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劍
(容縣楊梅鎮中心衛生院,廣西 玉林,537503)
骨科創傷是臨床上較多見的疾病,該類患者通常存在較大的傷口,若不能得到系統的干預極易出現感染癥狀,其不但會影響疾病的治療,還會導致創口遷延不愈,極易出現嚴重后果,例如骨髓炎、截肢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構成極大的威脅[1-2]。臨床針對骨科合并創面感染的患者,以往主要給予清創、引流、換藥及抗生素治療,該方式能控制感染蔓延,但對創面愈合效果不佳。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可有效清除創面滲出物,降低并發癥風險[3]。鑒于此,本文就骨科創傷合并感染創面使用負壓封閉引流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以便為日后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抽取72 例骨科創傷合并感染創面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源于2020 年1 月~12 月xx 醫院收治,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6 例,對照組男性19 例,女性17 例,年齡27~62 歲,平均(46.27±2.18)歲,創傷面積12~218cm2,平均(98.72±3.82)cm2。實驗組男性20 例,女性16 例,年齡26~64 歲,平均(46.22±2.16)歲,創傷面積14~220cm2,平均(99.02±3.94)cm2。患者基線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確證為骨科合并創面感染的患者;②患者臨床檢查資料無缺失;③患者及其家屬對本實驗知曉,并簽署相應的文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全身多處骨折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③伴有認知障礙、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疾病的患者;④具有嚴重并發癥、重度感染的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創面處理,即根據創面部位及面積采取相關的清創處理,保障創口敞開,應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創面,給予多側孔引流管引流。定時更換無菌敷料,1~2 次/d;根據病原體、感染類型等狀況,給予患者合理的抗炎、抗感染治療。實驗組接受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對患者創面進行評估,根據其創面面積選擇適宜的負壓封閉引流敷料;對創面進行清理后,若患者創面較深,需將負壓封閉引流至腔底,避免死腔,于創面覆蓋無菌敷料,保障其充分貼合創面直至周圍正常皮膚3cm;持續給予負壓引流,壓力維持至120~200mmHg。吸引5~7d后給予創面標本病原學檢查,取出引流管,若創面小且肉芽組織生長良好,給予縫合治療;創面較大者予以植皮,再次予以負壓封閉引流,保障肉芽生長良好。
1.3 觀察指標詳細記錄創面愈合情況及臨床治療效果,并進行組間比較。①創面愈合情況包含換藥頻率、創面完全愈合時間及住院耗時;②臨床治療效果分為三項指標[4],即顯效為創面完全或基本愈合;有效為創面明顯縮小,創面分泌物降低;無效為上述指標均未達到。
1.4 統計學處理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 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創面愈合情況組間比較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換藥頻率降低,且創面完全愈合時間及住院耗時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創面愈合情況組間比較(n=36,)
2.2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組間比較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組間比較(n=36,%)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交通業發展迅速,意外事故發生率顯著提高,造成骨創傷患者比例顯著增加,存在較大的創口,極易出現創面感染風險[5]。感染對創面恢復造成較大的影響,且伴隨一定致殘率,是臨床治療的重難點。
傳統的創面處理方式主要為清創、引流、換藥等,早期予以換藥處理能起到有效的止血消腫效果,使用無菌繃帶可對骨科創傷位置進行固定,避免肢體過度活動。但該方式需定期換藥,反復換藥操作會導致創面新生肉芽組織反復牽拉,不利于創面康復。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是臨床上較新穎的技術,其能有效將創面膿液及滲出液引流,有效清除創面的細菌產物及壞死組織,保障創面清潔、干燥;該方式可利用聚乙烯醇半透膜及相關材料進行處理,建立封閉空間,利于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而且在負壓作用下,還可實現分泌物顆粒狀,利于切割,特別是可控制創面血流速度加快創面愈合;同時,該治療方式還能減低創面局部氧分壓,抑制細菌增殖,有助于降低抗生素使用劑量,且無需反復換藥,避免了對新生肉芽組織的拉扯,治療效果顯著。
總而言之,針對骨科合并創面感染的患者使用負壓封閉式引流技術,能有效避免創口與外界細菌接觸,充分引流膿液與滲出液,促使創面快速恢復,有助于提升治療效果,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