于長沙貢瑪自然保護區內的高寒濕地群保護,并建立四川石渠高寒濕地生態保護試驗區,積極爭取納入國家級生態環境建設計劃。加快農牧區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嚴格控制農牧民生產生活污水對于濕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強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實施濕地修復綜合治理工程,采用退牧(耕)還濕、生態補水、植被恢復、動物棲息地改善等多種方式,逐步增加濕地面積,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提升濕地質量。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維護,采取適地適生原則,加快濕地植被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高原生態保護科技專項,開展濕地修復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實施濕地修復等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試點示范。
落實全省主體功能區劃,強化生態紅線內濕地管控,提高濕地保護與管理水平。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落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建立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新體制。推動濕地保護管理責任的落實,將湖泊、水庫、天然濕地納入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范圍。縣域內的濕地實施分類分級管控,長沙貢瑪自然保護區內的高寒濕地群以及四個省級濕地公園劃定為重要濕地,其余濕地為一般濕地,并依據《四川省濕地保護條例》進行管控。重要濕地內禁止開墾占用、隨意改變濕地用途以及損害保護對象等破壞濕地的行為;因國家和地方重點建設項目需要,確需占用或者改變濕地用途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省級濕地公園內除必要的保護和附屬設施外,禁止其他任何生產建設活動。
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重點突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生態修復機制,全力保障全縣高寒濕地的保護和修復。整合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歸并優化相鄰自然保護地,積極將爭取納入“三江源”國家生態公園,采取同等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爭取將全縣濕地納入省級、國家級濕地生態補償試點范圍。建立“退牧還濕”直接補貼、“轉產轉業”補貼、“崗位就業”補貼等制度,切實改善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將石渠縣納入高寒地區農牧民就地轉化為生態人工試點縣,鼓勵農牧民參與從事濕地保護事業,就地將農牧民群眾轉化為濕地管理員。充分發揮碳市場在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中的補償作用,大力發展碳匯經濟,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在充分保護好高寒濕地的前提下,通過對濕地資源科學合理利用,開展濕地觀光旅游、科學考察等活動,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創新“生態建設+全域旅游”模式,主動融入甘孜州全域旅游“三環一帶兩地”發展布局,以打造石渠“世界最美濕地”旅游品牌,將生態旅游產業培育成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戰略支撐。不斷完善濕地公園配套設施建設,探索濕地保護和資源利用新模式,推動洛須、色須、扎渠、普公壩四處省級濕地公園積極申報國家級濕地公園,打造全域國家級濕地公園。積極爭取將石渠高寒濕地群納入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范圍,打造“濕地科考”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積極盤活濕地生態資源,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的發展,通過走“農旅、牧旅、文旅”融合發展路子,使濕地保護與當地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相互融合、協調發展、共同提高。
石渠縣高寒濕地具有稀有性、代表性、多樣性、脆弱性等特征,主要面臨濕地資源逐步萎縮,濕地管控難度較大,生態補償機制不全,濕地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在當前生態振興戰略“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總體要求下,應該以此為契機,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不斷提升濕地管控水平、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切實體現生態功能區戰略地位,打造“世界最美高原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